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种甜菜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影响初探
2013-07-26朱东顺刘少军单丽芳赵淑玲
朱东顺,李 燕,刘少军,何 群,单丽芳,赵淑玲
(山东省轻工农副原料研究所,高密 261500)
栽植密度是影响甜菜制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栽培密度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农艺栽培技术措施密不可分。多年来,山东采种甜菜种植区一直采用行距60 cm,株距40 cm的密度进行母根栽植。为探讨这一传统生产模式是否与本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农艺栽培技术措施形成最优组合,达到效益最大化,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来探寻采种甜菜在本地区的最佳栽培密度,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甜研310,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提供。于2009年8月15日育苗,11月20日起根,冬窖藏,2010年春3月2日栽植。
1.2 试验地点
山东省高密市康庄社区关爷庙,砂浆黑土,灌溉条件好,保肥、保水性一般。前茬作物是玉米,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秋季深翻土地25 cm,冬季晒垡,翌年整耙土地后栽植母根。
该地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无霜期达199~220d,植株生殖生长期间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400~2900h之间,日平均光照在8h以上,日平均气温大于10℃,年积温在3800~4600℃。年降水量在550~950 mm之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
1.3 试验方法
试验选择无病无腐烂、大小均匀、重量在80~100g之间的优质母根为材料。设计5种不同的密度处理,株距分别为30 cm、40 cm、50 cm、60 cm和70 cm,其中40 cm作为对照,行距均为60 cm。随机排列,3次重复。每小区长12 m,宽1.8 m,面积21.6 m2,并设保护行。
1.4 田间农艺措施
采用常规栽植方式,人工挖坑,植根覆土后踩实(根头高出地表面1~2 cm),培土盖顶,保护根头。每666.7m2用农家土杂肥5000 kg作为基肥,在秋翻地前均匀撒于地表后深耕,母根栽植时每穴施硫酸钾型复合肥(三元素为 15∶15∶15)25g 作为种肥。
3月2日,母根栽植;4月19日,灌水1次;4月29日,打芯;5月21日,灌水1次;6月4日,灌水1次;其他田间农艺技术措施与采种大田相同。
1.5 表型调查
田间观察记录,植株长势,叶丛(叶片大小)、抽薹(包括分枝、侧枝)、开花(现蕾、初花)等期间(3月2日至5月16日)种株生长发育及各项指标均无差异,但开花与种子成熟期间(5月17日至7月8日)种株长势各项生理性指标有明显差异。
7月8日以小区为单位收获种株,晒干、脱粒、扬净、干燥,种子含水量达14%以下时进行产量测定,并记录相关数据。分别统计5种密度条件下小区产量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变异范围等。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结果
在行距均为60 cm的基础上,不同株距下小区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株距为30 cm时,小区产量最高,达到12.40 kg;株距为60 cm时,小区产量最低6.92 kg。由此可见,株距对采种甜菜产量影响较大。另外,在不同栽植密度下,变异系数均较小,变幅为0.7%~4%,说明小区产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性状,可重复性强,数据可靠(表1)。
表1 不同栽植密度小区产量分析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来,在行距为60 cm的前提下,株距为30 cm时,小区产量最高,40~50 cm株距时的小区产量趋势平滑,60 cm时的小区产量快速下滑,当株距为60 cm与70 cm之间的某一数值时,小区产量达最低值;70 cm时产量微升,但远低于前3种株距的产量。
然而,本试验发现30 cm株距时,所用母根数量远远大于其他4种株距所用母根数量,且其种株因密度过大,种枝结实部位有明显上移现象,较其它各处理高7~12 cm,分枝(侧枝)数少1~3个。另外,易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倒伏,影响种子产质量。
图1 不同栽植密度产量变化趋势
3 初步结论
本试验初步表明,山东高密地区一直采用行距60 cm,株距40 cm的密度进行母根栽植是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农艺栽培技术措施较为符合的。优良种源、合理的密植、得当的农艺技术措施,是提高采种甜菜种子产质量的基础,该栽植密度是否为本地区的最佳栽植密度仍需进一步加以验证。
[1]刘少军,陈巍,冷家启,等.采种甜菜小母根的适宜栽植密度[J].中国糖料,1999(2):61.
[2]朱东顺.浅谈几种气象因子对夏播甜菜产量的影响[J].山东气象,1984(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