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7-25赵志华孙宏丽
赵志华孙宏丽
(1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2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赵志华1孙宏丽2
(1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2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 观察应用帕罗西汀药物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共86例为观察对象,给予帕罗西汀每天早晨服用20~40mg。观察记录患者8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住院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的评分。结果 86例患者总有效76例,有效率88.37%,痊愈20例占23.26%,显效38例占44.19%,有效18例占20.93%,无效10例占11.63%,发生不良反应36例占44.86%;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HAMD、SDS、UPDRS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疗效好,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帕金森病;抑郁;帕罗西汀;量表评分;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PD发病后主要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具体表现为患者有强直、震颤、姿势异常等肢体症状,除此以外PD还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和情绪障碍,PDD是PD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发病概率可以达到PD患者的40%~60%[1]。抑郁的发生不但造成患者身心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加速患者病情恶化导致自杀的危险性增加,对家庭及社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PD伴发抑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帕罗西汀治疗PD伴发抑郁症状的患者同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PD伴发抑郁患者共8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为64.5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6.5±5.3)年。86例患者符合:①PD和PD综合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2];②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8分。排除标准:①特发性震颤;②脑血管病、脑炎、外伤、药物等所致的PD综合征;③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路易体痴呆、正压性脑积水等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④严重痴呆、构音障碍影响情感表达;⑤同时患有恶性肿瘤、残疾及其它严重躯体疾病;⑥同时患有其它精神疾患;⑦1周内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药物。
1.2 方法
86例患者住院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的评分情况见表1。然后按照常规方案治疗PD原发病,给予患者服用药物苯海索、美多芭、金刚烷胺等,同时给予患者帕罗西汀(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043,生产批号00812003)20~40mg/d,每早服用,疗程8周。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联合应用其他抗抑郁药物,对于失眠症状严重者可单次服用舒乐安定1~2mg。
1.3 观察指标评价
1.3.1 治疗8周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用HAMD减分率进行评价,分四级[3]。以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0%~75%为显效,减分率25%~50%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治疗后8周分别对患者所伴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86例中总有效76例,总有效率88.37%,痊愈20例占23.26%,显效38例占44.19%,有效18例占20.93%,无效10例占11.63%,发生不良反应36例占44.86%。
2.2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HAMD、SDS、UPDRS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表1 患者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项目HAMDSDSUPDRSMMSE治疗前9.01土0.3951.28土10.3638.69土3.2119.02土7.51治疗后26.84土1.9365.59土12.3454.06土5.2921.35土7.96 t值5.9832.6463.9871.128 P值P<0.05P<0.05P<0.05P>0.05
3 讨 论
P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既往人们往往重视PD的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等,但近年来人们发现非运动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甚至超过了运动症状。PD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感觉障碍等[4]。尤其是抑郁症状如持续的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或快感缺失,同时体质量及食欲也有变化、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疲乏或精力不济、无用感、自责或自罪、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反复出现消极意念等,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对PD伴发抑郁的机制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反应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性因素是指患PD这样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后产生的社会心理反应,与患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自我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5]。但是PD伴发抑郁的高发病率无法完全用反应性因素来解释。相关研究表明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骨关节炎等相比较,PD患者更易发生抑郁[6],说明PD伴发抑郁有其特殊的生物学基础即内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指神经解剖结构的变性和神经元的丢失、神经递质及通路的改变及基因多态性的差异,有学者认为直接导致抑郁的是PD患者体内某些神经递质的改变,例如5-羟色胺(5-HT)等,PD患者伴发抑郁症状时会同时存在机体5-HT代谢的功能低下的情况。还有研究者认为PD的发生会影响脑纹状体-额叶以及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影响大脑额叶、边缘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因此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仍然认为PD伴抑郁是由多种生物化学、神经病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以5-HT在PD伴抑郁的产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帕罗西汀为中枢神经系统5-HT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控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的5-HT水平,以达到缓解及控制抑郁症状的目的,同时5-HT递质活性的增强亦可改善及促进神经元的运动功能,因此应用帕罗西汀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也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7]。我们应用药物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文中患者86例中总有效76例,总有效率88.37%,痊愈20例占23.26%,显效38例占44.19%,有效18例占20.93%,无效10例占11.63%,发生不良反应36例占44.86%;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HAMD、SDS、UPDRS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帕罗西汀作为新一代有特色的抗抑郁药,现已成为全球新一代抗抑郁的首领药,具有作用快,抗胆碱能副作用轻,无镇静作用等优点,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它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 Is),其用量一般为每日20mg,早晨一次服用,老年患者每日最大量不宜超过40mg。该药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中,血浆半衰期长,帕罗西汀的耐受性与安全性好,国内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帕罗西汀除对中枢5-HT递质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外,对其他递质及受体无直接性作用,因而避免了许多不良反应[8]。帕罗西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厌食、头晕、头疼、失眠等,而且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反应会逐渐减轻。本文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只有轻度的恶心、失眠、头疼等,在定期检测的理化指标中未发现改变。因此我们认为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疗效好,没有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1] 冯艳,袁丽品,李燕.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2322-2323.
[2] Driver JA,Logrnscino G,Gaziano JM,el a1.Incidence and remaining liretime risk of Parkinson'a Disease in advanced age[J].Neurology,2009,72(5):432-438.
[3] 姜晴晴.氟西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2011,21(27):3444-3450.
[4] 李秀丽,张兆辉,张振涛.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308-310.
[5] 陈文彬,潘祥林.血栓与止血检测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6-315.
[6] 肖卫民,徐立,陈仰昆.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机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3):189-190.
[7] 林杏云,罗利飞.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8-1510.
[8] 欧阳净,杨佳丹.帕罗西汀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8):471-484.
R742.5
B
1671-8194(2013)24-0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