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策略探析
2013-07-29赵志春
赵志春
摘 要: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应用广泛的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也很丰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快乐教学的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快乐课堂;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课堂气氛
在初中的课堂上,学生一般都不会再像小学那样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了,而是喜欢听老师一个人讲课,自己在下面默默地做笔记,并且不太愿意开口回答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弱,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厌倦感。而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强迫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希望学生可以自觉学习、认真学习。可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刚好相反,一方想多教知识,另一方却不愿意接受,使师生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麻烦。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提倡创建快乐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学科带来的快乐。《走进新课程》中也指出:“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各种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力。这样,教和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字里行间和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然后各抒己见,分享读书的乐趣,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以下是关于营造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策略探析。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利用它培养学生的个性魅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态。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优化校园的学习环境。学习本身应是件快乐的事情,获取到新的知识能让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无论是上课读书还是课余活动,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等,都可以使人乐在其中。如在教授初中语文课堂作文时,我们可以以整个校园为教室,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其在校园的大环境中寻找创作灵感。甚至还可以举行郊外踏青、短途旅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风光,在自然界的熏陶和感染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跃然于纸上,交融于快乐的语文学习当中。
另外,在教室里一切学生可以看到的地方,贴上关于学习乐趣的标语名句,提醒学生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同学们多关注身边的好词好句,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关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好句比比皆是,例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可以为此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竞赛,让学生把所学的的文化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竞赛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还可以创设和谐快乐的氛围,让学生一进课堂就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例如,我在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课之前,先播放同名歌曲,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去的上课自然顺利多了。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真诚地去关心学生,注重与学生心灵的交流,以自身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不但在学习上给予辅导,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可以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师生之间形成朋友的亲密关系,
搭建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所谓“爱学生,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感受,只有充分保障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信心。教师不应该对任何一个学生产生偏见,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多鼓励引导,少批评训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算学生犯了错误,也不应该大声地呵斥他们,更不提倡暴力的教育行为,甚至侮辱学生的智商。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开导他们、鼓励他们,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意识到自身的错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平时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谈天说地,利用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热情帮助,努力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接受你、喜欢你,进而转化为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例如:可以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或日记,教师必须认真批改,解疑答问,鼓励学生把平时难以启齿的生活各方面的烦恼或者心里话,都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日记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的有效工具,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会使教师更加投入教学的状态中。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保持灿烂的微笑,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内心的不安,拉近师生的距离,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幽默艺术是营造快乐课堂的催化剂。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让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我在教学中,往往借助于故事、表演、谜语等手段,加上机智诙谐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给人以启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立足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的知识和素养。在课堂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文明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的表演,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和协调能力等,进行编组学习,使每个小组保持均衡的能力,进行课文研究和探索的竞赛。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置知识关卡,老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可以为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有着娴熟课堂教学技巧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动、语言、情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四、设置教学情境,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更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设置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那种“一支粉笔写满一个黑板”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打破。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课程教育内容,展示事先准备的课件,利用音像、挂图、文字、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的巧妙结合,让课堂的内容和图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播放背景下进行快乐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时候,我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国家领导人的伟岸形象,还有白雪皑皑的辽阔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体验到作者的豪迈情怀,对毛泽东主席在峥嵘岁月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佩服之情,是不言而喻的。直观生动的情境教学,不仅增强了趣味性,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展现独一无二的教学魅力,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新颖的教学方法,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听、乐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都特别喜欢追星,所以老师可以利用他们这种心理,努力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
象。能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素养、言行一致并且富有幽默感、学识渊博的老师肯定可以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快乐课堂的构建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指导者。所以老师要摆正自身的身份,成功地扮演在学生面前所需要的角色,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开辟一片小天地。老师要改变“满堂灌”“填鸭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的快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让他们在综合练习中体验课堂快乐和成长的乐趣,发现和总结语文现象的规律,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探索语文学科的奥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研究多种有效的、有趣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快乐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和革新教学手段,利用一切有用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文明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制造活泼、生动、快乐的课堂气氛,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以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学生共同将快乐学习坚持到底。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才是真正遵循了“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学知识”的快乐教学理念,语文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高秀英.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1).
[2]蔡清荣.构建快乐课堂,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J].中学语文,2012(24).
[3]周晓江.试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