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研究

2013-07-23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主城重庆

李志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旅游与服务管理系,重庆 400067)

重庆主城是指重庆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年)》(2011 年修订)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 平方千米。

渝东南地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接壤,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五个民族自治区县和武隆县“一区五县”,幅员面积1.98 万平方公里,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为主体,是重庆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1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的基础

1.1 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重庆市作为集山城、江城和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优势明显的市场竞争力。重庆市主城区拥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和举世无双的山城夜景;以长江(重庆主城段)、嘉陵江为主的水域风光资源特色以及包括南温泉、北温泉、东温泉、统景温泉、海棠晓月-慈母山温泉等数量众多的温泉旅游资源特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名扬海内外的抗战陪都文化和红岩革命史迹,蜚声海内外的重庆火锅等,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地势起伏大,以强岩溶化峡谷中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长江主要支流乌江纵贯全境,芙蓉江、阿蓬江、酉水河等主要河流展布其间,区域内主要包括乌江、酉水和沅江三大流域,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经济同型,是一个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的自然区和经济区。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该地区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民族民俗风情浓郁,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据调查,渝东南地区共有1780 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以“地文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单体数占本地区单体总数的56.9%,以“建筑与设施”为主的人文资源单体数占单体总数的43.1%,构成了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调、岩溶地质奇观为亮点、民族民俗风情为内涵的旅游资源基础。截止2007 年,渝东南地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资源区共25 处,以及24 处省(市)资源区。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评价,共评出主要旅游资源37个,其中,一级旅游资源16 个、二级9 个、三级12个[1]。两地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比较见表1。

1.2 交通网络发达

重庆主城交通网络发达,形成了“二环八射”的网络格局。“二环”即内环高速公路和外环高速公路,“八射”是指从主城区向四周发散出去的8 条高速公路,即重庆至成都(成渝)、重庆至遂宁(渝遂)、重庆至武胜(渝武)、重庆至邻水(渝邻)、重庆至宜昌(渝宜)、重庆至长沙(渝湘)、重庆至贵州(渝黔)、重庆至泸州(渝泸)。此外,还有綦(江)万(盛)、万(州)开(县)、垫(江)至石(柱)等区域连接高速路。

随着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的建成通车,加上国道319 线和乌江,渝东南翼共有4 条大通道(3 条陆路、1 条水路)。而黔江武陵山机场(原重庆黔江舟白机场)的投入运行,更使得渝东南地区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比较好,大多分布在国道319 线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湖南的吉首国道上,也在渝怀铁路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湖南的怀化线路上。

1.3 旅游区位与功能的互补性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位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嘉陵江的汇合处。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上游的工商业中心和经济文化枢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作用。近年来,重庆主持大力挖掘都市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境内外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且,重庆主城东承张家界黄金旅游线,西启峨眉山黄金旅游线,南接黄果树瀑布黄金旅游线,北连兵马俑黄金旅游线,是西南地区的国内外游客的中转站、集散中心和旅游辐射中心,对渝东南地区的旅游发展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

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和中部结合点,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渝东南地区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渝东南地区抢占武陵山区市场的“桥头堡”,是连接大西南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的主要通道,也成为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陆路大通道,还处于长江三峡——张家界、凤凰古城——武陵山乡、梵净山这个世界级金三角旅游圈的交汇地带,具有发展跨省旅游的区位优势。在两地互动的空间架构中,随着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联系便捷程度的增加,渝东南地区已基本具备了承接重庆主城和东部地区旅游功能辐射的物质基础,具有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发展大旅游的潜在条件。同时,在重庆市内旅游城市的空间组合中,它与作为湖南旅游发展中心的重庆主城共同构成典型的双核结构,从而实现区位和功能上的互补。

表1 两地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比较

2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的障碍

重庆主城城市旅游因起步较早,与之配套的旅游产业链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都已十分成熟,使得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渝东南地区。

2.1 基础性支撑能力仍显薄弱

就交通条件来说,目前改变的交通条件尚不能代表区位由边远向中心、由闭塞向开放的根本转变。表现在交通通道不畅,公路等级及密度低、质量差、路网结构不合理。但是,从区县城区到各旅游景点的交通仍然不足,表现在道路狭窄、交通车辆少,可进入性差。以黔江为例,黔江距离重庆约330 公里,乘飞机约40 分钟,乘坐火车需要约3.5 小时,乘汽车走高速公路约4 小时。要去小南海、濯水古镇等景点,还需花费2 小时左右,因此在地理可进入性上略差[2]。

此外,基础设施不健全对于渝东南地区还表现在:电力建设滞后,农村电网改造不足,用电安全性差,城市功能设施以及公共安全应急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缺乏且质量等级不高。

2.2 旅游资源缺乏特色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集中度不够,多数资源单体规模不大,精致度偏弱,震撼力不强。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致使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个性特色和足够吸引力。部分人文旅游资源景观完整性差,有形民族景观符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保护,自然破损消亡或汉化明显,民族民俗风情氛围不浓。

2.3 生态环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服务意识差

石灰岩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突出,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水土流失严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制约。渝东南区域内所有区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比例大,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拉动,产业层次低,低质重构、无序竞争现象突出,缺乏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劳动力素质较低,人才短缺,小学文化程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以上,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左右。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从业者大部分都是高中、中职文化程度,缺少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

3 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

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只是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分别包括9 区和6 个区县,各自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旅游机构,各级旅游局直属于各级人民政府,除直接管理所属企业外,对隶属于其它区域或系统的旅游企业只有一定的业务指导职责,没有统一的管理约束职能,这必然会影响宏观管理和整体调控。

应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合作。在旅游互动合作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行政区经济“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使得生产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和有效组合,这就为跨区域旅游合作设置了藩篱和障碍,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步履维艰。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互动,必然还要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比如主体之间的联络问题、规划发展问题、旅游活动策划问题等,在这些问题发生的时候,需要相应的机构进行协调。此时,政府应当是区域旅游互动合作的主体,清除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改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之间的合作,取决于行政性力量的推动。因此,必须由重庆市政府建立跨行政区区域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关系,研究提出政策措施,统筹渝东南地区六区县以及重庆主城间在重大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的相关事宜,根据各地区的旅游经济特点,制定渝东南地区和重庆主城中长期旅游发展提纲性的具体设想与前景规划,协调两者互动中的矛盾。同时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区域旅游合作走向规范的市场化运作阶段,企业应该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担当更加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新的主体,当市场主体基本发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发挥基础性作用时,企业就应取代政府而定格为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主导力量。

另外,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在15 个区县之间进行,各地政府要解放思想,树立共赢的旅游互动合作理念,真正把互动合作落实到现实的实际操作中来。

3.2 旅游企业的效益推动

任何主体在进行一项活动的过程中都是有利益的驱使。我国旅游产业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有足够的规模,也日渐成熟。但每到节假日或周末,现有旅游景区便“人满为患”,由此旅游企业急需开辟旅游业新的领域和资源类型,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合作,一方面,双向互补性强,可以丰富两区域的旅游产品体系,为游客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游览路线和参与项目,从而减少刚性成本主要是交通的消耗,对于开拓距离较远的机会市场尤为有力。另外一方面,两地旅游企业通过合作,将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体实力,能满足日趋饱和的旅游企业市场需求,必将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主城9 区与渝东南地区6 区县如何携手开发出旅游拳头产品,避免目前分割式的旅游规划,是两地旅游企业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企业应在研究两地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减少区域内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恶性竞争,从长远利益和整体效益考虑,树立大重庆旅游区域观念,实施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化运作体系,加强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市场开发、旅游文化和经济交流等五个方面的合作,重点解决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品牌树立、客源互送奖励政策、旅游投资快捷通道等问题,在运行过程中提高区域旅游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双赢。

同时,两地旅游企业应该建立旅游市场联动营销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调节冲突、降低消耗,最大限度利用销售资源,达到“共赢”目的。具体表现在:构筑合作网络,在精品线路打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业务经营等方面加强协作,逐步整合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包装、设计和对外宣传促销,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加强对节庆活动的开发,通过联合举办节庆活动,不断提高重庆主城——渝东南地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吸引客源。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联合,利用推介会、交易会等形式,实施联合促销和营销推广,完善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发展产业链,建立城乡统一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旅游产品联合开发体系和旅游宣传联合推广体系,完善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从而推动两地旅游产业互动,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

3.3 旅游者的需求推动

研究显示,旅游者大多钟情于反向旅游。反向旅游是指旅游者喜欢选择与居住地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相异的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感受异域文化魅力的旅游[3]。反向旅游已成为目前大多数旅游者追求的一种差异化旅游行为,是旅游活动的根本驱动力[4]。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区域形式,两者差异很大,拥有不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能激发各自的旅游欲望,这也是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持久需求动力所在。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旅游景观资源,产生了持续的动力,并为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提供了各自所需的充足客源。

在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中,应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深度挖掘,整合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对旅游线路进行总体设计,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互动。

3.4 旅游地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推动

实现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还要突破区域内部的交通障碍。根据渝东南地区现有的道路交通状况,主要完善渝东南各区县之间以及从各区县到各旅游区的道路建设,拓宽道路,提高运输能力,实现省际公路、铁路的高速化,县际公路的硬化要求。

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其增加将会带动诸如旅馆业、餐饮业、零售商业、娱乐业等的发展,并且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受到旅游地居民的欢迎。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拖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渝东南地区乡村居民而言,城乡旅游互动必将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5]。市委、市政府关于把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的新定位,提升了渝东南地区在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渝东南地区还拥有西部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以及市里给予的专项政策。政府通过这种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推动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的良性互动,能有效促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双向流动,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3.5 旅游产业的内在推动

内部推动力的存在是区域旅游互动的基础。在各个研究尺度,旅游产业的内在推动主要表现在游客需求多样化、旅游供给的利益驱动力两个方面[6]。具体到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形式也是推到两区域旅游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因。重庆主城旅游业起步较早,与之配套的旅游产业链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都已十分成熟,内部发展动力和成长效能日趋减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渝东南地区旅游业虽然旺盛,但因为地处偏僻山区,起步晚,旅游产业链和基础、服务设施等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重庆主城旅游的反哺和带动,因而旅游产业的内在推动将促进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并成为持续发展之源。

[1]赵小鲁.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汪姣.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SWOT 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3-95.

[3]张 勇,梁留科,胡春丽.区域城乡旅游互动研究[J].经济地理,2011,(3):509-512.

[4]吴殿廷,张艳,王欣.论反向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10-13.

[5]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06-708.

[6]严丽,程瑾鹤.阳朔—荔浦旅游互动发展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65-166.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主城重庆
重庆客APP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重庆:今年全力推进 110个道路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