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宋代探讨袁家村商人住宅与经商空间模式
2013-07-30王尧田
王尧田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
当下,一些农家乐旅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在人们膨胀的猎奇心理下逐渐衰退。相反一些村落逐渐形成独特的乡村意象和品牌效益,从而兴盛不衰。袁家村是西安市周边外延的乡村聚落,自然环境优良,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特性,体现了关中风情,并且吸引希腊、加拿大客商参与其中。对于本地居民的角色转换,即“从农”转换为“从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居住模式的改变,对比宋代商人的居住模式,探讨袁家村居民现今家庭生活与经商活动空间模式。
1 袁家村概况
1)袁家村背景。袁家村是由住户60户,人口268人组成的小型乡村聚落。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距九嵕山唐太宗昭陵约10 km,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市约60 km。107省道、关中环线及昭陵旅游专线途经附近,周边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楷模,具有一定的村落品牌效益优势。2007年开始开发关中印象体验地,现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在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以村落大背景为依托的开发模式逐渐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进行农事体验的“农家乐”。2)袁家村民居概况。现在呈现的明清民居建筑均为近几年改建而成,大部分在色彩、形式和结构上能体现关中地区民居特点,独立庭院,主要布局特点传承了明清民居建筑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1](如图1所示)。现今农家乐统一规划的民居采用同一种住宅平面,整齐划一。
2 商人家庭结构组成
2.1 宋代商人家庭结构分析[2]
1)夫妻主导型的家庭;2)父子主导型的家庭;3)全家参与型的家庭;4)独自支撑型的家庭。
2.2 袁家村商人家庭结构分析
1)全家参与型。袁家村本地居民,顺应村里统一规划农家乐的政策,在自家住宅原址重新建房,全家成员参与经营。房间户型及构造方式与统一规划相吻合。2)自主创业型。多为单身青年,把握商机,拥有自己的店铺,自主创业,同时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3)留守人员型。由于经济发展,在袁家村还未统一规划时,经济不景气,年轻人外出务工,青年劳动力流失。随着农家乐规划的落实,老人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自家农家乐的经营。这种家庭结构,在袁家村所占比例不高。4)夫妻主导型,家庭主要成员经营,维持家庭生计。
袁家村居民各家庭结构类型比例调研表见表1。
3 影响商人家庭居住模式的因素
1)家庭经济实力。经济基础对家庭居住模式有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底商上住”便于经商活动的开展,但对居住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袁家村自主创业型个体,“租赁住宅”则是维持生计的权宜之选;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有的商人家庭将饮食起居之所和经商活动截然分开,从而较好地保留了家人生活的私密空间。在宋代富商考虑的是居住的舒适度,追求的是生活。他们的住宅往往“逾制”,不仅拥有园林式宅院,还“宅外有别业”,形成家外有家的居住模式;收入微薄的小商贩择居以便于经商为第一要义,讲究的是生存。住宅时常因陋就简,随遇而安而已。2)个人主观意愿。对多数个体经商者而言,店铺既是经营场所,也是家庭的居住环境。陈先枢[3]具体而细微地描述了宋代两间店铺的布局和装饰,透过对店铺的描述可以看到都市商人家庭的居住环境布局。主观方面,对生活环境、居住方式的要求不尽相同,个人的偏好对居住方式有一定影响。
表1 袁家村居民各家庭结构类型比例调研表(调研方式:问卷) %
4 袁家村经商人居住模式与宋代的对比
1)袁家村“底商上住”与宋代“前商后住”。采用“底商上住”型的主要为袁家村本地居民,居民拆除旧房,在原地按照统一的规划盖两层楼。底层用于商业部分,上层用于居住(如图2所示)。这种居住模式主要集中于袁家村正街农家乐区(原新农村)(户型如图3所示)。相比于原新农村区域而言,关中四合院民居聚落这种模式显得更为成熟、实用,家庭结构一般为全家参与型,农家乐即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庭院院墙高度与面宽比例适宜,有良好的空间感受(如图4所示)。宋代“前店后宅”:地处繁华商业地段的商人家庭有的就在家门口开店经商。开店铺兼作住宅,住宅的功能分区多而明确,家居生活与经商活动包揽其中但并不混杂前店后宅(院)式的布局,从堂内、中堂、堂外三个区域的功能划分来看,越是居于内里,与家庭的日常生活越是紧密,此后随着层次的向外推衍,与居家生活的密切程度逐渐减弱,而与经商活动的密切程度逐渐增强。这种功能的划分符合家人日常生活的私密性和经商活动的开放性的需求和特点。综上两种模式,经商空间与居住空间属性分别为“动”与“静”,在解决这一矛盾时,宋代商人在平面上解决,通过内与外加以区分;相比之下,袁家村商人则在空间上,即“上”与“下”加以解决。宅店合一使得商人家庭的经商活动与日常生活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家庭作为基本的经济单元的功能得以强化。此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即便利经商的同时也使得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时得不到保障,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接触由于住宅拓展成为商业空间的一部分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2)店铺住宅化。袁家村此种模式主要集中于关中印象体验区。外来经商人员在这里租赁店铺,一家人在店铺所在地生活起居。随着店主经济实力的增加,会扩大自己的店面。店铺逐渐住宅化了。宋代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船居——以船为宅的形式,以船为家的一般是渔民或船夫。这一点主要是和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关,船作为当地交通工具出现。3)宅店分离。一种为附近村民来袁家村经商,白天在这里经商晚上回自家住宅就寝;另一种为富商会在附近拥有面积较大的私人住宅,白天在繁华的商业街经营生意,夜间则回家中休息。这种模式较好地保留了家人生活的私密性空间。宋代宅店分离的家庭其住宅往往离商业繁华地域或交通要道较远,难以延伸为商业上的用途,于是,店铺与住宅分别位于不同的地方。
5 生活模式改变对袁家村居民的影响
主要是经济效益,即通过改变生活模式,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家庭经济收入翻了几倍。并且通过对外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居民的观念更加开放、创新。不论是底商上住的方便快捷,还是宅店分离的私密性的保留,都丰富了袁家村村民的生活,提高了生活水平。
6 结语
本文从村民生活角色转变出发,基于对村民生活的普遍调研,通过对民居现状、家庭组成结构、影响因素的探究,总结了袁家村村民居住与经商活动空间关系的几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典型性,从中还可以延伸出由这种模式所反映出来的居住行为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风土人情。这种模式的探究对农家乐具体发展有实用性的影响,对传统民居的形成过程是侧面的论述。
[1]郑 鑫,邸 芃.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J].新西部,2010(7):24.
[2]田 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M].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47.
[3]陈先枢.宋代汴梁、临安两都的店铺装饰[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