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追求

2013-07-19马铁键

学理论·上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铁键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进程是相互交互、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追求,这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历史主题、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应有研究视域。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追求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32-03

全球化为现代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性和其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远大目标的实现。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追求,这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历史主题、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应有研究视域。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认识必须以实践为基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化之后产生的,西方的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渗透着、体现着现代化的推进对人类世界观、历史观的变革要求,是现代化这一世界潮流的精神反映和体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种现代化理论,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全面批判、全面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具有世界历史特点的现代化理论。”[1]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现代化实践,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就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进程相互交融,内在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相比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其鲜明的优越性,能从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克服传统现代化道路的弊端,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价值和生命力,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立足点。

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彻底完成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之后而必然出现的社会形态。然后由革命而造成跨越的卡夫丁峡谷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将现代化纳入到其发展历程中。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在没有赶超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和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不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立足点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早期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核心就是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很早就以努力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己任。革命胜利之后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有过挫折和失误,但仍未放弃现代化建设这一基本立足点。1979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3]从此以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成就,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等等无不是以现代化作为指向和立足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了新的历史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累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突出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本立足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来,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其立足点也是为了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新时期现代化发展问题的一种科学回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才缓慢开启了曲折的现代化历程,按照罗荣渠对现代化类型的分类,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典型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发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俄为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此应运而生,这种路径选择也就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道路。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然有过曲折和失误,但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主题的,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模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形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4]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衡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得失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讲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可以偏离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如果偏离势必造成严重的灾难和损失。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是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更是完全抛弃了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主题,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被称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可以说,在这一时期,‘革命化已经取代现代化成为最神圣的诉求。”[5]“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像“两个凡是”这样的重重阻碍。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脱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洞的,会使中国人民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以科学技术革命、市场体制普及、管理方法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跨国公司、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体成员等多主体交往普遍扩大为基本前提,以商品、劳务、人员、通信、网络、信息、知识、技术、资本、金融、思想等的自由流动为主要内容,以普遍关注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资源滥用、人口爆炸、恐怖活动、民族冲突等全球问题而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并达成某种全球共识的全球化实践活动。”[6]一方面,全球化压缩了时空,带来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接近帕累托最优,使得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种创新不断涌现,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和渗透的程度加深,也使得各种全球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给世界的和平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实质上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乃至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竞争与整合。”[7]全球化的深入为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开展交流和合作提供良好契机的同时,多元主义思潮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及其影响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一场新的“革命”,面对着这场新的“革命”浪潮,中国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样才能遏制全球性问题在中国的蔓延,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怎样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个理论我们已经找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伟大理论成果;而且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实践方案,毫无疑问,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其鲜明的特色性,更有其本质内涵,这些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在全球化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明确目标,更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奋斗目标,而全球化在这其中明显地表现为其时代特点和时空的展开。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世界,面对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当前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追求。只有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核心追求才能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只有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核心追求,并为之而不断努力,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应有视域

学术界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最初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扩张而向全世界波及的社会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向世界各国产生影响作用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才开始正式加入这场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我国是典型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产生,因此,从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域,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失为一个崭新的研究维度,而且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研究视域。

首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契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全球化的眼光,而这种全球化在极大意义上可以归结为现代化的全球化,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世界现代化的维度下建立并发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无一不是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将世界时代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因而,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出发,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性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从开始传入中国,便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理论飞跃无一不是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实践基础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最终必须服务于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用来指导中国的实践的,而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伟大指导作用。因而,从实践性需要的角度来看,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二者内在的逻辑统一,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最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有利于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政治局限,将其纳入到现代化世界潮流的研究中,便于开展学术国际对话与交流。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域独自研究,缺乏交流与对话,国内学者多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研究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基本上都承认其必要性,而国外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中国化了,没有必要再进行研究如何中国化。从这可以鲜明地看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没有突破其政治局限性,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为学者的交流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终极目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如果按照广义的现代化概念来推论,那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而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关系[J].理论参考,2009,(1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8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8-12.

[5]姜建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在互动中前进[J].广西社会科学,2008,(6).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包心鉴.当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J].东岳论丛,2006,(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