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城市殖民时期历史街区改造相似性研究

2013-07-30李文相宇

山西建筑 2013年19期
关键词:租界殖民保护区

李文 相宇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 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从鸦片战争开始,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内,在我国沿海城市17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建立了33个租界[1],天津更多达9个,成为之最。租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文明,相较当时更为现代的基础设施,样式纷繁的特色建筑,承载着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然而,由于殖民时期的历史街区建成年代久远,随着城市的发展,导致街区内市政服务设施老旧,道路的交通压力加剧,建筑年久失修,安全系数逐年降低,街区的整体环境及建筑氛围美感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近百年历史街区已经难以承载现代人对于生活舒适性的要求,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需对沿海城市中的历史街区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造。为保护历史城区独特的整体历史风貌,天津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划定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历史城区总面积的14%,其中的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均位于殖民时期历史街区内,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应用,可以发现其中的相似性。

2 理论基础与原则

2.1 理论基础

沿海城市殖民时期的历史街区具有相似的改造背景,而在改造过程中常见的理论基础为动态有机更新理论、城市触媒理论、拼贴城市以及豪布斯卡理论等,这些理论常常是相通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是多种理论相结合。有机更新理论包含实体环境层面及社会经济结构层面的有机更新,通过区域的有机更新,提升区域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与城市触媒理论中的相通性,即追求能够激发和维系城市发生连锁反应,无论建筑或是环境对其后续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2]。动态更新理论的本质是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看作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把城市作为一个多元交融的统一体来研究,这与多元化、复合化功能的豪布斯卡的理论一致。动态更新理论要求采用长期性、持续性的手法,以动态的理念处理城市更新中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使历史街区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同时,不断引入现代功能,使得街区得以不断更新与发展[3],这与“拼贴城市”理论不谋而合,以一种多元包容的视角,承认已存旧事物的同时,利用当代技术手段创造出与旧事物相融合的新事物的手段与方法,寻求动态平衡的方式,故而基于相通的理论基础,殖民时期历史街区在改造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也十分相似。

2.2 改造原则

殖民时期历史街区的改造一方面需要维护整体性原则[4],同时需要灵活性,即在历史街区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基础上,在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坚持手法上的灵活性与态度上的谨慎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持历史街区的延续性,不仅需要维护城市形态层面的延续,还包括社会人文层面的延续。重视过程性原则,将城市更新的过程视为一个阶段性行为,其面对的对象也是处于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强调人本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强调对历史建筑原真性的保护,也注重历史建筑历史印记的留存,物化建筑的历史信息,增强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在街区功能业态布局方面,丰富建筑的功能性,增强了街区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实现街区活力的激发和再生,使居住办公功能与展览、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相融合。

3 天津殖民时期历史街区改造分析

3.1 功能定位

天津殖民时期历史街区改造在功能定位方面,基于历史与现状,定位常为居住、旅游、商贸、办公多种功能复合,吸取了城市中心单纯商业化和第三产业化的教训,吸取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单一功能,使得城市中心空心化,导致城市中心商业的衰败的教训[5]。体现了整体保护的观念,联系街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法租界为例,分为商业街区、金融办公街区以及住宅街区,相对的意式风情区将主要分为商贸旅游区、意大利主流产品展示批发区、工业园区三个区域[6],各区域历史街区改造功能遵循了天津总体规划对各街区的定位(见表1),展现多功能复合街区的特色文化。

表1 对各街区的定位一览表

同时伴随着步行区形成,应与城市中心交通系统规划紧密结合,通过与公共交通的联系取得良好的外部可达性,完善步行区主导的内部可达性,提升城市中心吸引力,实现城市中心功能的密集性和多元性[7]。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原有文化和建筑资源,各历史街区根据自身功能基础,合理利用并延续历史的功能特性,配合促进作用的功能更新与添加,通过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修缮,加强历史街区的经济价值。

3.2 建筑空间

建筑维护从功能和空间角度出发,完善拓展和呈现各历史街区的功能与风格、空间形态和肌理。建筑的控制维护主要从控制建筑高度退线、协调建筑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入手,保持整体建筑界面的协调性与历史街区街道界面的完整性。建筑在实体量化的基础上,明确建筑保护等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街区整体和建筑建立空间数字化档案。历史街区内部分建筑采用“保外去内”的保护更新方式,通过有机动态理论和城市触媒理论,使得街区历史风貌得以延续,配合适当的项目经营模式,从而实现良好的业态分布,最大化地发挥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提高了区域内土地价值,从建筑业态规划来看,天津殖民时期历史街区建筑应用采用豪布斯卡的地产开发模式,多种建筑功能复合,开放空间中的公共绿地、广场以及街巷空间予以充分的保护,增强街区内开放空间的有机联系,延展其历史脉络,通过控制构成街区肌理的建筑与街巷尺度来实现对街区肌理与空间进行保护。

3.3 景观设施

天津殖民时期历史街区内园林设施的兴造,一方面是租界内固有景观框架,大都以本国园林风格为基础,如英租界内的体现英国浪漫主义园林特色的解放北园,以规则式布局配合大面积草地;法租界内中心文化广场则是典型的法国规则式园林,改造过程应给予基调风格尊重,与租界建筑风格、环境氛围保持一致,租界园林内植物,仍旧以本土植物为主,白蜡、杨树、国槐等本土树种为主,在植物搭配上应尤为注意。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步行区划分的核心景观区,常作为重点打造的街区,增设浓厚的异国情调雕塑小品与游憩设施,如意式风情区内花仙子系列、法式风情区内马车等,应尤为注意比例与尺度。总之,天津殖民时期历史街区内景观设施从宏观的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到微观的植物配置雕塑小品都应反映街区风貌特征,促进街区活力提升。

4 结论和展望

沿海地区殖民时期建立的租界经过改造,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以相似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改造手段,追求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和建筑景观作为优秀的城市资源,通过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提升历史街区活力,通过旅游资源与商业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关注城市文脉与人文精神的延续,采用系统的保护开发原则,保护城市文化生态体系、城市空间构成体系以及建筑小品等艺术实体构成体系,即从建筑空间景观等静态因子,到人口文化环境等动态因子实行合理分析定位和保护,广泛吸引公众的参与,创建多样化的空间景观,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空间肌理结构和建筑特色。老旧的殖民时期历史街区不是城市的衰败区,通过有机更新焕发新的活力。沿海城市租界区的建立背景发展过程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和同步性,从天津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提炼合适理念和手段,促进沿海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提升街区的整体价值。

[1]费城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Wayne Atton,Donn Logan.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U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3]赵志荣.“拼贴”与“有机更新”——浅论历史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1998(2):28-30.

[4]王慧娟.西岳庙古建一条街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26):19-20.

[5]张 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Reinborn D.Stdtebau im 19.und 20.Jahrhundert[M].Stuttgart[u.a.]:Kohlhammer,1996.

[7]王绍妍,杨 毅.宜风宜景中的城市印记:天津意大利风情区规划设计浅析[J].建筑创作,2007(6):74-77.

[8]Monheim R.The Role of Accessibility for the Success of City Centres[C]//Beadle Lynn.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all Buildingsand Urban Habitat:Citie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t.London[u.a.]:Spon Press,2001:237-245.

猜你喜欢

租界殖民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