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迷信国内生产总值

2013-07-17

现代阅读 2013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总值经济发展

对于老百姓来说,多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也并没有带来很切身的体会。而我们更乐于讲述的,往往是“20年前钱包里放100元不得了,现在带着1000元出门心里没底”之类的购买力对比。所以,我们一直在纠结国内生产总值,纠结于其真实性,纠结于其是否准确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生活变化。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算法,世界上主要有3种算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中国采用的是支出法,也正是在这种算法的基础上,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三驾马车”的提法。支出法的弊端正是其对支出的偏重,所以当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遇到难题时,我们首先想的就是增加支出,如加大行政购买、拉动消费等等。

但是,总的来看,真正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有效积累的。现在各地都在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在园区内跑马圈地,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国内生产总值,但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国内生产总值。

从前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我们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1978年以来,我们有很多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一个非常高速的状态下,8%~9%是很正常年份的速度,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我们逐步进入到经济大国的行列,特别是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30多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我们仅仅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多美元变成了4000多美元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状况只有10倍到11倍。如果以8%、9%的百分比连续30年增长,作为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我们会看到,正常情况之下,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天应该能达到六七千美金的水平。这些钱到底到哪里去了?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保持一种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总量无论是从人均还是从总量来看,并没有达到一个应该有的水平,这个背后的问题在哪里?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当中可以看到,越是改革开放前沿的重要的城市和基地,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低。比如说深圳、苏州这样沿海的、作为外向型经济主导型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左右,中西部地区相对高一些。但是总体来说整个中国的比例都非常之低。而很多发达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是80%以上,甚至于90%。即使像俄罗斯、印度这样的国家,大概也是50%~60%的水平。

为什么我们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高,但是反映出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是最关键的老百姓层面,财富收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长?换句话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纠结到底在哪里?或者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情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战略到底还能走多远?需要不需要调整?这样类似的话题这些年来也逐步受到大家的重视。

我们姑且不谈太多的改革开放前期的形态,即使从最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来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些年来我们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在美国次贷危机还有现在经历的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始终还是保持了非常快速的增长势头。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或者说我们的软实力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在更深层面上逐步显现,具体的表现就有“增长不增收”、“大而不强”以及缺乏国际上的定价权、话语权等等。很不幸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让很多人感到危机和压力,相反,却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数字上表现出来的增长而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

在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的2010年,北京政协主席会议上呈报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北京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现状是“增长缓慢,长期偏低”。同期的另一份同类报告也反映了类似问题:广东省2010年的“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居民认为广东当前存在的最重大社会问题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资涨得慢。

与薪水成为对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晒全国各地娶老婆成本,广州要128万、杭州要178.2万、上海要200.82万、北京要202.8万、深圳要208万。

一个国家不能只谈国内生产总值,一个人不能只谈钱。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衡量经济发展的参考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态,更不能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我们也许已经忘了这只是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初的目的。

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也形成了以下几大特色:

一、大而不强。如果说作为现代经济的状态来看,分析和梳理一下中国现有的一些行业和部门,如果按照国际核心竞争力或者真正的国外500强的概念来看,我们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占领优势地位。

以我们装备工业、汽车、航空,以及高铁等等这种大型的带有综合性的领域和行业为例,跟国外同行相比,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进一步研发的能力方面,还是作为品牌影响力方面,我们是远远不足。如果希望通过这种行业或者这种产品的出口,来提升我们在外贸领域当中的竞争力,提升我们的品牌和影响力,这种可能性在短期来看几乎不存在。

目前,国家在大力支持发展我们自己的大型商用飞机的项目,粗略估算,这个项目75%~80%的核心部件需要通过海外采购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起来是我们的飞机,也只是表现在简单的设计和品牌上,而真正一些核心的技术和做法都还是由国外的企业所掌握的,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得到相关的技术。

二、忽略了软实力。最近十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步演化成了一个世界工厂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当然,具体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也好,世界工厂也好,并不是政府当年主动推出来的一种发展战略,而是由于经济政策逐步累积出来的结果和现象。

由于“发展是硬道理”一直是中国政府工作当中的一个主要思路,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主要衡量指标,就被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路,再层层分解下去,就变成各个地方政府他们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发展思路,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管理当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么样在自己任期之内把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园、招商引资等模式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比较好的做法。通过给国外企业一些特定的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外国企业到中国来落户,到所在地园区去落户。园区落户过程当中,首先解决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问题,此外也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税收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早期落户的外国企业,由于很多核心部件、材料都依赖海外进口,这样也从贸易方面,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

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很大,贸易量很大,发展速度很大。但是我们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并没有提升,很多老百姓的收入也没有跟着增加,甚至在一些沿海城市,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还不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的平均水平。

三、对自主创新造成障碍。中国现在企业最强势的是“山寨能力”,由于短期国内生产总值的要求,使得地方无法在自主创新上加大投入。我在美国、日本的商学院与MBA学生沟通时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爱谈创新,他们觉得他们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创新,在不断转型升级,他们奇怪中国企业家们为什么意识不到作为企业来说,本身就孕育着每天都要进行转型升级创新的功能,因为你自己不能提升,不能发展的话,你在国外市场上就没有生存能力。

在国外,并没有太多“山寨”的空间,因为如果真的存在模仿和侵权,企业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所以,在他们眼里,产品和企业都要求原创,要有自己的东西,而且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地提升。

当然,模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模仿只能作为一个短期的手段,因为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研发能力,不仅有可能触犯法律和道义,还永远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去追赶,永远达不到别人的水平。

四、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开发。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无法说明效率,也无法提供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依据,所以,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必定会忽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过度消费资源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所以,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是要不得的。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认识上,一定要非常明确它的本身的缺憾,而不要过度迷信或者神话国内生产总值。从历史上来看,在一战之前,也就是1914年前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全球“老二”,但这样的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大国,当时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却非常落后。

(摘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纠结的中国经济》 作者:李克)

猜你喜欢

生产总值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什么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本地生产总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