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确定环境的组织构形及其重构研究

2013-07-30暨南大学陈政辉

中国商论 2013年4期
关键词:构形不确定性重构

暨南大学 陈政辉

伴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间、不同国度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地球变得更小,也变得越来越敏感,社会经济小小的波动很可能会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发生巨变,从而造成全世界范围内的动荡,因此现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环境变化愈加难以预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使得需求变化加快,从而更加难以预测;其次企业组织间竞争激烈,高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获取市场信息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垄断越来越困难,为了谋求生存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再者企业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这样难以预测、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顾客需求,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产品型经营理念转向以顾客为中心,针对顾客需求适时而变,包括改变产品线、组织结构、内部机制等,及时满足顾客需求,赢得生存。正如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所指出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变革改变着人类社会,以此同时也极大改变了企业组织。”一个企业组织要想在竞争激烈、极度复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遇赢得发展,就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而在其中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尤为重要。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动,企业组织在构形设计上可能进行微调,也可能对原组织构形进行重构,因此本文将在对企业组织的不确定性环境的综述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的分析与梳理,对国内外学术界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组织构形、构形重构及其治理机制进行总结研究,进而从这三方面出发总结分析未来企业组织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结构变革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企业组织构形设计和企业敏捷性的提高提供综述性参考。

1 企业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

环境的不确定性一直是研究组织理论和解释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1]。早在60年代,环境的不确定性就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组织理论的学者的眼球,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本部分主要是从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环境不确定性的分析维度两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总结研究。首先,关于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较具影响力的有:Duncan(1972)提出环境不确定性是在决策时缺乏相关环境因素的信息,更无法预测因素对决策的影响。Miles & Snow(1978)认为不确定性就是企业对环境的不可预知性,而这种不可预知性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由Mimken(1987)提出的,他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个体或组织由于认知有限或者情感因素而难以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作出相关决策。至于环境不确定性的分析维度,早期的研究学者偏向于简单的单维度测量,随着研究的拓展,目前研究的维度和量表趋向于复杂化。March 和Simon(1958)仅用资源丰富性一个维度来描述不确定环境的特征;Thompson(1967)提出用两个维度来描述环境的不确定性,即异质性/同质性与稳定性/动态性;Duncan(1972)提出了环境不确定性二维说,即复杂性和动态性。Child(1972)用不可流动性、复杂性与差异性三个维度来说明。而针对环境不确定的实证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多用敌对性和动态性两个维度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2]。

2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组织构形研究

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环境过程中,为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自适应,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企业的组织构形进行微调或者是改变转变已有构形,以实现企业更敏捷、更灵活、更高效地应对变化的环境,从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学者在组织构形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经过文献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国外研究学者Pugh(1968)认为组织构形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五个最核心维度之一,并且他对构形维度进行了合理的设计研究。Henry Mintzberg(1980)从组织基本元素、协作机制、设计参数以及偶然性因素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同组织结构的特点,并将无数不同的组织构形划分为简单构形、机械科层构形、专业化构形、部门化构形以及灵活化构形等五种基本构形。他于1990年提出构形理论(configuration theory)可定义为企业群组拥有包括组织环境、结构、战略及领导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同的组织属性组合。Chenhall(1984)认为策略、结构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组织构形的主要变量,而组织构形却能够充分地描述组织的形态、系统特性以及复杂度。David J.Ketchen(1993)比较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分析评估组织构形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目前国内研究学者在构形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数在借鉴国外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个领域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经涌现出一些专家学者对任务型组织(一种组织构形)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以张康之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张康之(2005)指出任务型组织是有效应对不确定环境变化的有效组织协作形式。李圣鑫(2007)认为任务型组织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围绕解决某一(些)特定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构形,并从组织的设立与解散、组织的运营与规划、组织资源的获取和组织的结构设计等四个方面着手对任务型组织进行理论研究。李东(2007)等从人员、物资、权力、舆论及政策法律等资源的获取问题对任务型组织进行探讨,认为任务型组织根据任务的需要从社会直接获取资源,一旦任务完成,组织也随之解散,资源也就重新回归社会,并没有长期占有和控制资源。此外关于任务型组织在任务建模方面,依赖结构矩阵被认为是计划活动流程、识别和管理信息交换的有力工具[3]。

3 企业组织的动态重构研究

成功的企业组织总是处在不断适应不确定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不断解决不确定环境给企业组织带来了不确定性任务,而任务导向型组织正是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需要的,能够实时响应不断变化的任务并能够敏捷重构。在组织的重构以及可重构性问题的研究方面,汤勇力(2005)分析了基于X列表的ERP系统的可重构性问题,并建立了细胞式治理体系结构,通过重构进化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陈杰(2005)等在分析企业流程重组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的组织评价方法对企业组织重构前后的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且构架了新的企业组织结构。王忠杰(2005)等研究组织构件之间的语义依赖关系以及构件组织方式与建模效率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独立构件集的构件组织方法和独立构件集划分方法。孟凡力(2005)等提出了装配模块和主干线相结合的可重构开放式组织结构,并且该组织结构能够通过模块的局部调整达到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国内外学者在针对企业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下实现敏捷重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规组织上,主要代表人物有Dove R(1995)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企业组织敏捷性重构的结果,从包括时间、成本、鲁棒性和自适应范围在内的4项综合度量指标对企业敏捷性进行测量。Amos J W(1995)等将企业的敏捷性用5个主要变量:跨组织参与性(I)、通讯连通性(C)、生产灵活性(P)、雇员使能性(E) 和管理相关性(M)来度量,侧重于企业敏捷性转变的过程。美国国家宇航敏捷制造中心与Sirius Beta公司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面向虚拟企业的敏捷性度量模型,以二维表的形式将动态联盟整个生命周期的敏捷性表现出来。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环境的快速演化特征要求任务型组织应具有敏捷重构能力。上述研究为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组织的重构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此外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我们还发现不少文献观点集中于对组织重组机制的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有:John D(2006)基于组织成员心理的分析,对非盈利组织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袁智(2006)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提出将矩阵式结构运用于组建应急救援组织。付跃强(2007)提出有必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重新设计、构建,建立面向过程的组织结构。徐路宁(2006)根据DSM重构原则对DSM进行模块化的过程重构,同时对块内设计任务进行聚类、撕裂,获得协同设计开发过程中的优化重组。

4 企业组织构形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研究

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可组织构形有序、稳定运行才是关键,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很多学者对于不同的组织构形进行了治理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国外学者Williamson(1979)首次提出的“治理结构”的定义,他认为市场交易是由契约关系来规制的,不同的交易需要有不同的契约来安排。根据Macneil I R(1974)的“三分法”,可以把契约大致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以及关系契约三类,与此同时Douglas(1982)据此区分了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三种治理机制:科层制、市场以及志愿团体。Powel(1990)认为“在经济行为中,权力、市场和信任是最基本的治理工具,它们一起作为维系不同组织间合作的3种机制”。Hart(1995)认为治理是通过某种机制发生作用的,而治理结构是一种决策机制,更准确地说,治理结构分配组织内部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并将决定其将如何使用。Kai Wehmeyer(2001)提出了用跨组织的动态网络协调者来治理虚拟企业。Kooiman. J(2003)提出自我治理、合作式治理、层级节制治理等三种治理模式。Albers(2010)认为联盟治理机制包含对成员行为的协调、监督(或控制)和激励机制。此外我国学者在组织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杨伟文(2002)根据虚拟企业的构成特点,提出了动态多元的治理结构安排。全裕吉(2003)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刘春湘(2006)、张明(2008)、臧红雨(2009)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缪匡华(2007)对联盟治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联盟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与监督机制,从而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的关系,进而保证联盟伙伴贡献的价值以及所获得的收益。曹虹剑(2008)对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组织运行与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可见,对组织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能够为不确定环境组织构形及其重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提供经验借鉴的。

5 结语

随着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组织环境变得更加多变、复杂和不确定,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必须随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大量文献分析,总结归纳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方面、企业组织构形及其构形重构方面和组织构形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变得也来越灵巧和敏捷,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根据环境的变换及时对自身组织构形进行调整,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转变成另外一种组织构形,从而实现敏捷、高效地迎接不确定性带来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会在层级结构上变得更加扁平、更具柔性,而敏捷组织将是组织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

[1]Wholey,D R,Brittain,J.Characterizing environmental varim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1,1989,32( 4).

[2]张映红.动态环境对公司创业战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

[3]J.Uma Maheswari, Koshy Varghese. Project Scheduling using Dependency Structure Matrix[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5(23).

猜你喜欢

构形不确定性重构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全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