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实施“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入”构想

2013-07-26李光辉

教育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神

李光辉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等学校一门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实施十八大精神“三进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教学中,要围绕“十八大”主题,科学把握“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明确“纲要”课程切入点,贯彻“十八大”精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增强“十八大”精神“三进入”的实效。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八大”精神;“三进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19-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纲要”教学过程中贯彻“十八大”精神,对于激励大学生在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围绕“十八大”主题,科学把握“纲要”课教学目的

“纲要”作为本科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实施“十八大”精神的很好载体。因为“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的国史和国情,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科学制定的新时期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因此,将“十八大”的主题与“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将“十八大”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关键。

“十八大”主题所明确的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核心问题和“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紧密契合的。一是旗帜问题。“十八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这也是“纲要”课程所要阐明的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是奋斗目标问题。“十八大”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未来五年要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这与“纲要”课程所讲授的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任务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最好解读。三是道路问题。“十八大”强调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是“纲要”课程讲述的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四是精神状态问题。“十八大”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这与“纲要”甚至整个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所要培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密切相联。

因此,在深入领会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实施“十八大”精神,就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历史事实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彰显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在了解国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学会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二、明确“纲要”课程切入点,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

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国史、国情,在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等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第一,深刻认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结果却都失败了。事实证明,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官僚地主买办的中体西用模式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纲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和国家出路的艰辛探索作为一条重要线索,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贯穿起来讲授,用历史事实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深刻认识“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等事实。

在“纲要”课程的中篇和下篇教学中,要重点讲授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走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围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由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艰辛、接力探索而取得的。通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帮助学生领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家强盛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纲要”课程的第九章和第十章教学中,要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形成、发展和完善来展开教学,重点讲授我们党长期奋斗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性转折的意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等。用历史的发展进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还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十八大”精神“三进入”的实效

课堂教学是提高“三进入”质量的关键环节,因为在把“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十八大”精神有效整合后,如何及时而有效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理解、领会和把握“十八大”精神,达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认真钻研教材和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报告中党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教学重点难点,选择一些中国近现代史中学生关注而且能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深入教学,最大限度地把“纲要”教学和“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入”衔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专题式教学能有效克服“纲要”课程内容时间跨度长、知识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它既能突出“纲要”课程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特点,又能发挥“十八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还能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刻的理论论证、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在师生之间架设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去领会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和新举措。

在“纲要”课程的“三进入”教学中,教师还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以讲授和灌输为主,这难以适应学生已经掌握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这一事实。如果“纲要”课程仍然用这一方法实施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入”,不但失去了历史教学本身的生动性,而且让理论创新的历史厚重感也大打折扣,而这种抽象、枯燥的说教也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三进入”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通过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开放的课堂互动模式。教师要让“三进入”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把“十八大精神”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比如民生问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反腐败问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等等。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探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兴趣。同时,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实现“三进入”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在社会的第二课堂中学习、思考和探讨“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达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的目的。

[责任编辑:赵滨]

猜你喜欢

十八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