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质量、工作收入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哈尔滨市问卷调查为例
2013-07-23兰季萍王云多
兰季萍,王云多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一些研究表明个人收入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正向影响,即工作满意度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加,且随着时间流逝,二者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1-6]。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由于收入受个人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和职位等因素影响,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由于这些变量的介入而弱化[7-9]。因此,有学者研究指出,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并不显著[8,10]。还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别样本之间随时间变化观测不到收入和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关系[1,11]。或许围绕这一研究主线的更为重要的观点是: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取决于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相对于其他人的位置,而且也取决于个人追求,而个人追求受过去经历影响,并且随时间流逝会发生变化。
多数学者认为毕业高校名气越大,大学质量越高,收入越高。是否确实如此呢?一些学者研究了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12-13]。研究结果是,总体上大学学历劳动力的收入远远高于中学学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二者之间收入差距呈逐渐拉大趋势[14]。此外,已有的研究考察了相对同质的大学学历劳动力由于毕业学校、专业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这方面研究已揭示大学学历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高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制度类型[15-18]。尽管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大体上取决于经验研究中如何处理高校层次划分问题。但是上述研究仅强调了教育质量对工作的经济收益的影响,忽略了大学质量对工作的非经济收益(即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就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言,Keith和John[19]研究指出,在不考虑显著的个体差别情况下,选择哪类高校对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Gazioglu和Tansel[20]考察了大学所学专业差别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专业选择对女性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男性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此外,Judge 等[21]阐明了教育数量和大学质量不同不代表工作满意度大小。概言之,上述研究表明大学质量和总体工作满意度之间联系不紧密。
文章使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通过分析大学质量对非经济收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拓展了这一研究领域,文章的贡献在于就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超出了教育的定量特质(例如,教育水平的差别),将教育的定性特质(例如,个人毕业于哪类层次和哪类质量的高校)纳入教育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另外,与已有研究强调工作满意度的经济特征,忽视工作满意度的多样性[22]不同。文章设计了7个衡量工作满意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7个指标归为工作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特征,考察了大学教育对工作满意度不同方面的不同效应。此外,多数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多采用来自某一企业雇员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可能限制了教育质量、收入对工作态度的影响,也制约了研究结论。文章依据收集的典型地区不同行业调查样本,探索教育质量、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在加入性别变量的背景下,进一步考察一些教育质量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社会因素。
鉴于教育质量既与个人实际收益又与个人期望收益有关,在明确教育和工作满意度关系方面,有必要区分教育质量对个人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的不同影响。除了大学质量对个人实际收益的影响,也存在大学质量对个人期望收益的影响。因为受教育程度和大学质量提高了职业理想,能导致同时发生对现实和理想差距的不满。因为接受高质量大学教育会与更受尊敬和有影响的人接触,通过社会比较可能提高了个人期望,因此产生沮丧和不满。另外,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和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广泛公开讨论使人们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和质量。高校毕业生和他们的家庭支付日益上涨的学费提高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涨的教育成本和逐步展开的公开讨论,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促成高等教育商品化,将教育视为投资可能提高毕业后的生活环境(不考虑难以避免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和广阔的经济前景)。因此,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大学质量能通过提高拥有较好教育背景人的预期而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独立的正向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自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7—9月,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者,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作调查,调查对象是处于就业状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知识劳动力。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3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 596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8.87%。调查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毕业院校、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基本信息。
就样本统计性特征来说,男性样本1 340份,占样本总数的51.62%,女性样本1 256份,占样本总数的48.38%。样本平均年龄35.52岁。大学质量由竞争力评价法确定的高校办学层次代表,参照巴罗(Barron)的竞争力评定法,遵循常规的分类法,大学质量被定义为最有竞争力(取值为3),高度竞争力(取值为2),很有竞争力(取值为1)和缺少竞争力(取值为0)4类。为了考察大学质量对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文章根据被调查者所毕业院校办学层次和研究的需求,参照上面的大学质量分类,分为重点本科院校(样本数为456个)、普通本科院校(样本数为1 442个)、高职院校(样本数为358 个)和民办高校(样本数为340个)4类。依据现有4类高校招生分数、办学特色和水平,设定大学质量高低排序,依次为重点本科院校(将各部委直属的211院校规定为重点本科院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将省属本科高校定义为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院校)、高职院校(包括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民办高校(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和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等院校)。收入数据由被调查者个人填写,整合了个人所填写的小时收入,周收入、月收入和年收入差别,统一用年收入代表,统计显示样本年均收入32 219元。
就工作满意度变量而言,根据工作满意度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特征,设计了7个指标衡量工作满意度,包括:①收入;②额外福利;③工作的挑战;④晋升机会;⑤施展才华的机会;⑥工作保障;⑦深造机会。替代全球通用的一维方法,文章根据多维方法测量工作满意度。因为文章旨在评价教育质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重点放在衡量工作满意度的7个指标上,而这7方面因素与已有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保持一致,已有研究强调工作满意度与发展机会而非与工作中社会关系有关。这些测量方式的一个优势在于更可能与教育变量有关,更可能揭示不同教育经历者工作满意度的不同。依据两分法(不满意或满意)测量7个满意度指标中每一指标,其中“0”代表不满意,“1”代表满意。研究样本观测数为2 596 人,用满意指数代表回答满意的样本占样本观测数的比例。其中,收入满意指数为63.74%,额外福利满意指数为74.85%,工作挑战满意指数为84.80%,晋升满意指数为62.46%,深造机会满意指数为83.18%,工作保障满意指数为81.69%,施展才华机会满意指数为70.64%。
三、大学质量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模型设定及实证检验
1.模型设定
检验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用如下两个方程。
式(1)中,个人工作满意度(Si)是个人毕业大学质量(Qi)及性别和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Xi)和个人扰动项(εi)的函数。与式(1)不同,式(2)加入被调查者当前收入的自然对数变量(lnYi),检验大学质量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联合影响。
比较式(1)和式(2),能检验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被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抵消的程度。
2.实证检验
首先,使用代表工作满意度的7个指标中的每一指标估计式(1)和式(2)。其次,对7个工作满意指标做了二进制分析,研究这些指标在工作满意度中的作用程度。将代表工作满意度的7个指标划分为两类:经济收益指标和非经济收益指标。其中,经济收益指标由收入和额外福利代表,非经济收益指标由工作挑战、晋升机会、施展才华机会、工作保障和深造机会代表。然后检验大学质量、收入对这两个主要指标的影响。
鉴于已有研究文献揭示收入最能代表工作满意度,排除收入变量(表1)的模拟结果可被视为代表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此,在表中仅列出代表大学质量变量。最后,鉴于工作满意度被设定为二进制变量,可用Logistic回归进行估算,表1列出了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1 大学质量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
由表1可知,不同高校毕业生中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不同。7个模型中的3 个,即个人对收入满意度、对额外福利满意度、对工作挑战满意度随着大学质量提高而轻微递减;可是,绝大多数这些差别统计上不显著。就剩下的4个模型而言,即个人对晋升、施展才华机会、工作保障和深造机会的满意度,随大学质量提高而显著递减。
国内外已经研究证实大学质量和收入之间,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联系。与已有这方面研究一致,收入是最重要的决定工作满意度程度的指标。根据加入实际收入自然对数变量的式(2)估计,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对他们的工作更不满意。表2列出了大学质量、收入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
表2 大学质量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Logistic回归
由表2可知,就当前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言,有44个百分点偏好对收入满意,而大约有14个百分点偏好对额外福利和晋升满意,但这一正相关关系也存在于工作挑战、施展才华机会、工作保障和深造机会中,尽管效应不大。
与预期一致,当考虑当前收入时,毕业于高质量高校的被调查者更偏好对工作满意。例如,与毕业于低质量高校被调查者相比,毕业于高质量高校被调查者中大约有11个百分点对他们的收入满意,9个百分点对他们的工作挑战满意。大学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这一负相关关系也适用于对额外福利、晋升和深造满意度。唯一的例外是就大学质量对施展才华机会和工作保障满意度影响而言,尽管相关性很小,但是存在正相关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归纳大学质量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使用因子分析验证工作满意度的7项指标结构。已有的研究表明常规的线性因子分析能导致因子结构产生有偏估计值,当测量方法为二进制时,为了纠正偏差,使用kolenikov和angeles提出的多重关系模型。这一多重关系模型基于从未观测到的服从正态分布的基数变量计算相关性。根据由多重关系模型产生的相关性矩阵的因子分析暗示工作满意度的7项指标可归为两类因子。第一类因子包括收入和额外福利;第二类因子包括工作挑战,晋升,施展才华机会,工作保障和深造。第一类因素被设定为代表对经济收益的满意度。第二类因素被设定为对非经济收益的满意度。这两个主要指数值是每一因子中指标的均值。例如,就第一类因子而言,收入满意度为“0”和额外福利满意度为“0”的均值为“0”,类似的收入满意度为“0”和额外福利满意度为“1”的均值为“0.5”,依此类推可得,对经济收益满意度取值为0,0.5或1;对非经济收益满意度取值0,0.2,0.4,0.6,0.8或1。然后使用式(1)和式(2)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每一参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质量和收入对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满意度影响的线性回归估计
表3显示存在一个普通模式(纵使统计上不显著),在这一普通模式下即使没有控制收入,毕业于更好高校的人对他们的收入更不满意。那些毕业于高质量高校的人最不满意。一旦考虑收入,这一负相关系变得统计上更显著。这些结果与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个人收入而且提高个人物质追求的看法一致。当将个人工作满意度与经济和非经济收益作比较时,可发现这些。此外,表4显示当前收入对个人非经济收益满意度的影响大于对非经济收益满意度的影响。
最后,研究男女之间是否对教育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不同。已有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性别和地位的人在收入幸福关系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同。研究指出,尽管女性劳动参与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与此同时,与男性相比,女性幸福指数却在下降。而通过考察不同性别样本工作满意度不同结构测定的可能性,得出收入幸福关系仅适用于收入分配底端人群的结论[2]。本文重复式(2)的整个模型,估计男性和女性样本经济和非经济收益。表4 列出收入和大学质量的估计结果。在教育、收入和对工作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满意度之间关系方面,男女模式类似。唯一例外是就男性高校毕业生而言,毕业于高质量高校的人对工作经济收益满意度有显著负效应,就女性高校毕业生而言,毕业于高质量高校降低了个人工作满意度。
表4 按性别区分的大学质量和收入对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满意度影响的线性回归估计
四、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大学质量和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既定条件下,大学质量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负相关,特别是在与工作经济收益有关的方面,大学质量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负相关性尤为显著。进一步就不同性别样本作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大学质量和工作经济收益满意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这些发现不支持毕业于名校一定工作更满意的观点。考虑到大学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检验教育和工作满意度关系方面排除质量变量可能产生有偏估计值。这一偏差可能被高估也可能被低估,取决于大学质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在经验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今后研究趋势可能是进一步检验大学质量、教育数量、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复杂的关系。
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①从有关工作满意度7方面问题的二进制回答导出工作满意度测量,用多重关系证明工作满意度的基本结构,设计了两个主要指标以解决这一问题。工作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满意度的测量方法显示心理测量的质量较好;在可信度方面似乎没有产生严重的缺失。②由于教育背景仅是一个解释经济上成功和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由教育变量解释的方差相对较小。不考虑相对较小的预测力,教育变量的影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理解雇员态度方面包括一组更复杂的动机和组织变量。③回归估计值可能难以排除由于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能力和动机差异产生的偏差,没有观测到的能力和动机等变量可能导致大学质量收益估计值存在偏差。尽管文章研究重点并非高校毕业生收入,某些没有观测到的特性可能既与大学质量又与工作满意度有关。未考虑一些难以观测的因素,这些因素既与收入又与工作满意度有关。例如,如果对工作有积极态度的人收入增加,这一测量误差将被高估,需要重新审视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些潜在问题,当阐释研究结论时,要审慎对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 Easterlin R A.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5,27:35-47.
[2] Ditella R, MacCulloch R J, Oswald A J. The macroeconomics of happiness[J].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2003,85:809-827.
[3] Andrew E C,Kristensen N,Westerg N.Job satisfaction and co-worker wages:status or signal? [J]. The Economics Journal,2009,119:430-447.
[4] 范立国,张凡迪.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与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4(3):85-87.
[5] 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1):1-5.
[6]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11):79-91.
[7] Frey B S,Stutzer A.Measuring preferences by subjective well-being[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Economics,1999,155:1-24.
[8] Oswald A J.Hap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07:1815-1831.
[9] Heywood J S, Wei X.Performance Pay and Job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06,48:523-540.
[10] Easterlin R A.Income and happiness:towards a united Theory[J].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1:465-484.
[11] Blanchflower D,Oswald A J.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88:1359-1386.
[12] Eide E,Brewer D J,Ehrenberg R G.Does it pay to attend an elite private college?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quality on graduate school attendance[J].Economic Education Review,1998,17:371-376.
[13] Dale S B,Krueger A B.Estimating the payoff to attending a more selective college:an application of selection on observables and unobservables[J].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491-1527.
[14] 王云多.教育水平差别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9(4):108-111.
[15] Rumberger R,Thomas S.The economic returns to college quality,major,and performance[J].Economic Education Review,1993,12:1-19.
[16] Black D A,Smith J A.How robust is the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n college quality?Evidence from matching[J].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21:99-124.
[17] Black D A,Smith J A.Estimating the returns to college quality with multiple proxies for quality[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6,24:701-728.
[18] Dale S B,Krueger A B.Estimating the payoff to attending a more selective college:an application of selection on observables and unobservables[J].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491-1527.
[19] Keith A B,John S.Heywoodn.Job satisfaction of the highly education:the role of gender,academic tenure,and earning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2006,53:253-278.
[20] Gazioglu S,ansel A.Job Satisfaction in Britain:Individual and Job Related Factors [J]. Applied Economics,2006,38:1163-1171.
[21] Judge T A,Cable D M,Boudreau J W,et a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dictor of executive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Psychol ogy,1995,48:485-519.
[22] Ganzach Y.Intelligence and job satisfaction[J].Academic Manage Journal,1998,41:52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