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加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2013-07-25张如祥余智
张如祥,余智
(湖北省咸宁市中医医院,咸宁 437000)
肱骨外上髁炎是我们康复科就诊率比较高的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电圆针六步法[1]、浮针[2-3]、埋线[4]、透刺[5]、艾灸[6-7]、针刀[8]、穴位注射等[9-10]疗法。我们在临床上发现40~60岁女性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故认为此病可能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耳穴贴压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鲜有报道,为了观察耳穴贴压加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于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门诊用此方法对肱骨外上髁炎67例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均为湖北省咸宁市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女性患者,按首次就诊时间顺序编号代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 67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59岁,平均 50岁;病程最短0.5个月,最长2年,平均8.6个月。对照组4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0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年,平均8.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40~60岁,未经过耳穴贴压治疗;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能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如颈椎病;②有针刺禁忌证,如高热、凝血障碍等;③耳廓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灸疗法
取阿是穴,以患部最痛点为主穴,在其上、下沿着经络走向约2 cm处各选1个穴位。采用齐刺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25 mm×25 mm针灸针在阿是穴上直刺,在其上、下穴位上斜刺,针尖朝着痛点,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令其得气,留针30 min。针刺过程中用艾条在痛点上行温和灸,直至患部皮肤潮红或自觉有发热感为度。每日1次。
2.1.2 耳穴贴压
取肘、神门、肾上腺、肾、肝、内分泌。采用处理好的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0.5 cm×0.5 cm胶布中央,然后敷贴于上述耳穴上,并进行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6次,3~5日更换1次。
2.2 对照组
采用针灸疗法,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连续治疗 10 d为 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1]
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
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和84.8%,经卡方检验,c2=4.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2.2 两组半年后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半年后复发率分别为 10.9%和52.4%,经卡方检验,c2=5.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组半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半年后复发率比较
4 讨论
一般认为,肱骨外上髁炎好发于前臂劳动强度较大的中年人,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前臂伸肌群旋转功能的急慢性损伤而致肱骨外上髁肌群附着处局部变性、机化、粘连等,形成无菌性炎性反应,卡压微血管及神经末梢诱发本病。因卡压引起局部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刺激局部组织,加剧疼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我们发现就诊以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居多,她们基本上没有从事前臂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有的给予电针治疗,有的给予小针刀治疗,有的给予封闭治疗,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是这一类群患者极易复发,有的不到半个月就复发。我们认为这一类群患者的发病原因有两个,第一,她们步入中年后,承担着主要家庭工作,长期重复着同一种劳动,极易形成慢性损伤,导致肱骨外上髁肌群附着处变性、机化、粘连,形成无菌炎性反应,卡压微血管及神经末梢而诱发疼痛。第二,这类群的患者或早或迟地处于更年期,易出现内分泌紊乱,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钙的流失,肱骨外上髁肌腱附着处出现骨质疏松,再加上慢性劳损,容易形成无菌炎性反应而诱发疼痛。其疼痛易反复发作。所以,我们就对这一类群的患者采用耳穴贴压和针灸治疗。通过针刺刺激和艾灸,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和病理产物的清除,提高肌肉有氧代谢,激活能量,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除炎性水肿,从而缓解疼痛。再加上耳穴贴压法,通过对耳穴的刺激,调节患者的体内激素水平,更进一步地促使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经临床观察证实,此方法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且疗效持久,无不良反应,无后遗症,复发率低。
[1]罗永宽,张卉,张炳然.电圆针六步松法治疗顽固性网球肘[J].中国临床康复,2004,8(5):941.
[2]查和萍,熊艳红,黄伟昌.浮针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9):611-612.
[3]刘志良,潘清洁.浮针疗法治疗网球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93-694.
[4]陈龙安,叶晓品,何永江.穴位埋线结合针刀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66-267.
[5]赵厚梅,李厚隽.透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3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19.
[6]万荣良.麦粒灸治疗网球肘5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2.
[7]钟国城.艾灸治疗顽固性网球肘 68例[J].新中医,2001,33(9):50.
[8]万全庆.针刀为主治疗顽固性网球肘45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10,412.
[9]Zheng ZJ.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shi point injection of ozone for tennis elbow[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7(6):347-348.
[10]Ge HB. Superficial needling therapy for tennis elbow in 4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3,1(3):63.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