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特点探讨
——基于某校五年个体心理咨询档案研究
2013-07-24高光华马翠英曾婧
高光华,马翠英,曾婧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特点探讨
——基于某校五年个体心理咨询档案研究
高光华,马翠英,曾婧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以某高校五年心理咨询档案记录为研究材料,进行计量学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咨询人数比率非常低,仍然存在许多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寻求专业帮助的情况;(2)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专业差异,咨询最多的是文科类学生,最少的是艺术类学生;(3)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年级差异,低年级的学生较高年级的学生咨询问题较多,但在障碍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上,咨询人数却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多的现象,而且,各年级在咨询主题上的比率发生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人际关系、学习、个性和人格,大二开始,情与性方面的问题增多,大三开始,生涯规划问题增多,并在大四的时候该问题最多;(4)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较男生咨询的更多;(5)大学生主要咨询的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格、学习、情与性和生涯规划等问题.
大学生;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研究
本文以某高校五年心理咨询档案为材料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发现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源,了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其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分布特点,为高校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五年的个体心理咨询档案进行整理,筛选出具备专业、性别、年级、心理咨询记录等全面信息的档案后,共获得有效咨询人数754人.
1.2 研究程序
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将咨询个案划分为三大类:发展性咨询、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咨询.又根据档案中大学生咨询主题和心理行为反应应激源,将发展性咨询具体归类为学习、环境适应、家庭、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就业、经济、个性个人格、情与性和情绪等;案例统计发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包括睡眠、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和躯体化;障碍性心理问题有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和神经症[1],五年来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汶川大地震后一些学生出现的创伤应激后障碍.将754有效咨询个案按照咨询主题进行资料归类整理,并统计每一类的人次资料.最后运用SPSS17.0对所整理的人次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
2 大学生心理咨询档案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以往研究将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进行单一划分,但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心理都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并且心理行为应激源并非单一的,本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根据大学生心理症状表现及心理行为反应应激源进行咨询主题次数记录.其中有效咨询案例共754例,心理咨询主题共1356个,几乎每个学生有2个心理咨询主题.最后统计分析也是以咨询主题记录为原始数据.
2.1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2.1.1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时间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1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时间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由2007年到2011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尽管整体的咨询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大学生咨询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比率相当小,最大将近1%.国内调查资料显示,有10%-20%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这说明,可能还存在着有很大部分同学存在着心理困惑或问题,却未寻找专业帮助.究其原因,可能是同学们对自己心理困惑的觉察力不够、寻找科学和专业帮助的意识不强,或者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夸大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不敢直面寻求心理帮助,本质原因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在宣传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维护意识等方面的工作还没做到位.
2.1.2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专业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2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专业分布
由表2得出,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具有专业显著性差异,文科生的咨询人次最多,其次是理科生,最后是艺科生.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相关,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使学生过早的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征.如李可信等[3]人在其研究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都是最低的,其次的是理科大学生的平均得分,而文科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都是最高的.又有研究发现,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比较接近,在个别因子上优于国内常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4]
2.1.3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年级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3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年级分布
表3表明,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呈现出年级差异,咨询人次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的咨询人次最少.从整体上看,低年级的咨询人次显著高于高年级.这也基本上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整体上,低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同学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正处于探索、适应阶段.
2.1.4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性别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4 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次的性别分布
表4说明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人次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的咨询人次要明显比男大学生的多.主要原因可能是男生一般不愿意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由于男生较女生来讲,其心理能量更多投注在外在世界,这样就避免了自我中心,易与外在现实保持一致,减少冲突,并且,他们掌握了更多调节情绪的方法,所以,在总体上,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女生的要好.
2.2 大学生心理严重程度和心理咨询主题的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2.2.1 大学生心理严重程度的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5 大学生心理严重程度的分布
表5表明,大学生的心理严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发展性问题,也有少部分同学存在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甚至部分同学存在障碍性心理问题,这部分同学主要是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出现的创伤后应急障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他们在本阶段存在着特定的阶段性心理矛盾,他们主要面临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
2.2.2 大学生心理咨询主题的分布差异及其分析
表6 大学生心理咨询主题的分布
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主题进行归纳(如表6)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主题也存在着差异.大学生主要存在着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格、学习问题、情与性和生涯规划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在该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他们要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或方法、如何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认识、接纳并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他们要了解和解决学习的目的、动力、方法和态度等问题,以及学习恋爱问题、解决性发展问题,规划职业生涯问题等.
表7 大学生心理咨询主题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分布
从表7中,主要可以看出在心理咨询主题的关注程度上男女大学生、文理艺三大类学生基本一致,都比较关注人际关系、个性个人格、学习问题、情与性、生涯规划等问题;但在年级上,大一学生更多关注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格和学习问题,从大二开始,情与性方面的问题增多,大三开始生涯规划问题增多,在大四的时候,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格、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减少,生涯规划问题则随着年级的增长出现次数最多,并且,神经症性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随着年级逐渐增加.咨询主题在年级上呈现出来的差异基本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可能对于新生来说,他们要适应人际关系、学习等新的变化,并且开始探索自己个性特征,在意自己的人格对自己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到了大二,对学习生活环境有了更多了解,学习任务可能也减轻了,这时候开始关注和投入男女恋爱,也意味着新的情与性的问题的出现.在大三的时候开始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这时候学业规划问题浮现,并在大四的时候,随着生涯规划执行阶段的真正开展,更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学生面对.
3 大学生心理咨询档案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咨询档案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咨询人数比率非常低,仍然存在许多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寻求专业帮助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专业差异,咨询最多的是文科类学生,最少的是艺术类学生;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年级差异,低年级的学生较高年级的学生咨询问题较多,但在障碍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上,却呈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多的情况,而且,各年级在咨询主题上的比率发生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人际关系、学习、个性和人格,大二开始,情与性方面的问题增多,大三开始,生涯规划问题增多,并在大四的时候该问题最多;大学生心理咨询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较男生的咨询的更多;大学生主要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个性和人格、学习、情与性和生涯规划等问题.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心理咨询特点,参考大学生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平均五年来大学生总体的咨询人数比率来看,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群还是极少的,高校应该加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发展性问题上,有障碍性问题的学生占少数,因而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上,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此外,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数量和内容上不尽相同,所以,高校应该综合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M].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ZhangLixia,ZhengHong,NingShiying,etal.UPI InvestigationofCollegeStudentsoftheChinese-JapaneseTwoCountries[J].HeathPsychologyJournal, 2003,11(5).P390~392(Ch);张丽霞,郑红,宁式颖,果孝文,白佐俊宪,风间雅江,佐藤至英,金洁,张丽霞.中日两国大学生UPI调查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390~392.
〔3〕李可信,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许小东,张玉田,等.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2001(2).
B844
A
1673-260X(2013)11-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