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国难成娱乐
2013-07-17
新的一年到来,正在横店拍摄或已经拍完的抗战剧依然有增无减。用编剧高满堂的话说,“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而网友却对此纷纷吐槽,直斥抗日剧三宗罪: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
战争之所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正在于它的残酷、它的艰难。一场不残酷的战争还算是战争吗?一场不艰难的抗战还值得我们为之缅怀吗?抗战剧娱乐化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如果鬼子都是纸糊的,如果武侠能比子弹跑得还快,那我们还需要51年(从甲午战争算起)的抗争吗?娱乐化的抗日剧下,被娱乐的不只是“鬼子”,还有广大的中国人!如果我们被那么蠢笨的日本人欺压51年,我们不是应该更加愚蠢吗?
当我看到《飞虎神鹰》中的“元芳”时,我第一个念头是他的黑风衣不会绊跤吗?当我看到吴奇隆站在硝烟中时,我的感觉依然是帅,但是紧接着脑海里就蹦出那句“这咋就不像打仗的呢?”过于轻松的战争是对年轻人的误导,过于耍帅的战争英雄也是单薄无力,经不起推敲的。历史需要包装,但不能过分包装,艺术需要升华,但不能没有底限。
请勿让国难变成娱乐,请勿让国耻变成笑话。让老年人找到寄托哀思的地方,让年轻人铭记耻辱的过去,不要把“国难”变成随意的“一次性消费”,如此恶搞只能让年轻人忘记过去的磨难,忘记前辈们的热血,最终只能导致抗日剧越拍越多,人们的激愤情绪却越看越少。当年轻人把历史剧当成武侠剧,把耻辱当成过目即忘的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抗日剧不是周星驰的恶搞剧,“人比子弹跑得快”的荒诞场景只适合出现在《功夫》之类的喜剧片里,而不应是严肃的历史剧。剧作家们以及导演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个事实。艺术虽说要高于生活,但毕竟源于生活,不能完全脱离生活。从色彩纷呈的抗战剧来看,中国编剧不缺乏想象,而是没搞准对象,把想象力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让科幻够科幻,让历史够庄严,还历史一份尊重,也是还自己的作品一份尊重,还亿万中国人一份尊严。
(摘自《北京晚报》 本文作者: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