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3-07-17蔡明华
李 洁,蔡明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该病具有传染性强,病程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差等特点,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再加上社会的偏见,患者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身体的康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引起重视。本文对62例住院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负性情绪实施心理干预资料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30例,女32例;年龄20~58岁,平均(40.8±8.8)岁。 病程 1~16 年,平均(8.4±2.1)年。 学历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将上述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①认知干预:通过语言或文字方式向患者宣传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关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治疗及预后等,对文化程度高者,可提供一些简单的书面资料;对文化程度低者,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对疾病有更详细的了解,建立正确的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正确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②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大多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这一结果有外在的社会因素,也有内在的心理因素[1];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时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指导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患者感到不孤独,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使家属明确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要多深入病房,多问候,热情与患者交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以鼓励,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使其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③加强行为干预:教给患者自我调整和放松的方法,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2];根据患者的爱好,鼓励患者听自己喜欢的舒缓的音乐,多去想开心的事情,尽可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保持愉快心情,告诉患者躯体和心理的放松可以减少疾病本身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④个别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3];结合要做的医疗护理操作,有针对性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交待注意事项,及时解答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和依赖。
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后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SAS≥50分为异常,SDS≥53分为异常,分值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SDS、SAS干预后得分均比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负性情绪明显减少(表 1)。
表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x±s,分)
3 讨 论
护士不仅要评估患者躯体上的不适,而且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要善于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4]。患者的配合是心理干预成功的保证,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有助于心理干预的成功。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程长,不易根除,且具有传染性,造成负性情绪的心理问题很多。负性情绪对肝脏有较大的损伤已被临床所验证,因此,心理干预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干预,就是以高度的责任心、极大的热情去鼓励患者;恰当满足患者的各种心理需要,从而减轻负性情绪,建立最佳治疗心境,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巩固疾病治疗效果。总之,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明显减轻了患者负性情绪,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帮助患者增强应对能力,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1]王丹民.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及干预[J].安徽医药,2007,11(5):440-441.
[2]张晓丽,杨 敏,张素娟.心理干预对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34-35.
[3]陈 兰.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90-191.
[4]邱玉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6):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