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农大 大别山上写华章

2013-08-02张文娟通讯员曹雷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别山农业大学安徽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通讯员 曹雷

28年来,安徽农业大学致力于大别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别山道路”,现在已越走越宽。如今,他们通过与现代新农村示范区的强强合作,正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校举行百名专家送科技下乡活动。

从科技开发大别山,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美好乡村建设,安徽农业大学始终把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作为学校神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作为事业发展和办学育人的内在要求,形成了一条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28年来,出自安徽农业大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在安徽广大农村诞生了一个个点石成金的奇迹。

擎起“大别山道路”的大旗

在科技开发大别山过程中,安徽农业大学擎起了“大别山道路”的大旗,用知识和汗水回答了农业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大别山是红色革命老区,老区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直以来,由于地理位置闭塞等因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不少群众生活困难。为了改变老区面貌,国家发出了科技开发大别山的号召,安徽农业大学应声而起。自1984年起,一批批安农人擎起“大别山道路”旗帜,带着看家绝活,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

胡承霖教授现场指导农民收割小麦。

“要想富,去找农大宛志沪!”这是金寨县广为流传的一句话。20多年前,年近花甲的安徽农大教授宛志沪发现,山区特殊的高山低温气候,适合种植经济价值极高的西洋参。她和同事一头扎进扶植引导山民种参的活动中,第一次把西洋参“请”到了大别山。20多年来,从最初的两户参农到现在的家家山民都想种,西洋参在金寨县伴着宛志沪和她的学生两代人扎下了根,给高寒山区的山民带出了一条致富路。如今,西洋参已经在金寨县结出了“致富果”,仅在金寨县的种植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年纯收入10多元,被山民视为致富的“仙草”。板栗是山区人民的重要作物,但空蓬问题使得产量极低,任立中教授来到这里,通过7年的潜心钻研,揭开了“板栗空蓬”之谜,独创了板栗丰产技术,使得板栗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任立中说,“我的生命属于社会,我的技术属于栗农。”因长期的辛苦工作,他积劳成疾倒在了自己的扶贫点上,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别山的板栗产业。

大别山区的一些支柱产业,几乎都有着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贡献:银杏与张良富、水蜜桃与钟家煌、中华猕猴桃与丁世林、水稻杂交育种与丁超尘、水稻旱育稀植与黄仲青、茶叶与江光辉、蚕桑与徐静斐……科技这把“金钥匙”,让大别山区人民的生活面貌取得了显著改善。一批又一批立志扶贫的教授们,为大别山地区的经济腾飞插上了人才、科技的双翼。

为鼓励更多的教职工主动进行科技创新,投身扶贫事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成立“扶贫办公室”,各学院确立一名主要领导负责科技扶贫工作,建立了校院各负其责,“扶贫办”统筹安排、具体实施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对在科技扶贫一线的教师、科技人员,做出一定成绩的,在晋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多年来,安农人在大别山区播撒了科技兴农之火,创立了农村发展之业,既产生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科技开发大别山中,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学员100多万人,大别山区八大支柱产业有六大产业是该校直接参与开发的。

1991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国家科委把该校“立足山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智力开发为核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帮助大别山区的人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开放、开发式的扶贫道路”概括为“大别山道路”。至此,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致力科技扶贫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道路”旗帜高扬在江淮大地,一批又一批农大人在这块沃土上挥洒着青春、播种着希望。

助推安徽新农村建设征程

在安徽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安农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用勇气和行动践行了担当与坚持。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机遇,学校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大别山道路”,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唱响“农字”牌、做好“三农”事。

学校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制定了《关于坚持“大别山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制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在全面总结“大别山道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243”的发展模式,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总体要求,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走新型产学研合作道路;坚持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结合,走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之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等四项工程,实现富民、兴校、育人的三大目标,一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在安徽农大蓬勃兴起。

一位教授,一个团队,一项产业,一方富裕起来的农民,安徽农业大学牵住了新型产学研合作道路的“牛鼻子”,取得了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成效。学校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先后与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绩溪、宁国、舒城等27个市、县、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协作协调机制。强化与省直部门的深度融合,与省农委、科技厅、财政厅、省发改委、水利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等省直部门建立了会商制度,为省直相关部门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支撑。强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学校倡导并参与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计划”、“茶叶振兴行动”等重大农业行动计划,协助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扶贫”、“科技创新示范乡镇”等工程,积极参与“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与62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0多家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向整体协同攻关的转变、从产业科技到产业科技与民生科技并重的转变、从“单向输出”向“深度融合”“双向互动”的转变,形成了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小麦专家胡承霖教授提议并与马传喜教授等组成团队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行动,通过小麦高产技术的攻关、集成与示范,实现了安徽省小麦5年增产79.7亿斤,累积增加产值65亿元,使得安徽省粮食增幅跃居全国前列,受到国务院、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的肯定和表彰;“茶叶安全生产及高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团队”针对制约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2011年先后取得13项科技创新成果,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研建了首条集自动化、连续化为一体的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为推动安徽省及全国茶叶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奶业生物技术研发团队”在奶牛良种培育、高产奶牛胚胎移植、新型奶品加工等关键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制订地方标准2项,直接经济效益6660万元。

针对“三农”工作缺乏人才的实际,安徽农大把人才培养纳入“大别山道路”,让人才植根江淮大地,学校坚持把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实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从与金寨县政府携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专科班金寨大专班,到向省主管部门提出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建议,从培训新型农民到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几十年如一日,着力构建农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不断夯实“深度融合”的人才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来,安徽农大为地方共培训了各级各类人员200多万人次,有数万名毕业生在安徽基层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为安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熠熠生辉

在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安徽农业大学再一次勇立潮头、铿锵前行,用智慧和胆识实践农业院校的奋斗目标与最高理想。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美好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加快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建设美好安徽的基石。

面对新要求,学校紧紧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安徽省高级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的目标定位,紧扣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这一主题,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做文章,将教学、科研、推广和生产有效结合,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

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实际,学校提出了密切“五个对接”、实施“五个一工程”的“双五”深度融合模式。“五个对接”就是学校与地方政府对接,学院与市县职能部门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团队与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对接,专家与企业和项目对接。“五个一工程”,即每一个农业主导产业选派一名首席专家,共建一个区域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一个创新团队,共建一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扶持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或示范企业。学校主动筹划,积极作为,围绕现代农业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以学科为依托,以平台为基础,以团队为核心,加强学科平台团队等优势资源的聚集互动,推进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引领和服务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为安徽区域发展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围绕产业组团队,瞄准需求立项目,共同突破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并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学校以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培育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学校研判形势、抢抓机遇,在“三农”工作新的发展机遇面前积累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基础,这也直接催生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落户该校的重大机遇。2012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教育部和科技部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的“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仪式”,亲自为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安徽农业大学等首批十所高校授牌。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行动,是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该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学校提出以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为目标,以创新集成转移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筹建皖江、皖西、皖中、皖北、皖南5个农业推广综合试验站、6个专业性的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站、50个示范企业、20个示范村,整合高校与地方各类资源、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构建新的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形成富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美好安徽建设的能力。学校为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使命催生新的发展,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必将在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大别山农业大学安徽
《安徽记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又见大别山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水乡安徽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