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2013-07-24王徽,吴玲
王 徽,吴 玲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新形势下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王 徽,吴 玲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人才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将有助于宿州市科学发展.从宿州市人力资源数量、宿州市人力资源现有环境、宿州市人力资源的从业结构及宿州市人力资源拥有受教育程度四方面系统阐述了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新形势下宿州市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并针对现状及需求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应对策略,包括塑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
宿州;人力资源;开发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成了第一资源,全国各地已开始逐步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加快推进当地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宿州市农村人口较多,教育、科技较为薄弱,已与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和区域规划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意义深远,迫在眉睫,也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1 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1 宿州市人力资源数量
宿州市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引导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但总人口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宿州市统计年鉴》,如下图所示,自2007年,宿州市人口总数五年内增加77.0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703万人,但增长幅度越来越慢.据统计,五年内各年度非农业户口所占比例及人数分别为:2011年,占13.52%,87.78万人;2010年,占13.51%,86.74万人;2009年,占13.37%,84.92万人;2008年,占13.14%,82.27万人;2007年,占12.82%,79.09万人,由此可见,宿州市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部分,这也说明宿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
1.2 宿州市人力资源现有环境
2011年,宿州市生产总值8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9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44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5.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4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增长2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68元,增长20.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0.2%,衣着支出增长40.3%.教育支出40.16亿元,增长46.5%.可见,教育支出增速显著.同时,继续免费向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发放教科书,进一步取消各种学杂费.困难家庭学生的寄宿生活费标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一年在校250天为统计,小学生享受每天4元,初中生享受每天5元,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减轻困难家庭的压力.
1.3 宿州市人力资源的从业结构
人力资源从业结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56.3%,第二产业18.6%,第三产业25.2%;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46.4%,第二产业25.9%,第三产业27.7%;第一产业产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从2007年到2011年下降了9.9%,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分别提升了7.3%、2.5%,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的总和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很高,这反映了宿州市农村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1.4 宿州市人力资源拥有受教育程度
如下表所示,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从宿州市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达44%,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例次之,占24%;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比例较少,占10%;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最少.对比全国及安徽省2010年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人口数据,宿州市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仅有安徽省水平的60%,占全国水平的50%不到,远远不能满足宿州市当前发展的人才需求.另外,2010年宿州市总人口文盲率为8.64%,仍然较高.众所周知,一个地区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员素质越高,人才越多,对经济发展越有利,宿州市整体人力资源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
每十万人口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2010年)
2 宿州市人力资源需求
随着《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这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重要依据.“十二五”时期,宿州市要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并对目标进行了详细解释.为实现宿州市的规划,尤其是现阶段宿州市已纵身跨进中部经济区,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分析.
2.1 从“量”上看宿州市人力资源需求
2010年全省三大产业结构为14.1:52.1:33.8,宿州市为27.9:37.9:34.2,宿州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与全省相比结果是,第三产业的比重高0.4%,第二产业的比重低14.2%,第一产业的比重高13.8%,导致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较少.依据宿州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末,宿州市三大产业比重要更趋合理,二、三产业的比重须超过85%,因此,二、三产业急需大量的从业人员.
2.2 从“质”上看宿州市人力资源需求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从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号召,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校工科实践教学被高度重视起来。
2012年,宿州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对皖北地区的崛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快速发展及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对人才层次、规格及类型等都提出了不同要求,既需要一定层次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也需要其他各层次人才.[1]通常情况下,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越需要专业化的人才,纵向上反映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类人才结构比例合理、科学,横向上表现为需要多样性的人才,总之,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具有创造性、复合性、广延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宿州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大力实施农业提升战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这就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有必要培养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多样化新型农民及农业企业家,使得他们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及管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创新精神、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市场预测能力.
此外,当前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在逐渐改变各地区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要求,它强调要相对增长科学技术和脑力劳动的投入,减少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投入,从而更好的在社会生产中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用各种人力资源.这就表现为,以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宿州市农业人口众多、底子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这就更加强调要重视人才质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现代产业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3 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3.1 塑造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积极开放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不断健全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主导作用,创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人才,并强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我国迈向人才强国.宿州市作为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创造优质的人才聚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从而吸引更多高级人才到宿州市落户,服务当地;另一方面要避免本地人才流失,通过各种方法最大限度的留住宿州市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和发展人才,尤其加强高级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才等稀缺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借助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政策和工作生活环境,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宿州市人事实践工作,分析当前人才引进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需求,重视人才引进质量,避免盲目引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坚持公正的用人导向,加大人才使用制度的改革,善于从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积极提拔业绩突出、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德才兼备的人才到重要岗位工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进行科学考核,奖优惩劣,竞争上岗,民主测评,激发人的创造性,进而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工作氛围.[2]
第二,优化三大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宿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第三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有利于转移劳动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生产效率,促进宿州市经济发展.
第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现阶段,宿州市仍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粗加工型和资源型的产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工业和农副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关联性差、加工链短.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皖北地区快速崛起,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兴煤电化基地,加强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更好的融入淮海经济圈.因此,宿州市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新的经济形势也迫切需要一批具备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是影响区域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直接因素,增加教育投入,坚持“科教兴市”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点.宿州市整体受教育程度和全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政府要加大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薪酬福利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重用并留住优秀教师.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培训机构应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内容,重点设置与宿州市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增加实践操作内容.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宿州市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从业种类单一.实践证明,实用技术人才的产出弹性大,对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因此,应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制定切实的培训计划,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提升员工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比例,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劳动者收入,政府在条件允许下应适当资助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3]
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借助校企合作、就地培养、分批轮训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如宿州学院拥有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等特色专业,为各类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3.3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培育创业型人才,优化从业结构
宿州市农村人口比例大,剩余劳动力多,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要总体规划、稳步转移.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文化素质,避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造成的转移“瓶颈”,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4]其次,要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减少城镇就业不合理限制,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此来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再次,培育创业型人才,重点培养打工返乡的创业青年.打工返乡的青年有一定的经验、技术和资金,政府应从税收、土地、信贷、引导教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既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又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提高家庭收入,并在农民中起到创业模范带头作用.最后,推进农村产业化和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资金需求少的乡镇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和扶持民营经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宿州的城市群,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辐射功能.[6]
〔1〕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03):73-79.
〔2〕田静.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5):117、148.
〔3〕侯学华.促进失地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2(09):76-79.
〔4〕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85-88.
〔5〕杨会良,刘永瑞.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17-19.
〔6〕曾飞.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3(3):48-50.
C963
A
1673-260X(2013)11-0062-03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资助(2012yyb15);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SK2013B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