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3-07-19陈锐胡希宁

学理论·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人力资本经济发展

陈锐 胡希宁

摘 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果,2012年人均GDP已接近6100美元,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在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表现得最为显著,分析了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情况,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给出了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创新;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均GDP不断提高,从2000年前后的1000美元到了2012年的6100美元,已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作为一个人口12亿的发展中大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为不易,但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会长期在这一水平徘徊, 甚至会发生从中等收入水平倒退到低收入水平的现象,因此经济学界把经济体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现象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一、概念的提出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含义是指:即中等收入的经济体一般很难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二、国外相关经验与教训

纵观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后发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过于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而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人力资本和研发能力的积累。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多为外来引致型而非内在触发型,因而在推动本国工业化时,大多注重高强度的资本积累和投入而忽视了对相关技术的吸收消化,遑论研发能力的培养。当经济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技术和管理要求不高的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已不能再支撑工业发展的时候,经济往往就陷入低水平徘徊。在这方面,巴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的象征,该国的汽车和飞机制造业颇有名气,但由于忽视相关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其生产的汽车和飞机长期处于质量低劣的状态,况且巴西在2003年以前一直立法禁止中小企业从事重大技术开发,这些政策对巴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事实证明,当后发国家开始他们的经济起飞的时候,如果在技术和管理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是缺乏后劲的。

三、中国的现状及分析

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大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地域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出现了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发展不平衡,比如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1年即突破万元,而同时期的贵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从经济结构上来分析,中国这个阶段的产业是以出口型轻加工工业为主,由于较低的工资和丰富的劳动力,致使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缺乏产业升级的动力,这一点在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浙江和广东两省人均收入早已突破3000美元,却由于劳动力的丰沛和海外市场的广大, 轻加工工业在这个阶段依然支持了两省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其他国家没有出现的情况。

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这就使得国内市场也能在相当程度上为出口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中国制造横扫全球,与这种来自国内市场消费的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在轻加工工业上几乎不可动摇的地位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中国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以中国钢铁业为例,中国钢铁产量长时间雄踞世界首位,产量为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大国之和,但2009年我国6家2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仅占全国产量的32.8%,而同期美国4家钢厂的产量占全国的61%,日本4家钢厂的占全国的75%;二是企业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萎缩,旺盛的外需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充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家精神萎缩的不利影响,由于外贸订单充足和人工成本低廉,工厂主无需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就可以轻松赚得大钱,这使得企业主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过早地丧失了创业的动力和能力,一旦市场情况出现变化,企业经营便难以为继;三是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旺盛。由于缺乏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追逐高额回报,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向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导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空心化,实业投资严重失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缩小本身主业而提取出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更有甚者摇身变为高利贷资本,给社会经济安全运行带来了不小变数。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植新的比较优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四、避免在中国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中国有着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特别是人才资源丰富,这也是我国与南美和东南亚诸国发展条件上的最大差异。与以上诸国不同的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难点,不是支撑经济转型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不足,而在于传统发展方式所形成的强大惯性力量。因此,面对新的形势,需要我们采取切实的步骤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大力发展基础科学,提高创新能力。基础科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终极实力所在,基础科学是否发达,决定了该国的工程和管理的创新能力是否发达,最终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回溯西方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基础科学不断取得突破,并与技术科学相互带动的历史。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础科学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基础科学研究看似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基础科学会开拓技术人员的思路,打开他们的眼界,使得技术人员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方案大大增加。经过六十年来的发展,我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才上都具备了可观的基础,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果断地在基础学科上加大投资,力争在一些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领域取得突破,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打下万世之基。

第二,增强企业研发实力,促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企业尚未成为研发主体,依然是由科研院所和高校包打天下,产学研融合程度不足。我国企业体质偏弱,在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与我国这种生产和研发两张皮的现状很有关系。 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逐步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和技术进步的主体。从实际情况看, 大企业适合从事基础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性的、管理上比较复杂的研发活动;中小企业适合从事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与服务高度契合的行业和产品的研发,所以我们应该针对企业的不同规模而推出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并且在企业和企业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技术交流和交易渠道,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并使其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第三,创建自主品牌,完善产业链。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中,我国往往是作为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而出现,最关键的零部件生产和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使得我国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不完整的状态,关键部件和市场两头在外,不仅受制于人,还使得我国产业普遍利润微薄,技术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我国重大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国产化后关键零部件依然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产品利润的大头都被掌握关键技术的外商拿走,国内厂商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和组装费,形成了外商对我国生产要素的剥削,无形当中压低了我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使得我国生产要素不能得到充分的补偿。随着我国人工成本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也出现了把某些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出我国的势头,来自国外的轻工业品订单也开始逐渐减少,这就是说,产业链的下游已出现倒逼产业升级的压力。这种压力绝不容小觑,事实上,巴西等南美国家就是在这种压力之下开始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第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形成一个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发展、互相促进的机制。企业按照发展形态可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实力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风险意识比大型企业浓厚,因而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适应作为重大的、具强风险性创新的主体。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欠缺专业化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如果在这一块能有所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政府应下大力气鼓励中小企业增强技术能力,争取在专业化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促进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形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发展、互相支持的格局。

第五,加强人力资本的培育工作,增强全民族的素质。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人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凡是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一般都较快,并且不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较早地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适合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我国之所以能比印度早一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关键在于人力资本上的优势。但我国经济要想真正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实现经济发展的超越,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来保障和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人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产业工人、工程师,并拥有相当的基础科学水平,这些宝贵资源对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也只有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力资本拥有数量和水平,中国经济才能不受人力资本方面的约束,中国经济也必将找到不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巴罗,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第二版)[M]. 夏俊,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倪彬华.内生增长理论[M].汪柏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5]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人力资本经济发展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