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综合症状的影响
2013-07-25刘晓岚董薛马玉侠
刘晓岚,董薛,马玉侠
(1.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济南 250022;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355)
原发性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国内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口服避孕药,但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内服中药存在治疗周期长、即时止痛效果差、口感差等弊端,令患者难以坚持。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操作方便、即时止痛效果好、复发率低的优点[1-3],但对于惧怕针刺、晕针的患者不适宜。而脐疗作为一种外治法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易学易会的特点,适合推广使用。我们课题组在2008年至2010年间采用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对63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两种方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分别来源于大学社区及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及妇科门诊。采用多中心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药物组31例,淀粉组32例。为了确定两组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分别对两组年龄、病程、治疗前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和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n 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d)发作总时间(d)严重程度(分)药物组 31 22±2 81.39±33.99 19.23±11.12 14.55±7.41淀粉组 32 23±3 79.88±38.57 19.69±8.90 13.28±5.30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4]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星期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且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6~35岁;③月经周期规律[(28±7)d];④接受本疗法前 1个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且治疗前 2星期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⑤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总分>10分;⑥VAS评分≥40 mm;⑦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于艾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③已接受其他治疗,可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检测者。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
2.1.1 方药组成
将吴茱萸、生白芍、乳香、没药、醋延胡索、生五灵脂、冰片等药物超微粉碎,混合后密封备用。
2.1.2 操作方法
取面粉适量,以 1:3.5~4.0的比例用水调和,做成圆圈状(直径8 cm,高2 cm),面圈的中间孔应比患者的脐孔稍大0.5 cm(直径约2.0 cm),备用。根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进行艾炷的手工制作,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腹之间,食指要在上,拇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做成的艾炷直径2 cm,高2 cm,以燃烧10~15 min为宜。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 75%乙醇在脐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毛巾平铺于腹上,将面圈绕脐一周,取上述药末适量(约 8~10 g),填满脐孔,用艾炷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6~9壮,约2 h,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度。灸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1 d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每次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脐疗每3天1次(每个月经周期约2~3次),直至月经来潮。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如患者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阿司匹林泡腾片0.5 g,疼痛时一次性口服,并详细记录。
2.2 淀粉组
方药以淀粉代替,操作方法同药物组,治疗时间及观察周期同药物组。
治疗过程中,室温适宜,操作人员固定。每次月经周期结束第 1天采用电话随访,填写本次月经的痛经伴随症状评分、平均腹痛程度评分,操作人员与随访人员分离,并防止其他影响因素,避免信息偏倚。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毕后进行安全性检查。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参照 COX DJ[5]制定的 CMSS进行痛经临床症状评分。记录治疗前的指标并连续观察4个周期。
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大便常规;心、肝、肾功能;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烧伤、烫伤、晕厥、过敏、脐部感染、腹部不适。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时用Student-Newman-Keuls法,方差不齐时用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志,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的标志。
3.3 结果
3.3.1 两组总分的差值比较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总分的差值均大于0,说明两组在治疗后综合症状均得到缓解,且未出现反弹。而对两组总分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疗法在改善痛经的综合症状上疗效相当。详见表2。
表2 两组总分的差值比较 (±s,分)
表2 两组总分的差值比较 (±s,分)
发作总时间 严重程度 时间 药物组(n=31)淀粉组(n=32)药物组(n=31)淀粉组(n=32)1周期后 6.77±10.92 6.34±9.07 5.81±8.03 4.09±5.56 2周期后 7.77±9.58 8.72±7.05 5.65±6.19 5.28±5.90 3周期后 8.84±9.22 10.16±9.28 7.52±6.13 7.22±4.42随访期 9.00±9.55 11.53±10.14 7.00±6.19 7.47±7.83
3.3.2 两组腿痛症状的差值比较
表3 两组腿痛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表3 两组腿痛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注:与淀粉组比较1)P<0.05,2)P<0.01
发作总时间 严重程度 时间 药物组(n=31)淀粉组(n=32)药物组(n=31)淀粉组(n=32)1周期后 0.74±1.091)0.03±1.31 0.58±0.852) 0.00±0.76 2周期后 0.52±0.96 0.28±1.40 0.39±0.80 0.19±0.90 3周期后 0.68±1.08 0.31±1.40 0.58±0.92 0.28±0.92随访期 0.35±1.11 0.34±1.45 0.32±0.87 0.28±0.96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1周期后两组在腿痛发作总时间的差值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严重程度的差值上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隔药灸脐优于隔淀粉灸脐,其他 3个周期的差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都呈现以上趋势的差异,说明隔药灸脐在改善腿痛症状上优于隔淀粉灸脐。详见表3。
3.3.3 两组易激惹症状的差值比较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1周期后两组在易激惹严重程度的差值上出现显著差异(P<0.05),隔药灸脐优于隔淀粉灸脐。其他3个周期的差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都呈现以上趋势的差异。说明隔药灸脐在改善易激惹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优于隔淀粉灸脐。详见表4。
表4 两组易激惹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表4 两组易激惹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注:与淀粉组比较1)P<0.05
发作总时间 严重程度 时间 药物组(n=31)淀粉组(n=32)药物组(n=31)淀粉组(n=32)1周期后 0.09±1.67 0.26±1.29 0.39±0.801) 0.00±0.62 2周期后 0.47±1.02 0.42±1.34 0.29±0.97 0.16±0.72 3周期后 0.66±1.60 0.61±1.38 0.39±0.88 0.31±0.59随访期 0.94±1.80 0.48±1.59 0.39±1.05 0.47±0.80
3.3.4 两组腹泻症状的差值比较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1周期后两组在腹泻发作总时间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隔淀粉灸脐优于隔药灸脐。其他3个周期的差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都呈现以上趋势的差异。说明隔淀粉灸脐在改善腹泻症状上优于隔药灸脐。详见表5。
表5 两组腹泻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表5 两组腹泻症状的差值比较 (±s,分)
注:与淀粉组比较1)P<0.05
发作总时间 严重程度 时间 药物组(n=31)淀粉组(n=32)药物组(n=31)淀粉组(n=32)1周期后 0.26±1.291) 0.97±1.28 0.26±0.82 0.66±1.04 2周期后 0.42±1.34 1.06±1.52 0.35±0.95 0.63±1.01 3周期后 0.61±1.38 1.16±1.44 0.45±1.09 0.75±1.02随访期 0.48±1.59 1.28±1.59 0.39±0.96 0.75±1.19
4 讨论
4.1 试验结果分析
本试验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均运用灸神阙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其差别仅在于药物和淀粉的差别,然而两者治疗大部分症状的疗效基本相当,说明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并非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药物的特异性另有所在。脐疗治病发挥疗效是穴位刺激、艾灸以及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药物可以加强脐疗的疗效。隔药灸脐所用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疏肝解郁之功,故可显著缓解痛经患者的腿痛和易激惹症状,从而使隔药灸脐在以上症状上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
而隔淀粉灸脐所用淀粉,虽非药物,但淀粉味甘入脾,有补脾之功,故能缓解痛经患者的腹泻症状,从而使隔淀粉灸脐在腹泻症状上疗效优于隔药灸脐。淀粉本身亦可能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麦粉,气味甘,凉,无毒。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现代张宗祥《本草简要方》记载:“小麦淀粉主治消肿散热。和五脏。利经络治痢疾。此即小麦麸洗制面筋时所澄出之浆粉也。”本研究所用淀粉,乃普通食用淀粉,而淀粉是一种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贮存性葡萄糖,除小麦外亦可从玉米、马铃薯等植物中提取。今之淀粉的药用价值是否符合《本草纲目》的记载,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4.2 疗效机理探讨
4.2.1 穴位的作用
脐名神阙,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通过督、任、冲、带四脉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彭祖小续命蒸脐法赞灸脐能“功能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神阙穴能通达全身,故可通过刺激神阙穴达到调节全身的作用,从而治疗全身疾病[6]。
妇科病的发生与冲、任、督、带及肝、脾、肾的损伤有关,而冲任二脉损伤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神阙穴属任脉,从经络循行上与冲、任、督、带关系密切。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同起于胞中,所以通过刺激神阙穴可以健脾、补肾、调理冲任,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作用。
4.2.2 艾灸的作用
从现代解剖学分析,神阙穴所处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相连,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脐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此处施灸具有穿透力强、弥散快的特点。此外,艾灸施于穴位,其燃烧时所产生的近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能力,从而发挥其药物和火热的温通作用,通过经络的传热和神经的传递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以改善微循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7]。从中医学分析,原发性痛经多因肾气未充、肝气瘀滞、脾失健运、外感寒湿之邪,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艾灸能温经通络、温中散寒、温肾健脾和消瘀散结,达到气血通畅、通则不痛的目的。
4.2.3 药物的作用
隔药灸脐所用药物配方为导师多年临床之经验方,其组成主要以吴茱萸、生白芍、乳香、没药、醋延胡索、冰片、生五灵脂等为主。方中吴茱萸辛苦热,可散寒燥湿,善解肝经之郁滞;生白芍味苦、酸,性凉,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之用;乳香、没药常相须为用,治疗一切瘀滞重症[8]。延胡索性温,味辛苦,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称于世,李时珍推崇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9]五灵脂性温,味苦、甘,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以上诸药以通为主,旨在调理气血。而且多有芳香气味,以利于药物吸收和促进气血流通。此外,脐疗用药多生用,须配伍善于通经走络之冰片为引,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4.2.4 穴位、艾灸与药物的共同作用
脐部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艾灸的温热效应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外,脐疗过程中所用的面圈随着艾灸的熏蒸蒸发出水分,渗入药物之中,可增强药物和皮肤的水合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吸收。
本研究证实疗效与穴位、艾灸和药物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药物能够加强疗效但并非是影响疗效的决定性因素。脐疗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安全快捷,疗效肯定,材料易得,且给药途径特殊,无副反应,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行隔药灸脐与药物敷脐的疗效对比,探讨灸法在疗效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进行隔药灸脐与艾灸神阙的疗效对比,进一步验证药物的特异性所在。由于本试验属于“973”课题的一部分,此次统计的病例数目较少,因此数据的标准差相对较大,以后需进一步整合各个分中心的样本,以最终证实试验结果。
[1]Chen B, Tu XH.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295-297.
[2]Chen SZ, Hou WJ, Cong Q. Clinical study on time-effect rel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pain due to dysmenorrhea[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5):291-294.
[3]Ren LY, Ma XM.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J]. 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2):107-109.
[4]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5]Cox DJ, Meyer RG. Behavioral treatment parameter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l[J]. J Behav Med, 1978,1:297.
[6]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11.
[7]佘延芬,孙立虹,杨继军,等.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浆b-EP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0):719-721.
[8]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5-189.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