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下隐性分层教学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实证研究
2013-07-17徐家玉张淑燕陶亚宁
徐家玉,张淑燕,陶亚宁
(昭通学院 外语系,云南 昭通 657000)
多元智能理论下隐性分层教学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实证研究
徐家玉,张淑燕,陶亚宁
(昭通学院 外语系,云南 昭通 657000)
以昭通学院2011级10个班共442名新生为实验对象,在五个实验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历时一年.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既能有效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多元智能理论;隐性分层教学;非智力因素
1 引言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W.P.Alexander提出.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其中,燕国材教授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等.[1]P133本文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许多研究认为,在一个人将来是否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则占80%.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2]P21而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
我校非英语专业的专科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高考英语成绩仅有50多分,最低的甚至是20多分.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在高中时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课题组提出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下隐性分层教学的模式,以期能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其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的指导下,个体用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能力.”[3]P16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胡小勇在《多元智能教学实训》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即应对不同智力特点对症下药,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4]P7-8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利用适合自己智能倾向的方法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多元智能水平及非智力因素的调查了解之上,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在班内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生按照不同英语水平,不同智力强弱,不同兴趣爱好搭配成几个小组,进行差异化教学.分层结果只是教师心中有数,不向学生公布.在教学策略上,教师把教学目标、内容、评价、任务分层,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探讨多元智能理论下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英语成绩的影响,课题组抽取了我校2011级10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我校2011级非英语专业四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和两个艺术专业班级的学生,共442名.其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实验班和控制班,艺术专业则是一个实验班,一个控制班.每一对实验班和控制班都由同一位教师执教,使用相同的教材.实验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从2011年9月开始到2012年6月下旬结束,历时两个学期.
2.2 实验工具
2.2.1 调查问卷
本实验共使用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沃尔特?麦肯齐创办的Surfaquarium咨询公司所编制的多元智能问卷,用于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另一份问卷是调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况,了解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学习习惯是否有所变化.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先在其他班级进行了测试,并对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2.2 前后测试卷
前测试卷是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模拟试卷,后测以学生的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为依据.
2.3 实验过程
2.3.1 学生分层
2011 级新生入学后,便使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模拟题对上述10个班的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同时用问卷对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及非智力因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及学习兴趣、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必须包括不同英语水平(A、B、C三层,即好、中、差)、不同智力优势及兴趣、动机、态度等不一的学生,即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3.2 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课题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分别制定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性目标是大纲规定的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比如掌握基础语法知识,课文重、难点,能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则是对英语基础较好的B层和A层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B层学生在掌握基础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能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力争通过PETS三级考试;A层学生侧重语言的灵活应用,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能通过A级考试,力争通过PETS四级考试.在班上,教师只是笼统地对全班同学提出要求,并不具体说明哪些学生该达到什么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不同层次的目标.
2.3.3 分层教学
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难操作的一部分.首先,需根据学生分层和教学目标分层情况,认真分析教材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方法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也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次,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力求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而得到进步和提高.本实验采用的多元教学方法包括: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启示法、问答法、认知法、翻译法、模仿法等.所开展的多元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选词填空、造句等练习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提问时,可让A层学生回答较难的题目,C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题目,但不需做得太过明显.而像角色表演、模仿对话、英汉互译、描述图画等练习则让小组合作完成,并要求每次每组需不同的学生汇报该组完成的任务.小组学习中,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A层学生还可帮助B层和C层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练习.
2.3.4 分层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活动任务完成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参加英语词汇竞赛及各种英语口语比赛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主要为期末测试.如果学生期末测试成绩有进步,可以在学生的学期成绩上加分,进步越大,所加分值越高,但最高不超过5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学生非智力因素转变情况
实验结束时,课题组再次通过问卷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情况调查,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1 实验前实验班控制班非智力因素情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控制班非智力因素均值为9.536,实验班为9.5045,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0.916>0.05,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表2 实验后实验班控制班非智力因素情况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P=0<0.05,说明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况有了显著差异.控制班非智力因素均值为9.5721,实验班均值为11.2545,明显高于控制班,并且实验班在实验前后均值提高了1.75,说明经过一年的隐性分层教学,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对照班的均值与实验前相比则变化较小.
3.2 实验前后学生英语测试成绩比较
实验前,课题组用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模拟题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了统测,教师统一改卷,所得成绩为学生前测成绩.后测成绩采用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前,控制班和实验班英语成绩的平均分分别为54.8423和55.3386,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0.679>0.05,说明实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P=0.003<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控制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8.9077,而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3.1705,明显高于控制班.这说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表3 实验前后实验班控制班成绩比较
4 结论
综合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隐性分层教学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多元方式授课,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利用自己最强的智能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尤其是差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但实施隐性分层教学必将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而如何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功开展隐性分层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1〕张汝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133.
〔2〕余梅冰,游桂兰.非智力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21.
〔3〕李玲玲.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6.
〔4〕胡小勇,回俊青,罗端娥.多元智能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8.
G642
A
1673-260 X(2013)10-0261-0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C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