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新方法
2013-07-19何干强
何干强
摘要: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科学理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重视全面科学地把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用辩证方法分析宏观经济关系,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数理分析,科学地分析国际经济关系,遵循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规律。从增强应用性的目的看,应当推进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化,努力创建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话语体系,注重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决定性作用,自觉应用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凯恩斯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3—011—05
西方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创立的。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过“宏观经济”这个概念,但是如果把宏观经济理解为国民经济总体,那么可以说,他在《资本论》中,用唯物史观系统地揭示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宏观经济运动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应当说,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比,两者具有科学与不科学这种质的区别。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本应继承和发展《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然而,经济学界目前却存在搬用凯恩斯主义的严重倾向。这种倾向只会对实践起误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出现内需不足、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不能不说与这种倾向有关。现状表明,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一、破除对凯恩斯主义的迷信
凯恩斯主义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市场经济运动,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但是,把它当作科学真理并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实践,却很不妥当。凯恩斯的理论对缓和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确起到过一定作用,因此,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不少人推崇它,并形成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先后出现的“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边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新流派,它们尽管有所差别,但都建立在凯恩斯原创理论的基础上。然而,自19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涨”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学界已受到质疑;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由此抬头。
研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可以看出,他的分析方法是不科学的。第一,他不懂劳动二重性这个分析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观点,未能揭示宏观经济产业部门之间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内部联系;第二,他的理论只停留在经济现象层面,混淆商品流通(W—G—W)与资本流通(G—W…P…W—G′),弄不清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果关系,分不清货币与货币资本;第三,他仍然贯彻斯密教条,丢掉了生产资料部类中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第I部类中的Ic)的内部交换,看不到消费需求内部差别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把宏观经济平衡建立在“投资等于储蓄”这一片面、含糊的恒等式上;第四,他把资本主义经济当作永恒合理的经济形态,混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生产过剩和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过剩,无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基本矛盾,不能解释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和私有制原因;用自利的“生意人眼光”认识经济关系,无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与宏观经济运动的内在联系,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允许的限度内提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张,等等;概言之,凯恩斯的分析方法渗透着唯心史观,因此,难以做到公正无私地、科学地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从《通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凯恩斯是把维护资本家的私人利益作为既定分析前提的。例如,有效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范畴,凯恩斯解释,它是“总需求函数上的一点;在该点,需求是有效的,因为,把总供给的情况考虑在内,该点相当于能使企业家的预期利润最大的就业量。”可见,凯恩斯主义以资本家利润最大化为分析前提,背离了宏观经济调控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出发这个基本点,也充分体现出其理论的资产阶级性质。这并不奇怪,凯恩斯毫不隐瞒自己的阶级立场,“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
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危机的爆发,充分证明凯恩斯主义绝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基本矛盾。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至今仍未出现转机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救市”,也并未见效。2011年,美国出现“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者提出“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的口号,这些事实都反映出凯恩斯主义根本不能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凯恩斯主义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不应当迷信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胜利,1930年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学界出现了“把凯恩斯马克思化”或“把马克思凯恩斯化”的动向,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混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重视研究《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与凯恩斯主义划清界限,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我们之所以提出要重视研究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因为当前经济学界对此的研究是不够全面、深入的。毫无疑问,我国老一辈经济学者曾结合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对《资本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今天深化研究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打下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以往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2卷第3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在这一理论区间,又主要是研究生产领域内的“再生产”,撇开了商品流通、资本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换句话,就是重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而忽视这些关系是怎样通过货币、货币资本、固定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的流通实现的。尽管当时已有人主张重视流通一般关系,如孙冶方曾提出,把计划和统计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我们党的领导人陈云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这个重视流通的概念,并指出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等各方面要实现综合平衡;但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马克思是相当重视商品流通、资本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的。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他在论述社会再生产实现过程时,引入了货币流回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商品生产者预付在流通中的货币,在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会回到他自己手里。”它是联系这个规律,来阐释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而一旦注意到社会再生产与流通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发现,《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第2卷第3篇,而是涵盖《资本论》全三卷。第1卷关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相对剩余价值、工资、社会再生产等方面的分析,第2卷的第1篇和第2篇,尤其是第3卷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生息资本、银行资本、信用制度、货币资本的运动、地租等论述,都有大量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显然,不能把过去在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误判为《资本论》本身的弊端,以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只能指导计划经济,不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今天,我们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至少应重视下述方面:
1.全面科学地把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比较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可以发现:其一,前者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纳入宏观经济分析对象,深刻揭示所有制关系对收入分配关系的决定作用,从而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影响;而后者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既定前提,不考虑所有制关系在宏观经济运动中的作用。其二,前者既重视商品流通关系,又重视资本流通关系,不但分析企业(即资本家)与居民之间的交换关系(如I(v+m)与Ⅱc、Ⅱ(v+m)内部的交换),而且揭示生产资料生产部类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Ic内部的交换);而后者则沿袭斯密教条,丢掉了Ic内部的交换,只着眼于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商品流通或简单流通,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关于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流程图,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片面性。显然,应用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应当自觉地分析宏观经济的所有制关系现状,并结合其变化来分析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产业结构。但是目前经济理论界恰恰忽视了这种分析。
2.用辩证方法分析宏观经济关系。《资本论》深刻阐释了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这些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的表现形式;并运用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辩证法的一般范畴或要素,揭示宏观经济内部多层关系的来龙去脉和相互作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各部类之间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关系,社会再生产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外贸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关系,地租与宏观经济运动的关系,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消费力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物质循环关系,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关系,特别是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所有制、收入分配、阶级关系与市场供求这些经济环节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分析,都值得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实践,深入领会。
3.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数理分析。《资本论》的宏观经济数理分析是贯彻全卷的,并始终贯彻唯物史观,把经济数量分析建立在经济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有的直接提出了数学公式,有的用语言做出了阐释。可以发现:(1)在相同经济问题的分析上,《资本论》的数理分析比西方经济学有关的数理分析更为科学、全面。例如,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分析公式是恒等式,不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因果关系;马克思的有关公式则明确商品流通是因,货币流通是果,并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又如,凯恩斯主义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社会总产品的新创造价值量∑(V+M))出发,马克思则尊重价值规律,从社会总产品的全部价值量∑(C+V+M)出发,这就更为全面。(2)马克思分析了凯恩斯主义没有涉及的许多经济数量关系,例如,他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关于商品相对价值形式的数量变动规律,由此全面揭示出引起市场价格变动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分析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的数量平衡关系;在剩余价值规律基础上,揭示了资本有机构成对劳动力变动及其工资变动的影响、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等等。《资本论》的宏观经济数理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运动的数量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
4.科学地分析国际经济关系。《资本论》阐释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系列具有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功能的范畴和原理。在一般商品流通关系方面,有世界市场、国际分工、世界劳动平均单位、国际价值、世界货币、货币的相对价值、国际信用制度等范畴或原理;在一国内部社会总资本流通关系方面,有固定资本补偿与对外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货币流通等关系的原理;在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关系方面,提出了“国家实力和国家优势”的概念,阐释了国民工资差异的比较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殖民制度的关系、生产力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关系等原理,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一般流通关系背后的不合理国际分工和不平等国际经济利益关系等。这些重要思想和方法,应成为指导我们分析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维护民族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
5.遵循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规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把这种循环称之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即宏观经济运动应遵循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才能维护作为人类生存和生产基本条件的生态环境(清洁的空气、饮用水等),才能实现今天人们所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唯物史观看来,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也是劳动者“原始的食物仓”和“原始的劳动资料库”,而只有遵循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规律,才能使土地始终能为人类提供基本生产要素,因此,这个规律是比生产力发展规律更基本的规律,要进行科学地宏观经济分析,必须把它纳入重要的分析视野。
以上列举的方面可以说明,唯物史观的宏观分析方法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指导价值,确实应当高度重视。
三、努力拓展和创新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我们重视《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目的在于应用。从增强应用性的研究目的看,一是要在深入研究原著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化;二是要探索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运动的科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要创新。
首先,从推进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具体化的要求看,我们应当重视研究马克思尚未来得及论述或者根据《资本论》的写作目的不打算论述、但是属于宏观经济比较具体的问题。例如:
——他在第3卷第6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指出,“我们在这一章中研究的各种现象要得到充分阐明,必须以信用制度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为前提,因为一般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以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不过这样的说明不在本书计划之内,而属于本书一个可能的续篇的内容。”
——他在第3卷第25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指出,“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
——他在第3卷第45章“绝对地租”中指出,“对垄断价格的考察属于竞争学说的范围,在那里,将研究市场价格的现实运动。”
——他在第3卷第48章“三位一体的公式”中指出,“在描述生产关系的物化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当事人的独立化时,我们没有谈到,这些联系由于世界市场,世界市场行情,市场价格的变动,信用的期限,工商业的周期,繁荣和危机的交替,会按怎样的方式对生产当事人表现为不可抗拒的、自发的统治着他们的自然规律,并且作为盲目的必然性对他们发生作用。我们没有谈到这些问题,是因为竞争的实际运动不在我们的研究计划之内,我们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现出来。”
这些引证说明,宏观经济运动中的比较具体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现象,诸如公共信用、市场价格的现实运动、世界市场和市场竞争的实际运动、工商业的周期等等,并没有纳入《资本论》的写作计划。这显然是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叙述资本主义复杂经济形态的需要;因为只有首先撇开比较具体的经济形式和现象,才有可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联系,也只有弄清这些本质联系,才能科学地理解浮在表面的经济现象,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马克思本人没有纳入研究计划或未来得及做的事,后人理应沿着他追求真理的道路继续前进。那种所谓马克思的分析过于抽象、缺乏实用性的看法,是肤浅的、不科学的。
其次,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要求来看,目前有必要强调:
——要努力创建唯物史观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话语体系。目前,国内舆论界搬用凯恩斯主义似无顾忌。翻阅报刊,“流动性”之类的凯恩斯主义术语比比皆是,几乎都在投资、消费、外贸所谓“三驾马车”上做文章。要改变这种偏离科学原理和用语的倾向,必须在继承《资本论》的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一套能从经济本质到经济现象,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运动的科学话语体系,例如,要坚持以社会总产品价值∑(C+V+M)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在概念上,要严格区分纸币与货币、货币与货币资本、货币贷放与货币资本贷放;在原理上,要说清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区别和联系、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分清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生产过剩和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过剩;在政策主张上,要说明调整好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才能理顺产业结构和分配关系,要用理顺产业结构和分配关系来疏导商品流通,用理顺商品流通来疏导货币流通、解除通胀压力;在国际经济关系上,要强调建立既对外开放又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等等。
——注重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关系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发现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我们知道,私有制经济基础必然造成两极分化,从而必然形成高档和中、低档消费。大资本家为追求利润,必定着眼于高档消费品生产,由此使社会形成以高档消费品生产带动产业链的经济结构。但是,高档消费品的销售会遇到富人人数少的限制,两极分化更会造成市场有购买力的需求与私人生产者为追求利润而无限增长生产供给的矛盾;为缓和矛盾,国家增发纸币,由此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的矛盾、通货膨胀等问题,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经济结构失衡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可是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主张上,舆论主流却不提调整所有制结构,相反,有人还主张把国有企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7%减至2030年占10%。其实,只有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尽快振兴公有制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
——自觉应用唯物史观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法,努力解决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如何调节相互联系的地市、股市、房市、汇市、贷市(金融市场)和超市等市场关系;如何标本兼治地预防、治理通货膨胀;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把握基本建设投资限度;如何控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外汇储备的限度;如何坚持经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关系;等等。
综上所述,经济学界有责任把对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提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水平。这对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践“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将有重大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郑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