临沂:新型农村社区化
2013-08-06朱静李勇
朱静 李勇
这里是农村,还是城市?居住的是农民,还是市民?记者走进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城市乡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乡景象:城区内,条条街道整洁宽阔,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鲜花锦簇,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上人来人往、秩序井然;乡村里,蜿蜒平整的水泥路,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还有蓬勃发展的村镇经济。
距离费县县城20多公里的探沂镇许由城村,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让这里的农民体会到了,曾令他们羡慕不已的城市生活。在该村11号楼东单元101室的居民家中,45岁的村民吕宝来在客厅里与朋友聊着天。吕宝来说,去年9月,一家离开住了20多年的瓦房,搬进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当时那高兴劲儿至今还让吕宝来记忆犹新:很多亲戚来给新房“温锅”,自己兴奋的几宿没睡着觉。
“以前的环境和现在真的没法比,感觉自己像城里人一样。搬到新社区以后,卫生和环境条件各方面都好了。买东西有超市,有物资供应店。水、暖气、沼气,我们都使用上了。”吕宝来告诉记者。
投入“真金白银”
在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种幸福感需要有“真金白银”去投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首要是解决资金问题。在这方面,临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补助。采取“土地运作一点、财政投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通过多元融资,使有限的资金撬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如,沂南以土地“城增村减”挂钩资金为筹资主渠道,把实施土地“城增村减”挂钩项目的村庄,与农村住房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社区和中心村规划、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500亩以上、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项目村,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余的项目村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每亩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临沂市财政自2009年起,每年整合投入资金3亿元,各县区按1:1比例配套,对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贷款2.01万户,金额9.95亿元,同时吸纳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
临沂市财政局副局长厉建梅介绍:“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财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民生的问题都优先考虑,凡是涉及民生的资金都优先保障,凡是涉及民生的事项都优先办理。2010—2012年,全市民生投入分别达到138亿元、181.7亿元、22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6亿元、43.7亿元、42.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8.4%、63.8%、64.3%。2013年1—6月份,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14亿元,增长16。9%,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6%。”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月亮湾社区,是一个农民变身“新市民”的平台。该社区居民史玉平告诉记者,他们家以前住的老瓦房只有50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在里面拥挤不堪,而在2009年就有了翻盖自家房屋的想法,但即便是盖平房也要五六万元,这无疑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没想到在这一年村里提出要建设住宅楼,这让他们欣喜万分,在等待了1年多之后,通过房屋置换,只花了3万多块钱,史玉平一家便搬进了新房。
“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对开发区的建设也十分支持,从而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环境。”开发区有关同志介绍。
实施“四项工程”
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房,更应该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所拥有的现代化物业设施。要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居住的舒适和方便,因此对于各种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也同等重要。
为此临沂市实施以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四项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气上楼”方面,临沂市加快“气化临沂”步伐,通过“先期投入、后期见效”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投资11.3亿元,建设高压、次高压管网614公里;投资3.5亿元,建设中低压管网1027公里。目前,临沂市已有114个乡镇、436个社区、16万户农民用上了天然气,力争今年10月底前所有乡镇通上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并且市里还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切实降低农村管网配套费和安装费,满足群众用气需求。
“水治污”方面,对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配套管网纳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范围;镇驻地的农村社区,纳入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新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建成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9处。
“暖入户”方面,在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供热管网延伸,尽快解决取暖问题。在天然气管网覆盖的农村社区,推广“太阳能+燃气壁挂炉”和天然气锅炉取暖。在其他农村社区,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秸秆气化等技术,多渠道解决取暖问题。目前,已有88个农村社区实现了供暖,其中采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的社区达到12个、46万平方米。
“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方面,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备垃圾清运车,壮大保洁员队伍,做到垃圾日清、日运、日处理。全市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的社区562个。
让群众增收致富
建成社区后,农民群众不再种地,收入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月亮湾社区的负责同志给出了答案:“我们这里企业多,一部分人进厂工作,一部分人到城里打工、做生意,另外社区的保洁物业等岗位也安排了一部分人,总之是家家户户都有活干,并且收入比种地还要翻上一番。”
莒南县三义社区村民王秉乾也对记者说:“村里建设社区后,附近搞了几个食品加工厂,好多人不出村就能到厂里上班,收入比种地可高多了。这些人到工厂上班后,就把土地转租出去,我今年承包了50亩,全部搞了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净收入10多万不成问题。”
临沂市政府负责同志对记者介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只是规划引导农民建房和‘上楼,更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让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临沂市坚持“三个同步”,即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实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
目前,临沂市已规划建设产业园区114个,其中农业园区49个、工业园区47个、服务业园区18个,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3万人。比如,罗庄区的焦沂庄社区利用复垦还耕腾出的土地,一期建设了360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成立了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蓝莓研究所;建设了占地400亩、存栏1万头的原农生态养殖区;社区还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置换出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居民,居民以土地入股,自愿加入合作社,在享受每亩600元补助的同时,参与合作社分红。
据了解,近几年临沂通过农村社区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3.6万人,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2600元,涌现出农民变市民、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商人、农民变“菜民”、农民变“果民”等多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