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以二类本科院校翻译课为例
2013-08-03臧国宝张小波
臧国宝,张小波,白 湜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高级口笔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形势下,高校翻译课改革仍滞后于这种需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学术泰斗刘重德(2007)曾说过,“翻译课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认识模糊,贯彻不力(李德凤,2006);翻译教学目的认识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许钧,2000);翻译教学以翻译练习为主,教师主要传授翻译技巧,很少涉及翻译理论方面的知识(汤文利,2008);翻译课仍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模式,其弊端是与目前国内大势所趋的教学理念相悖(文军,2004);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翻译教学之不足(万宝林,2003)。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现状,提出课堂教学、翻译实践、第二课堂“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三位一体”模式)。实施过程中,将三个环节链接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叉培养体系,形成合力效应。希望通过该模式的构建、实践和应用,使学生“熟悉翻译理论与技巧,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译、笔译能力”(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三位一体”模式的提出
“三位一体”英文为“Trinity”,原本是后圣经时代基督教教义的用语。天主只有一个,在天主内存在着三个具有实际区别的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神(任延黎,2000)。三个位格统一于惟一的本性或者说本质上,在区别中存在统一,在统一中存在区别。所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翻译实践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翻译理论和技能、翻译实践能力、翻译运用能力,形成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培养结构。简言之,这三者之间在区别中统一,在统一中区别,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从哲学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翻译实践和第二课堂是一个三元有机体,彼此对立,彼此包容。换言之,课堂教学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石,翻译实践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反映,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检验,是翻译实践的加强深化。它们之间彼此区别,同时又彼此统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活跃的学习参与者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外部信息做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赵征军,2005)。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景;3)组织协作学习。”三位一体”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笔者2011年设计一份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和学习状况问卷调查,包括多项选择和开放式问题两个部分,在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三所省属二类本科院校展开调查,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结果是学生翻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文化差异)比较薄弱,学生的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结构呈点状分布,并未形成较为牢固的网状知识结构。基于此,我们提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目的是整合学生原有知识的资源,做到点由到线,由线到面,形成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英汉双语发散思维能力。
图1
三、“三位一体”模式的架构
“三位一体”模式主要针对二类本科院校翻译课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一类本科院校和二类本科院校在生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教学实力远远领先于二类本科院校。因此,翻译课教学和实践活动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本模式着眼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翻译方向课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充分挖掘第二课堂潜力,力求做到针对性强、应用性广,为同类院校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
课堂教学结合教育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337),以笔译、口译、英诗欣赏及翻译、文学翻译鉴赏、商务英语翻译为课程改革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翻译测试切入,展开多层次、多手段的改革和实证研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建构一种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一种特别的调整适应能力”。(余光中,2002)。翻译实践包括笔译课程实习、口译课程实习、翻译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环节,提供同声传译室、商务翻译室笔译实践场所,将所学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策略融入到实训中去。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翻译技能大赛、口译比赛、公示语翻译、外事翻译,推荐优秀者到省里参加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蓝鸽杯”口译比赛。同时,成立翻译俱乐部,建立QQ翻译群,吸纳翻译基础好的学生为骨干会员,为高年级学生创建一个开展翻译活动的平台,调动他们“学翻译、用翻译”的积极性。建立指导教师制度,发挥老师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作用(见图2)。
图2
该模式是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设计的。具体来说,以培养方案为突破口,参照其他院校培养方案中翻译课程设置,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PC机、投影机、投影仪、笔记本、BBS聊天室、E-mail、QQ组群、腾讯Blog)作为研究平台和交流媒介,对翻译课程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讨论并制定相应方案和措施。在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对翻译实践的组织形式、训练内容、结果评价进行顺应性改革,满足翻译课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第二课堂融入各类翻译活动,并检验翻译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历时和共时、问卷调查、访谈、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设计“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的结构框架。设计、制作问卷调查,包括翻译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翻译教学问卷调查、翻译实践问卷调查、第二课堂翻译活动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三位一体”模式的认识、态度、认可度和执行情况,了解学生对实验的评价和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学习态度、网络媒体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等方面),定性与定量研究。对比分析同类院校中人才培养方案,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成熟、被试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智力),比较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为我校外语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共计270人,8个班,其中实验班2个班(70人)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TBLT),另2个实验班(70人)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MNTM),控制班4个班约130人,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分组(5-6名),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群组,并建立腾讯微博,要求学生根据主题翻译任务定期写出腾讯日志。本研究参照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第4学期翻译技能训练成绩)成绩,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历时1学年 (2个学期)。对试验学生进行后测试(Posttest),再运用SPSS软件与前测试(Pretest)进行对比分析,进行t检验,r值有无显著差异。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建构主义核心理念。网络环境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包括通过实证性研究验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网路环境下的翻译理论、翻译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和实践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激发学习者的翻译兴趣?学生翻译实践和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否对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是否使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三位一体”模式是否符合英语专业教学要求,能否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三位一体”模式在二类本科院校中实施并推广的可行性有多大?只有不断地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构建好网络环境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1]国家教育部,广东海洋大学教务处.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09:337
[2]刘重德.翻译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8
[3]李德凤,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60
[4]许钧.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2):3
[5]汤文利.关于英语专业翻译理论教学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67
[6]万宝林.翻译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行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92):56
[7]任延黎.天主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8]赵征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下的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5):83-84
[9]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