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与展望:广播电视节目向何处去

2013-08-03高长力

传媒 2013年1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广播

文/高长力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广播电视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正式实施,改变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的结构、布局和基调;《最美新闻人》等10个广播栏目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18个电视栏目获得广电总局表彰;《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万众收视热潮,创造了纪录片传播史上的记录;《中国好声音》受到观众追捧,引领中国电视走进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广播电视“走转改”全新报道方式令听众观众耳目一新,在国内外都引起反响……这些大事件既反映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大转折大跨越,也预示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新的一年,中国广播电视会汲取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维持住这一良好势头,注定会在繁荣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获得突破。

走群众路线,不断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2012年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走转改”活动走向深入,涌现出《杨立学讨薪记》《小邱买票记》《邵全杰的回家路》等一大批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受到欢迎的好节目。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进入《新闻联播》,有的还上了头条,平凡百姓故事作为重要新闻传播,受到群众的关注和认可。“走转改”不仅转变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作风,改变了广播电视报道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舆论监督等一系列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节目回归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的主角和服务的对象,“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一理念已经体现到采访报道实践中,这一变化给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美新闻人》每天报道一个“最美中国人”,这样密集地播出典型报道并没有使编辑感到缺少素材,而相反,倒是有大量生动感人的人物和故事因节目容量有限而播不出去,这些鲜活的报道线索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实践。

娱乐节目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很多节目都追求明星效应,热衷于请大腕明星参加节目,有的节目策划明星与粉丝见面制造“惊喜”,但最终发现这样的“惊喜”往往是短暂的,而普通人参与节目所表达的想开一个面馆、到山区支教等这样朴实的梦想倒是更加打动人心、催人泪下。《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请老百姓参与节目、展示才艺、表达梦想,真实反映了百姓现实生存状态和思想感情,让很多观众“哭着、笑着、感动着”。

经历了这样的转折,许多节目摸索出了成功秘诀,那就是选题上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表达上用百姓通俗易懂的话语。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热进程之中,现实生活有无穷无尽的苦辣酸甜故事,广播电视节目只要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会获得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广播电视走近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走进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走大制作道路,为听众观众制造震撼视听享受

随着新媒体冲击和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年轻人已经不再听广播看电视了,即使要听广播看电视,也是用电脑、手机、iPad来完成。这一趋势似乎不可逆转。家庭中仅剩下客厅“最后一块电视荧屏”,有人预言它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多功能娱乐终端”,最后一批客厅里的忠实电视观众——中老年人,也将学会用它打游戏、看报纸、交水电费、上网浏览,等等。广播电视会在新媒体冲击下消亡吗?

历史上电视出现以后,曾有人预言电影会消亡,广播会消亡。但实践证明,虽然电影、广播曾经低落过,但今天又都重新崛起。电影以“小厅放大片”的模式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文化消费品;广播在交通拥堵严重的城市找到汽车收听的新定位。今天的广播电视也一样,只要透彻理解听众观众的新需求,就可以找到一条新出路。

在多媒体自媒体时代,虽然人人都是编辑记者,人人都享有传播权力和渠道,但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仍有其独特优势:一是有组织。电台电视台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能够有计划地开展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松散的自由媒体人无法做到的。二是权威性。广播电视作为专业媒体,拥有专业采编播队伍,多年来逐渐形成规范的传播流程,并且有着相对严格的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要求,因此权威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是微博等自媒体无法相比的。虽然互联网每日提供又快又多的信息,但遇到重大事件,人们还是需要到广播电视这样严肃的传统媒体来核实消息、印证观点。三是大制作。电台电视台大投入大制作生产出来的精品力作,往往给人们带来视听震撼,这样的“大片”是个体传播者无法完成的。《中国好声音》的异军突起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同为唱歌、同样转椅子、同样升级,因为有了顶级导师、顶级学员、真正的好声音,节目就大获成功。在激烈竞争中,节目品质成为决胜要素,拼品质、拼制作将是一个趋势。

中央电视台《谢天谢地你来啦》现场

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现场

走真善美之路,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去年,“正能量”这个词很流行,充分说明社会上正义的力量还是主流,人们愿意通过媒体看到更多真实、善良、美好的东西。中华民族抑恶扬善的传统不仅是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012年全国电视上星频道普遍开设了道德建设栏目,每周至少播出一期节目。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北京良心”、“美丽姐”、“托举哥”等草根英雄,成为广播电视的明星主角。这些节目,潜移默化地讴歌人间真善美,润物无声地传扬主流价值观,形成一股社会正气和良好道德氛围。

一些娱乐节目也纷纷加入公益队伍,如《天生一队》为贫困地区学校捐献了几十辆校车,《梦想合唱团》为贫困山区修起两座大桥,周立波、刘欢、那英等很多演艺圈明星都在节目里表现出人性善良之美。

过去,对节目里的道德说教人们很抵触,现在节目中感人情节往往催人泪下。北京新闻广播播出的《寻找身边的雷锋》,追踪采访的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普通百姓;吉林卫视每天播出三次2分钟的小栏目《身边发现》,都是折射出道德光芒的凡人小事。这些道德模范可亲、可近、可敬、可爱、可学,节目暖人心、树正气,自然受到听众观众的欢迎,往往有很高的收听收视率。这类节目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走创新之路,实施以创新推动发展战略

广播电视界人士见面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现在有什么新的节目模式”,几乎没有人怀疑广播电视的出路在于求新求变。但是,对于具体应该怎样创新,每个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三种方式,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尚显不足,很多成功的节目都是以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为主。这一状况在广播电视发展初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仅靠这一种创新方式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广播电视节目要真正实现大发展,还要下决心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广播电视原始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只要各电台电视台注重节目研发工作,培育节目创新团队,经过艰苦努力,一定能够走入世界节目模式创新前沿,打入国际市场,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想。去年,《士兵突击》就是原始创新成功的典型;《非诚勿扰》原本是引进节目模式,但经过江苏电视台团队不断改进,已经面目一新,连原创团队都赞叹其中一些新点子价值百万,改造后的节目模式将返销回原产地。集成创新我们也有一些新尝试,如《梦立方》打造了电视节目和游戏一条龙全产业链,并运用了大量新技术。

中央电视台《梦想合唱团》现场

广播电视是高技术产业,应当注重研究高新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有机结合,艺术与技术联手往往能跨越式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新事物。3D电视就是技术与艺术联姻的产物,不过,其发展探索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走融合之路,化新媒体的冲击为可利用资源

新媒体在对广播电视形成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仅以“最美中国人”为例,过去广播电视发掘一个典型要有一个很漫长的周期,而互联网一夜之间就造就一个典型,而且可以不限量不间断推出。互联网每天关注的事件和话题,虽然大多有些碎片化,有的纯属消遣性,但也不乏有深刻典型意义的、可以作为广播电视跟进报道的线索。还有新媒体披露的一些舆论监督案例,其线索、证据、资料都是一手的,省去记者很多调查采访的工夫,择其典型深入报道,往往能做出很精彩的节目。新媒体资源应当得到充分利用,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道德典型还是反腐案件,新媒体的材料只能作为线索,广播电视要报道必须认真核实,否则只作简单的转载,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弄不好成为虚假新闻甚至诽谤新闻的同谋。

广播电视还要善于使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要高度重视在互联网或手机上听广播看电视的新的受众群体,要时不我待地把广播电视节目及时推送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由于在新媒体上传播方式有所改变,即由传统的线性传播变为点播方式传播,因此在新平台上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形式、长度、节奏等都应有新的要求,在不同平台上传播的节目也应当有不同的版本和风格,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收听收视习惯和欣赏需求。

2013年广播电视节目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竞争依然激烈,创新动力强劲,必将发生新的大事,必将出现大的飞跃,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广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