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大的治学观

2013-08-02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研究

文│本刊编辑部

穿过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的一段林荫道,樟树的香气、上个世纪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体味着这座古朴的高等学府散发出的韵味。教学楼内贴示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更是浸透着百年农大的精神,也成为中国农大一直以来的追求。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现代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历经108年的风雨,已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育人为本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业大学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正是在如此校训的激励下,形成了中国农大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截至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已为社会培养出本、硕、博各类专业人才10万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人。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社会对中国农大的认知度与其实力并不相称,很多人不了解现代农业是怎么回事,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认识上;也不了解现代农业大学是怎么回事。事实上,中国农大与综合院校相比,很多项指标也排在前列。无论是院士人数、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数、人均科研经费数、获得国家奖数量等,排名都在全国前10位左右。同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北京,中国农大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大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在研究实力与学科发展的评价指标上是同一个梯队,SCI收录论文数在农学学科和生物学类中居全国前列,总数在国内所有高校中位列前20名。先后有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科学》、《细胞》、《自然》上发表。

柯炳生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先后出台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包括招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等等。这些改革,均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和广泛讨论,实施过程平顺,初步效果良好。其中有些举措领全国高校之先,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科研创新

作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中国农大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均排名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四位,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共覆盖了24个二级学科,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3个省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除此之外,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科研经费、“973”、“863”等重点科研项目数量均位于全国高校前列,生命科学、资源、环境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2011年3月,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览在北京举行,中国农大有多项重要科技成果被推荐参展。这些成果分别是:奶牛基因研究项目、玉米基因育种研究、动物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良种奶牛繁育体系研究、食品非热加工设备、大型农用拖拉机、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等等。

为了进一步扩大协同创新效应,2012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三所中国高水平农业高校签署协议,宣布共同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柯炳生表示,选择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研究作为中心的主攻领域,体现了“国家急需”。我国尽管取得了粮食连续丰收的成绩,但是粮食供求仍然有较大缺口,2011年三种主要粮食都是净进口,并且未来供求压力很大,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国内粮食生产很不乐观。而科技创新是增加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

服务社会

在柯炳生看来,大学,要服务社会;大学,也要引领社会。本世纪初,针对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中国农大提出“顶天立地”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所谓“顶天”,就是要站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要在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和重大技术突破。“立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科技成果尽快直接应用于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

说到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时,柯炳生强调了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中国农大时提到的“努力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推广农业的行业技术,对整个农业行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多年来,中国农大一直在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中国农大的玉米系列品种近十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3亿亩,“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中国农大3号小型蛋鸡、京白蛋鸡配套系已累计推广12亿只以上,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示范猪场560个,农户15.6万多户,示范规模5580多万头……

同时,在河北省曲周县建设的“曲周实验站”,还创造了一个校县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奇迹,该实验站至今已办近40年。经过多年努力,曲周实验站在盐碱地上创下小麦平均亩产42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546公斤的纪录,同时集成了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吨粮田技术,包括耐密高产优良品种应用技术、测土配方高效施肥技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秸秆还田和土壤培肥技术、增密晚熟高产栽培技术。

据了解,除河北曲周实验站外,中国农大还在全国建立了其他实验站点,包括:建三江、856农场、河北高邑、河北吴桥、甘肃石羊河、山东桓台、山东寿光、江苏宜兴等。

经历百年风雨的中国农业大学以育人、科研、服务社会为己任,保持着农业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如今的中国农业大学正朝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研究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博落回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