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视域下德育主体的有效沟通与交往
2013-07-26刘雪玉
刘雪玉
摘要:技术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沟通更加快速便捷,但是都市独善其身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逐渐渗入到人们心中。人们似乎也习惯于都市人情的冷漠和功利化的交往模式。道德主体如何超越自身偏见和客观环境的束缚,自主查验生命所需的关怀和交往需要,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道德情感隔闵与利益冲突。建构德育主体在与他人、自我及所处的环境中的有效互动与交往,旨在促进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及自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生活德育;德育主体;沟通交往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00-02
一、“真情反被无情恼”——道德交往在城市中备受冷遇
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都市惯有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以利己为原则,但由于人们不能在利己与利他的利益平衡中找到支点,取而代之的只有恶性的排斥与竞争,更加剧了人内心对于利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们为谋己利而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利益早已是司空见惯。职场上的精英最以效率与收益见长,人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好对自身利益攸关的各路陌生人的交往。“都市人对这种既戒备又依赖的关系有一个智慧性的化解:将彼此之间的关系限定在利益交换上。通过利益交换,陌生人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可不与他人发生深入的交往。人们之间以货币为桥建立了关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有中介的间接关系”。这种接近却不亲近的交往也符合都市企业的文化氛围。德育主体自身道德与利益权衡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都市中表现得尤为强烈,更加剧人们对于道德的排斥和对利益的趋之若鹜。城市中人情的冷漠、道德的失范以及都市人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正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
二、从学校与家庭德育角度剖析德育主体交往间冲突与迷失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认为,道德来自人际关系,道德是从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个体是在这种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因此,要理解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就需要了解个体如何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看待自身。道德主体通过与周围生活的人和世界的接触与交往,从他们身上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似的道德同一性。既成的道德同一性反过来又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学校与家庭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环境,对于培养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追本溯源,我们可以从学校与家庭德育中归纳出导致主体间道德交往的冲突与迷失的原因:
(一)学生在同伴群体间交往的反向道德吸收
同伴群体的道德影响在学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主体间都处于相近的年龄和经历,又因为与家长、教师等权威性的人物相比,同伴群体之间能更好地沟通与交往。所以他们在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很容易彼此耳濡目染、相互效仿,包括道德语言的使用、道德意志的改变、道德情感的同理和道德行为的依从等。但是在同伴群体中又不能自主地达成和维系良好的道德交往模式,譬如民主、平等、友善、合作、互助。在学校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如果彼此问缺乏道德的有力引导和约束,很容易误入歧途,导致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格的下降。
(二)学生与教师、家长交往的道德鸿沟
教师与家长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发挥的作用式微。首先,教师与家长普遍以成人权威式的道德教育单程地灌输给学生,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听话的好学生”是教师和家长无形中赋予学生的限制和枷锁,学生缺乏自由意志来主导自己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其次,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利他和自利行为缺乏有力的引导和约束。在集体中如何教导学生做到公正道德的人际交往与利益分配,避免学生走入个人主义的误区,是学校及家庭教育所欠缺的。最后,学校中教师与家长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片面追求以学业成绩又好又快为目标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疾言厉色、动辄打骂或没耐心教育,造成学生身心道德畸形发展。
(三)学生与自我德育世界对话与交往的疏离
人的情感和理性在对话中交相作用,学生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不断地得以呈现和扩展,学生的自我认同在交往实践中得以实现。在中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他评比起自评占据了道德情感世界更大的位置。学生多是从外界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而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与评价方式多属于“非好即坏”或者苦口婆心的说教灌输。“中学生由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与外界信息交流的增加,这种单纯的说教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价值观的混乱,进而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因此,学生自主建构作为德育主体对于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使自我走出自我内心的道德观与社会成人世界的疏离,对于在道德上的未知领域和已有认知缺陷进行有效沟通和开启,德育主体的自我对话与交往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生活德育对德育主体间沟通与交往的有效建构方式
(一)走出自我,德育主体勇于构建利他与利己的道德动机与行为的和谐交往
“在社会环境正常和个人心态健康的情况下,利己与利他并没有必然的矛盾,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道德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公平和使有道德的人得到应有的利益回报,使没有道德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因为道德的本质功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就是抑制损人利己”。当人处于社会竞争的角色当中,本能地排斥对于自身构成威胁的潜在竞争者或直接竞争者。若是为了自身长远更好的发展,共赢的局面才是更有利于个人期望成就的达成。生活德育引导人走出自我狭隘主义的误区,真正建立自我与他人的情感共在。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帮助人在自利与利他交往中更和谐完善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超越学校与家庭德育的缺陷,构建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德育交往模式
首先,在学校德育的交往中,教师应摒弃以道德权威来俯瞰学生道德发展的行为,加强与学生间的道德互动与交往。在学生身上发现更多的道德闪光点,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倾听。对于犯有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帮助,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悔过自新。同时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做到预防为主,减少事后说教。其次,加强对于学生自利与利他行为的指引和教导。帮助学生走出个人主义的狭隘误区。让学生学会在正当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到对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维护和尊重。最后,改变以成绩论优劣的道德评价方式。不因为学生成绩上的缺陷而产生鄙视,或做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人身攻击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特通过他在城市的研究指出,父母的责任感和生物决定论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重要方面。中学生在道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当尽上自己当尽的本分给予学生最好的教导与保护,家庭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第一个主阵地,家长应积极发挥对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的引导与督促作用。以适应学生的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创造一些对话性社区,有些在休息室、大厅、走廊就自然产生。另外一切社区会在特别的空间和时间被创造出来”。
(三)通过加强学生自身德育对话和与同伴群体间的交往,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提升
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对于道德学习和内化的过程,就是从独白、蒙昧和混乱走向个人的价值澄明和与他人共在的道德交往过程。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生增强自我反恩与道德意志的磨炼,通过道德知识和体验践行达到道德品格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同伴群体的道德交往活动当中。充分发挥集体中道德榜样的示范力量和同伴群体间道德互动的良心影响,增强道德交往合力。使学生在集体交往中共享共创、取长补短,从而带动学生整体道德发展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另外,学生要注意培养自身道德选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对于同伴群体间去道德行为交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