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

2013-07-21肇金红沈阳市沈河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管理办公室

商场现代化 2013年18期
关键词:运输成本国际贸易结论

■肇金红 沈阳市沈河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管理办公室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不完全是因为这种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把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假设条件,可以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国际贸易发生的新的动因。

针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解释,我阅读了克鲁格曼的两篇相关的文章,分别是“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和“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后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扩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运输成本和需求模式不用的条件,得出了更为启发性的结论。下面我将分析并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

一、基本模型

文章分析一个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假设如下:

A.所有居民都有同样的效用函数,在这个函数中,所有产品都对称;

B.所有产品以同样成本函数生产,每件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li=α+βxi,α,β>0(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保持不变);

C.一种产品的产量必须等于该产品个别消费量的总和;

D.充分就业

需要求出的三个变量:

第一是每件产品相对于工资的价格;第二是每件产品的产量;第三是所生产产品的种类数。上面的假设条件,保证了所有实际生产的产品可以以相同的产量和价格来生产。

三个变量的确定过程:

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以下几个条件:

1.有代表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需求弹性随消费量上升而下降)

2.垄断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定价格;

3.随着新企业进入市场,利润最终会走到零的状态。

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产品价格与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关系,而需求弹性又取决于产量,因此,为了求出利润最大化价格,我们还必须求出利润最大化产量。

二、劳动力、贸易及要素流动

作者所建立的基本模型是一个规模经济模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劳动力增长、贸易即移民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

根据基本模型的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参照图1,劳动力增加,ZZ曲线下移,交点也向西南方移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总结出:当劳动力增长时,每项产品的产量与所有已生产的产品的种类数都在上升。从福利的角度出发,一是实际工资w/p提高,一是可选择的产品种类增加,都使代表性的个人福利上升。

接下来我们假定有两个国家,它们都有同样的偏好及技术,从传统贸易理论的观点看,应当没有理由发生贸易,也不会从贸易中得到任何利益。但是从新贸易理论出发,假设运输成本为零,由于保持原来的假设条件,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工资率必须相同,两个国家已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必须相等,于是贸易的作用就类似于本国劳动力增长的作用了,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即使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两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以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

如果出现了贸易障碍,但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它会刺激工人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因为人口较多的地区实际工资及产品的花色品种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工人都会集中在一个地区。因此,在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当中,要素流动的作用与贸易及劳动力增长这两者的作用基本相等。

三、运输成本

这是克鲁格曼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这篇文章中对前一篇文章“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的扩展部分。在上一模块,分析劳动力、贸易及要素流动的作用时,我们假设了运输成本为零;在本模块,我们引入了一种特殊的运输成本,并将其比喻为“冰山”,即任何所运输的产品只有一小部分g到达,其他部分1-g在运输途中损耗掉。

维持原有基本模型假设不变,对于本国消费者而言,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别国产品的价格则不同于本国产品,因此,每种进口产品的消费量与每种本国产品的消费量就存在了差别,作者引入了一个比率系数σ表示本国居民对每个外国产品的总需求量与对每个本国生产的产品的需求量的比率。

四、国内市场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结论是:当两个国家进行不同质产品贸易时,每个国家都成为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产品的净出口国。

作者从一个简单的特例着手,研究一对有两个产业(α,β)的国家互相进行贸易。在这个模型中既有报酬递增特点也存在运输成本,并维持基本模型中所有假设不变,因此,每个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与对每个本国产品需求量之间的比率(σ和σ*)在两国之间也是相等的。

重要条件:花在某个产业的产品上的开支应当是本国居民及外国居民花在该产品上的支出的总和。

贸易平衡的信号取决于在本国生产的产品α的种类数大于或者小于外国生产的产品α的种类数,而且n/ n*是L/ L*的增函数,所以对产品α具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肯定是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即使分工并不完全情况下也是这样的

阅读过这两篇文章,我有许多感慨之处,它的启示性不仅仅源于它的结论:

1.模型设计得简洁精致

如果说模型是一篇文章的基础,那么模型的假设条件则是基础上的基础。这两篇文章的基本假设保证了数学推导的简单明了,用最简洁的数学方式表达出了最多的经济意义,比如:只有一个生产要素(劳动力),而且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不变,这直接反应了规模递增;在涉及到运输成本时,采取“冰山”的假设,大大简化了数学计算,这些一定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上更为简单易懂。

2.理论推导思路清晰

作者在推导文章重要结论的思路特别清晰,让读者感到得到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在精致的模型的基础上,作者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代表性个人的消费行为;垄断竞争厂商定价行为和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从而得出了启发性的结论。

3.充分的将等式与图形相结合,巧妙的得到结论

作者在理论推导的过程当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等式,并将等式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的联想到结论,而这些结论借助相对枯燥的等式是很难被发现的。在总结文章的部分,我将重要的等式和图形都写了出来。

4.符合经济直觉、反映现实经济,有启发性的结论

它清楚的阐释了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在运输成本部分所得到的结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较大的国家工资也比较高。这个很符合经济学直觉: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都相同,产品的生产地点距离比较大的市场越近就越有利,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这种优势必须通过工资差别来抵消。

这两篇文章模型简单,有利于结论的推导,但它却又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些结论只适用于非常特殊的假定条件下的特殊的例子。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将结论进行扩展将其应用于一般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放弃两个情况都相同的假定条件;两国工资不等和放弃各产业之间相互对称这一假定条件。而放弃这些假定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结论变得更复杂。因此,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是启发性的,绝不是结论性的。尽管如此,我们的分析确实验证了:即使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两国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以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在报酬递增条件下,每个国家都趋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

猜你喜欢

运输成本国际贸易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至少节省40%运输成本!这家动保企业跨界做物流,华南首家专注于水产行业的物流企业诞生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采购与运输成本控制研究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结论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动态规划在运输成本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