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根蔗不同蔗桩高度蔗芽分布及萌发情况调查
2013-07-26肖关丽余兴华卢会文杨清辉
肖关丽,余兴华,周 平,卢会文,杨清辉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650201)
宿根蔗具有省工、省种、早熟高糖、减轻灾害损失、加速良种繁育等优点[1],发展宿根蔗对节省甘蔗种植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云南省宿根蔗面积占总植蔗面积70%左右,而且由于宿根蔗出苗普遍比春新植蔗早,甘蔗成熟期一般可提前20~40d,为糖厂早期开榨提供了优质的原料[2-3]。
甘蔗生产上提倡“快砍低锄”,一方面能促进低位芽的萌发,为次年宿根蔗再创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3];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甘蔗产量,为蔗农创收。但是由于砍收劳动强度大[4],蔗农对快砍低锄理解不深,导致实际人工砍收时蔗蔸长短参差不齐,而甘蔗机械化收割存在砍收位置偏高的情况[5-6]。生产上提倡入土2~4cm低锄,但是这一标准并没有相关试验加以佐证。本试验调查研究了不同甘蔗品种(品系)宿根蔗的芽位分布情况、不同蔗桩高度宿根蔗萌发情况,为宿根蔗的砍收高度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甘蔗联合收割机研发与优化提供相应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宿根一年的甘蔗品种或品系,共5份,分别为:YU 02-38,崖城89-9,YU 01-13,YU 01-39,新台糖16号,材料种植于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内。
1.2 调查方法
1.2.1 蔗芽分布调查 甘蔗收获后,将蔗蔸挖起,每份材料调查10株蔗蔸,每份材料从底部往上调查,分为0~5cm和5~10cm两段,分别统计死芽数、活芽数、萌发芽数及总芽数。
死芽数:死亡的蔗芽数。活芽数:有活性但长度不超过1cm的蔗芽数量。萌发芽数:萌发长度超过1cm的蔗芽数。总芽数=死芽数+活芽数+萌发芽数。
1.2.2 蔗芽萌发调查 将YU 02-38和崖城89-9两个甘蔗品种(品系)的蔗蔸分成两个处理:处理1依旧保持10cm的蔗桩高度,处理2砍成5cm高度蔗桩,每处理10株,放入白瓷盘中,浇清水保持湿润,置于恒温的培养室内,进行催芽试验。每天记录蔗桩上蔗芽的发芽数、芽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其中10cm蔗桩分0~5cm和5~10cm两段进行观测记录,以便和5cm高蔗桩的处理进行比较)。
发芽指数:Gi=Σ(Gt/Dt),其中 Gt为逐日发芽数,Dt为相应的发芽天数。
活力指数:VI=S×Gi,S 为芽长[7]。
表1 不同甘蔗品种蔗兜芽调查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蔗桩高度甘蔗芽的分布情况
对5份甘蔗材料的蔗蔸上的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表明,0~5cm处节间短,蔗芽密集,总芽数为3.7~6.7个,但5~10cm处节间较长,蔗芽分布较少,不足2个,活芽数也表现相同的情况,说明甘蔗芽主要分布在蔗桩0~5cm处,5cm以上部分芽分布较少(表1)。
2.2 不同蔗桩高度甘蔗芽的萌发情况
对10cm高度的蔗蔸进行观察,YU 02-38和崖城89-9宿根蔗蔸在培养室内的蔗芽萌发情况表明:两品种均表现为随发芽天数增加,发芽数增加,芽长增加,活力指数增加,发芽指数则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总体0~5cm蔗桩的发芽指数高于5~10cm蔗桩。YU 02-38的0~5cm蔗桩上的蔗芽第8天发芽指数最高,5~10cm蔗桩上则为第3天发芽指数相对较高;崖城89-9则表现为0~5cm蔗桩上的蔗芽第5天发芽指数最高,5~10cm蔗桩上也同为第3天发芽指数相对较高(表2)。
对5cm高度蔗蔸的芽萌发情况进行观察,将其与10cm高度蔗蔸0~5cm处芽的萌发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为5cm的高度,砍成低位蔗桩(5cm),其发芽数、芽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相对高位蔗桩(10cm)更高,说明蔗桩高度增高,上位芽对下位芽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表2 10cm蔗蔸芽萌发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对宿根甘蔗而言,蔗芽主要分布在蔗桩0~5cm处,5cm以上蔗桩芽分布较少,且0~5cm蔗桩上蔗芽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蔗桩上部,5~10cm蔗桩处芽长较长,萌发较快,但总芽数少,所以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较低,所以0~5cm蔗桩上的蔗芽具有更高的
生产潜力;本试验结果还表明,蔗桩上位芽的存在对低位芽有一定抑制作用,低砍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促进低位芽萌发,其萌发数、芽长、发芽指数和活力均有不同程度指数提高。根据本试验的结果,砍收甘蔗时,留下5cm左右的蔗桩对甘蔗的萌发生产有利。云南甘蔗规范化栽培要求种植沟深20cm,垄高20cm左右[8],因此可入土低砍9~12cm。本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提倡“快砍低锄”措施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除了上述优势外,采取“快砍低锄”措施,还有以下优点:一可多收甘蔗,增加产量,入土低砍6~9cm,每667m2多收甘蔗200~500kg;二可减轻螟虫危害,螟虫的幼虫在土面下3~6cm的蔗桩上过冬,低砍破坏了幼虫过冬场所,可减轻螟虫危害[3,9-10]。
表3 5cm蔗蔸芽萌发情况
表4 5cm蔗蔸芽萌发情况
[1]王尔龙.贵州宿根蔗低产的原因及栽培技术关键[J].耕作与栽培,2008(6):49-50.
[2]赵和平.浅谈提高旱地宿根甘蔗产量的途径[J].临沧科技,2009(3):12-13.
[3]张跃彬,刘少春.云南水浇地宿根甘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糖料,1999(3):31-34.
[3]曹明艳.宿根蔗丰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0(6):37-37.
[4]程龙.西洞庭农场试验甘蔗砍收机械化[J].中国农垦,2011(12):78.
[5]陈超君,梁和,何章飞,等.甘蔗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宿根蔗生长影响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3):26-30.
[6]林红辉,陈超平,赖荣光,等.转观念提效益加快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化[J].中国农垦,2011(10):46-47.
[7]强继业,许银莲,吴功明.60Co-γ 射线辐射对云烟 85、K326 种子活力的影响[J].种子,2008,27(3):34-37.
[8]卓清,方严.旱地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9(8):11-12.
[9]王文荣,杨子林,李勇.甘蔗快锄低砍技术增产效应[J].中国糖料,2011(1):48-49.
[10]陈优强,耿怀建,尹茂庄,等.建立云南水田坝地宿根甘蔗高产耕作栽培制度[J].甘蔗糖业,2001(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