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心理与当代铜版画创作
2013-07-20朱昌森延边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延边133000
朱昌森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 吉林延边 133000)
一、关于“无意识”
“无意思”又被称作“潜意识”。弗洛伊德在其“冰山理论”中指出,人的意识就好比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极小的部分代表人的意识(显意识),而在水面之下的那一大部分则代表的是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是藏量无限的记忆库。
在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对“无意识”这一具体概念已经给予了具体的描述和准确界定,因此,笔者无意要为这一词汇的定义作过多的阐述,本文中对这一概念有意应用,意在为探讨深层心理知觉问题找一个具体的词汇进行界定。在笔者看来,“无意识”游离于人的显意识之下,是漫游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更深层知觉,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为人的理性所把握或支配,但在某些时候(条件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不经意间经由潜意识而跃到显意识层面上来。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无意识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给养,正如抽象主义绘画鼻祖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精神里有裂缝,如果能够碰它一下,它就会发生从地下深处发出的名贵花瓶的碎裂声”。
二、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表现
从艺术创作心理层面来看,显意识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曾对西方现代文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奥地利著名文艺心理学家安东·埃伦茨维希在《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无意识知觉理论引论》中曾着重对创作中的无意识形态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缺陷在于只注重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为理性把握的显意识成分,但艺术作品实际上在表现着具象因素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非具象因素,也就是无法被理性所把握的无意识成分,它们在艺术作品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基础成分是由深深的无意识作用形成的。”
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对于非具象形式和深层心理的无意识形态所体现的重要性更加敏感,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的是非理性色彩和非审美色彩,正是因为他们的创作闯入了深层心理领域。这些艺术家以视觉方面的舒适感和个人内在情绪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表现主观“内容”为旨归,或运用简化的线条,或运用感性的色彩创造新的形式空间,进而以一种幻觉性的绘画空间进行表现。在他们看来,绘画的题材只是起点,那些基于直觉和无意识的因素才是最为本质的。如野兽派画家的创作,他们打破了古典主义绘画的桎梏,作品反映的并不是现实的生活,周围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无非是用光线和色彩等手段,他们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中经过艺术家思考的现象和对象,而是借此记录无意识的情感。
三、“无意识”与当代中国铜版画创作
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版画创作同样离不开版画家内在精神情感的表达。随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放,当代中国版画家们在近30年来的创作中逐渐注重个体生命体验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宽松的精神空间里,版画家们认真思考,着力变革艺术语言,内心的感知视觉的表现和个人切实的真情感受成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寻找自我、确立自我,将生命体验在精神世界里积淀——升华——物化。
笔者从近几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的整体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版画家在创作上开始注重自我心路历程的言说。版画家们往往以自身的情感为出发点,用符号化的图像来阐释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探求深层心理的无意识因素,在表现形式方面,或以抽象的语汇直接转述对深层心理的无意识积淀;或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一种幻化的非理性世界;或以写实的物象表现经过主观编排和重组的意象化空间。版画家王连敏的《生物链》系列作品就是典型的范。他的作品以抽象化、符号化的语汇借助于幻化的物象,通过对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挖掘,展现出梦境般的图像世界,以此来阐释画家对生命及自然现实的人文关怀。正如其所说:“艺术是一种精神追求,是艺术家对自然、生命的真实感受和个体创作精神的张扬。”版画家钟曦的丝网版画作品则是借助于水墨画中特有的笔墨形式语言,通过抽象语素的交叠与冲撞等手段,以随机的、偶然效果的把握,捕捉内心深处稍纵即逝的情感。杨越的铜版画作品以个人主观情感为基点,把客观世界中的存在物符号化,并将之进行编排和重组,进而赋予画面以特定的含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版画创作中的无意识形态表现有其本身属性的优势。
版画作为间接性艺术,在材料媒介的表现与技法上的应用,都为画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空间。在版画艺术领域,无意识精神形态的表达往往与版画的媒材和制作等因素紧密关联,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偶然性”形态也成为版画艺术作品的重要属性之一。黑格尔《小逻辑》中曾说:“偶然性在精神世界里有其相当的地位。”版画创作中的偶然性效果往往有助于版画家对个性话语与风格的建构,同时也正是对无意识心理的表现和形态的物化。达·芬奇就认为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可以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能使艺术家进入到一种梦的境界,在这种梦的状态下,“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间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状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之上”。英国版画家海特则把“自动主义”理论运用到了版画创作中,(“自动主义”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是想通过不受大脑控制的运动来创作无意识的绘画),并创造了“海特技法”。“海特技法”通过一只手握雕刀下意识地在铜版上自由的刻作,与此同时,另一只手不断转动版子,以此获得不可预见的图像。海特创立的自动主义式线条曾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反之,从海特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意识在版画创作中的价值。
四、结语
从本质论的角度来说,在创作中对个体深层无意识情感的追求,强化了版画家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版画的文化品位和学术层次,通过对无意识形态的挖掘,增加了创作的自由度,从而使艺术家在表达情感上具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艺术风格与样式本身并无规律可循,多样化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正是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必然要求,个性话语的建立与集体审美并无矛盾冲突。本文对艺术创作中无意识形态的论述并非有“唯我独尊”的意思,在艺术创作中注重人的内心情感的无意识表达,只是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是当前中国版画百花齐放中之一朵。艺术只有在多元化、多纬度的创作空间里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繁荣。
[1]安东·埃伦茨维希《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第一版.肖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27.
[2]齐凤阁《超越与裂变》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66—73.
[3]杜义芳《艺术心理学教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52—174.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第一版.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