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3-07-18◇王

市场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跨文化交际

◇王 浩

一、引言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这一举措表明,国家开始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中包括了“华夏文明历史的传承新区”,即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这一定位体现在旅游上即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众所周知,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除此之外,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嵩山、云台山等闻名海内外,这些都为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因此,有效地将中原文化传播出去,培育中原地区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等目标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围绕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能够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并非一种简单的过程,交际双方仅仅掌握对方的语言并不意味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如果交际双方不能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置身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之中,那么交际中就容易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要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学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达到对其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的目的[1]。也就是说为了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参与交际的双方要努力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等。

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者都对其有着不同界定。如Ruben的七大交际维度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指以与具体环境中的个体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基本一致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要满足交际者自身的需要、能力、目标和交际期待。”Michael Byram 在其提出的欧盟模式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交际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1]。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一定的构成要素,研究这些构成要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采用由多位学者提出的三分模式进行探讨。

英国语言学家Belay 从知识向度、思维向度和行为向度三个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其构成要素包含了情感角度、认知角度和行为角度[2]。Yong Yun Kim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这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是不可分割的。认知能力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要掌握对方的也就是目的文化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其次是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政治、宗教、价值观等;第三则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者的一个高层次要求,即辨别文化差异。情感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够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主动适应目的文化系统的交际模式,努力改变自身文化体系的交际习惯,以目的文化的审美标准为本,实施符合对方审美习惯的交际行为[1]。简言之,交际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承认和尊重文化差异[3]。行为能力是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行为表达个人认知和情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1]。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掌握社交技巧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2]。

这种三分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到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又会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在接下来的内容里,笔者将就此展开探讨。

三、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表现

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并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如跨文化旅游是一种直接接触“真实世界”的传播方式,是一种轻松有效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大众化的跨文化传播方式[4]。在跨文化旅游中,旅游从业人员作为连接旅游者文化和目的地文化的桥梁,或者作为传播目的地文化的中介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根据旅游跨文化的特点,发挥文化传播功能。既然如同前文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包含了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个方面,那么具体到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又会有一些具体的表现。

首先,认知能力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流利地用外语交流。也就是说在基础的听说方面,旅游从业人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出现发音、语法的错误,同时要使用恰当的、目的语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2]。作为中原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外语交流水平,主要是英语。掌握地道外语的发音方式和交流习惯,避免地方口音的外语或者是中式外语的出现。除此之外,认知能力还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5][6]。在与外国游客交流之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分辨外国游客的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对自己的交流行为作出指导,避免产生误解,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文化的使者”,也应对本土的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毕竟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就是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诸如中国的历史、建筑、宗教、诗词歌赋等等。因此,在与外国游客交流时,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意识到文化差异,也应加强本土意识[6]。那么,作为中原文化中心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就应当对中原文化的历程有所了解,比如嵩山少林的禅文化、安阳的殷墟文化、开封的清明文化、洛阳的洛河文化、栾川的老子文化、信阳的根亲文化等等。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具有了文化敏感性,加强了本土意识,熟悉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起到文化使者的作用。

其次,情感能力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认识到文化差异存在的同时,还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对方的文化[5][6]。我国的旅游跨文化传播历来遵循“以我为主,不强加于人”的原则[4],旅游从业人员在与外国游客交流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风俗、信仰以及一些禁忌,在旅途中调动游客气氛的同时,要做到举例恰当得体,尽量去寻找两种文化的契合点,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笔者曾经在一次旅游经历中遇到了因不尊重对方文化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事情。当时一位导游为了调节气氛,给游客讲笑话,称日本的国旗是当年武大郎将烧饼放在包烧饼的布中央的方式设计出来的。这一调侃的笑话的确达到了娱乐大众的目的,但这位导游忽略了一同旅行的日本游客的感受,这也使得日本游客非常不高兴。因此,作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旅游从业人员,一定要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即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身于外国游客的文化模式中,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不偏不倚的阐述文化。当然,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也是为了感受中国的本土文化,追求异质文化也是其旅游的目的,那么旅游从业人员就应当尽可能的调整游客的心态,让他们也做到移情思维[5]。比如去参观少林寺,在旅行开始之前,旅游从业人员(譬如导游)要先为游客讲解一些中国佛教的基本概念,进入寺院参观有哪些禁忌等等,这样做可以让游客有心理准备,更快速地适应环境,融入到异质文化中。

最后,行为能力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和语用习惯有效地交流,还要有一定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协调外国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往。比如在这样一种直接接触“真实世界”的传播方式中,游客参与当地风俗活动,会直接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游客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的缺失,做出一些当地居民无法接受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旅游从业人员就应当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努力沟通协调游客和当地居民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误会的产生。同时,旅游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采取通俗平易、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沟通,将信息传递给各个阶层的游客,真正做到使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化[4]。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学习一些交流技巧,如虚实结合法、类比法、启示联想法等讲解方法和技巧[3],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找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利用游客的已知信息来阐释当地的文化,就能够让游客更深刻地了解和接受当地文化。比如,游客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旅游从业人员事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像迪士尼乐园的主题公园,是以宋朝的一幅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修建的。这样游客们就很清楚将要去参观一个什么样的景点,同时会激发他们想要参观的兴趣。

四、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提高

前文提到了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三个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体现,这些体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培养与提高中原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能力的途径。

首先,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即具体的听说能力。一些旅游从业人员在运用外语交流尤其是英语时,会带有自己家乡的口音或使用中式英语,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国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读写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有发音不清晰、语用不恰当的现象。因此,要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就要给他们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给他们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7],或者聘请外国教师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使用情景式教学训练他们的语用得体性。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到一些接触外国游客和文化多的景点,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去和更多的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听取外国游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情感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外国游客的社会文化背景,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那么,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移情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具有一种积极进取、态度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能够正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容尊重外国游客的文化。具体培养方式可以通过作品赏析、影视鉴赏、文化专题讲座等途径来实现。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跨国文化体验实训室,开设文化体验实训课程,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3]。

最后,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能力,即人际交往中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对自己心态的调整能力。那么,广泛的交际实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勇于进行交际实践,才能了解自身的不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8]。具体来说,旅游从业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和外国游客进行沟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当然,除了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外,旅游从业人员还可以接受一定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培训[7]。

五、结语

在跨文化旅游中,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旅游从业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原地区文化的使者,旅游从业人员不仅承担传播中原地区文化的任务,更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异质文化,加强本土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真正完成“文化使者”的使命,为打造中原经济区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新区”做努力。

[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德芳.上海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32-35.

[3]王济华.解析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140-143.

[4]王玮韡.关于旅游跨文化传播的分析和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3):27-29.

[5]覃美绒.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一名合格的涉外导游[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7):97-98.

[6]景花.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31-37.

[7]安晓宇.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南涉外导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2(8):151-152.

[8]杨柳,唐德根.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03-105.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约23.45美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外国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