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2013-07-14贺双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商场现代化 2013年17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贺双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配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到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功能的完善,从微观金融主体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塑到“走出去迎进来”金融国际化的对接,适应、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了。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双方根据各种因素协商确定,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由目前的人民银行确定资金供需双方执行,转变为由资金供需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状况和对利率未来动向的判断来自行确定,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并不排除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1.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较高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各种商品、技术、信息、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各项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提供了基本条件。由于资金是各项生产要素的先导和媒介,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资金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资金市场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机制通过资金的导向作用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行利率的严格管制,使资金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资金资源被“低价”配置给垄断企业和政府,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利率由市场决定,各市场实体根据自身实际的融资需求和成本来竞争市场上的资金资源,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资金资源带动各项生产要素资源被更有效率地配置,从而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利率市场化是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之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从以往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对市场的敏感度不高,价格工具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利率频繁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猛烈,不符合央行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利率不频繁变动,又使再贷款或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形同摆设,不能发挥作用,导致人民银行只能使用存款准备金这一项工具来执行货币政策。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该把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转向以利率为主的传导方式上。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强金融监管。2010年以来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央行收紧银根,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趋紧,贷款从严使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在贷款审批方面也更加严格,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根本无法通过规范渠道获得融资,不得不选择融资成本更为高昂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转向民间借贷。受制于体制内收缩资金量,体制外的融资方式——民间贷款融资填补了目前的融资真空,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全民贷款”现象,温州、鄂尔多斯、河南、福建、陕西、广东等地先后形成了繁荣的高利贷市场,这种体制外的金融行为没有纳入正式监管,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利率市场化将使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涨,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财务费用压力,同时,由于银行对大型企业进行资金议价时处于弱势,因此可以促使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从而减少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

4.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商业化经营企业。通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下,经营模式相对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极大地压抑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以后,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在客观上对其从事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这些将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5.利率市场化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重要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成功,使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以及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超出了政府和市场的预期.人民币的国际化要实现资本账户的可控、有效、大规模的开放,如果没有利率的市场化同步跟进,那么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本交易波动增加,并且会增加套利机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增加,客观上也要求放开利率管制增加利率弹性,以适应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带来的挑战,也对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渐进行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先债券后货币;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逐步推进。

1.债券利率的市场化。1996年4月,央行首次启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国债发行中正式引入价格贴现的招标方式,发行利率由竞价决定。1997年6月,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同时放开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运用市场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一年期金融债券。1999年9月,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

2.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2006年2月,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4月,推出银行间外汇掉期交易,建立了完全基于利率平价的人民币远期定价机制。9月,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称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10月8日试运行SHIBOR报价,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每日对社会公布SHIBOR,公布的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9月29日,推出远期利率协议业务。2009年1月22日,提出继续完善Shibor形成机制,积极推动金融产品以Shibor为基准定价或参照其定价。

3.贴现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3月,改革了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4.外币利率的市场化。2000年9月21日,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大额(300万以上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外币存款利率可以实行自主定价,小额(300万以下美元或其他等值外币)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2002年3月,央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额度在300万美元以下或等值其它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2003年7月2日,放开境内加拿大元、瑞士法郎、英镑等外币小额存款利率。11月,对日元、美元、欧币、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各商业银行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变化,在不超过规定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存款利率。

5.贷款利率的市场化。1998年10月,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2003年8月,允许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区间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不包括城乡信用社)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限浮动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至此,贷款利率只实行下限管理。2006年8月,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0.9倍扩大到0.85倍。2008年10月,,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0.7倍。

6.存款利率的市场化。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5年以上、3000万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2003年11月,开放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大部分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货币市场和外币,在利率市场化最核心的内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仍然受到严格的管理,二是再贷款利率没有浮动过,并且再贴现利率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甚至有时和市场利率还会出现倒挂现象,三是一般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仍然需要管制。正是由于以上改革没有触及利率市场化的本质,也就没有触及到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和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存贷差”等相关经济体的核心利益,使得实体经济和市场化利率的联系、不同类型、期限的利率之间割裂开来,从而使利率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

之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深水区,是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市场相关经济体特别是国有企业及商业银行的核心利益,关乎到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金融秩序的监管等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极其深远的。其面临的主要是风险和挑战是:

对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是面临的重大挑战。将使贷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增加了企业资金使用成本,降低了经营利润,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都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收益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长期依靠“垄断”地位和政策保护,获得低成本融资,能够得到平稳发展,如果大幅度提高经营成本,企业自身经营风险不说,更主要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会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如果这些低收益项目无人问津,纷纷涌向高收益项目,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泡沫,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更大。对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利率市场化使融资渠道多元化了,经营成本的提高意味着产品价格的上升,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是可想而知的。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是摆在面前的生死考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存贷利差较高且稳定,利息收入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是“躺在利差上赚钱”。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经营风险大大增加。从国外经验看,历次利率市场化都会引起商业银行倒闭、兼并浪潮。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业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信贷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自营贷款年复合增长率达17.4%,其中2006年至2010年间更是高达19.7%,远高于欧美银行业一般维持在10%以内的水平;过度依赖外源融资,2006年至2011年6年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通过IPO配股、增发以及发行各类债券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中国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45%以上;过度依赖利差收入,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普遍在20%以下,与国际先进银行普遍40%以上的水平形成明显反差;过度依赖成本投入,2001年以来,我国银行业营业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3%,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人均、网均利润则显著低于国际先进银行水平;过度依赖大客户、大项目,大多数中资银行的零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不超过20%,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不超过40%,而欧美主要银行的零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普遍较高,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就分别达到53%、57%和63%。能不能顺利实现经营模式、客户结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转变,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于居民而言,利率市场化使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加,引起家庭理财结构的变化,并且负利率的可能性减少,增加了获利机会,但是家庭理财收益更多的依赖对未来利率不确定性的预期,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应更习惯平常的看待亏损、缩水等词汇。

对于金融监管而言,利率市场化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得到理顺,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增加了货币当局对经济金融形式判断的难度,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有最核心的一步没有实施,虽然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有着十分的紧迫性,但是要充分认识这最后一步的艰巨性,充分揭示其内涵的风险,做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才能打好金融改革的攻坚战。

三、利率市场化的途径和对策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商业银行和居民个人等市场经济体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其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采取“分层次渐进式”的方法,稳步推进。根据我国情况,利率市场化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贷款利率市场化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会融资已呈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的态势,贷款融资规模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所占比重已经大大降低了,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无法对整体社会融资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取消贷款利率上下限,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成熟。同时,这一阶段的任务还要继续推动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带动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开放一般开债券市场的发行利率要求。

第二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先对中小商业银行放开。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国有控股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改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被放到同一竞争平台上,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意想不到后果。相对大银行,中小银行影响范围有限,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控,同时中小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由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原因,受到的冲击要远大于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既要面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又要面临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风险,经营成本与不良资产可能同步增加。所以,利率市场化要分层次差别化推进,避免“一刀切”,先在中小商业银行推行,让中小银行掌握先机,增加竞争能力。

第三阶段,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建立完全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并由市场调节的利率机制,向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的转变。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理顺关系,矫正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和扭曲的利率结构,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和调节机制,基准利率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对资金自主定价的基础,只有基准利率体系完善,才能保证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经济体根据资金和风险状况合理定价,稳健经营。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体系避免,给社会经济、甚至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和冲击。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到目前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调整和规范各自的经济行为,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变革。

首先,增强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培养风险意识,促进储蓄到投资的顺畅转化。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这受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消费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更主要原因是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少。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更加接近真实利率水平,居民个人面对负利率的无奈将得到彻底改变,同时,可供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银行理财、证券投资、信托、委托、代理、保险等等,但是,风险总是伴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居民个人因职业、经历的不同,大部分缺乏专业素养,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对居民进行理财意识宣传,提高对利率的敏感,增强风险观念,而不是利用居民专业素养的缺乏,隐瞒、欺骗、误导居民做出投资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痛苦教训,当前我国股票市场较2007年缩水60%,持续低迷,屡创新低,在短期内难以摆脱颓势,为什么我国经济持续几十年高速发展,而具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股票市场却持续低迷?为什么全球股票市场都在涨,中国的股市却在跌,而中国的经济形势要好于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原因很简单,就是内幕交易、大户坐庄、上市公司不诚信和串通、监管部门失职渎职联合绞杀了散户,他们有着两次血本无归、跳楼自杀的经历和体验,居民散户在沪深两大交易所成交量所占比例为80%,没有他们的“回归”,股票市场是看不到希望的。除了正确引导,居民个人也应该学习财经知识,关注财经形势,在家庭理财结构多样化的前提下,敏感认识利率变化,规避风险,保证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这样才能保护居民投资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其次,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为谨慎,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时贷款利率大幅度上升,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增加,经营利润降低,严重的会造成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国有企业要加紧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在强化其内部风险管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创新、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及盈利能力。由于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低于民营私有企业,这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打破垄断,除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由国家控制的行业外,开放民营资本投资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最近铁路交通行业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实行铁路建设代建代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而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减少垄断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利大于弊,虽然成本较高,但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银行倾向于选择信誉良好、运营效率高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而使其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对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现状。中小民营企业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注意积累良好的企业信誉。

第三,更新观念,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靠存贷款利差经营的模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转变经营方式,其实质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单一效益到综合效益的经营目标。集约化经营强调的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或数量增长,而是效益、效率、结构、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一是要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大而全、小而全”、“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没有”已经无法适应日益细化的市场需求,只有注重发展和培养自身的业务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二是加快金融创新,开发新产品,实现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为了尽快摆脱对利差收入的依赖,要把中间业务摆在日益重要的位置上,同时,积极发展汽车贷款、住房按揭、个人理财、代理、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和退休信托等个人金融业务。三是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巴塞尔银行管理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各国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督部门,直接对各银行行长负责。西方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都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进行预测,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我国商业银行也有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但其职能较为分散,专业分析水平不够。另有一些银行的综合计划部也在行使着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但侧重于资金在行内外的调配。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国际惯例及早规划,尝试在银行内部单独成立“利率委员会”机构,管理并指导全行利率工作以及协调行内相关事务。四是增强自主定价能力。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意识淡薄,不愿花费精力根据客户风险状况测算贷款风险定价,存在盲目让利竞争等粗放经营行为,甚至不计成本搞过度竞争,很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必须建立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形成一套包括定价原理、定价程序、定价技术的完善的贷款定价机制,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准确判断客户贷款风险,敢于对收益较高的中、小客户授信和发放贷款,并加强对贷款定价的监测及后评价。

第四,完善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利率市场化不代表放任自流,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利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确保中央银行对金融经济活动具有影响力,使得政策意图作用于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但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中央银行要有制定利率政策的超脱性和独立性,能独立地运用和掌握系统的调控手段,通过调节关键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达到调控目的。利率管制放开后,实际利率往往攀升,有可能会出现实际利率大于边际利润率的情况,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大,因此完善的金融监管是利率自由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市场,2011.5

[2]李扬,段剑锋.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2011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未来发展,2011

[4]王兆华.关于对利率市场化的再认识.西部金融,2012.6

[5]赵倩倩.实践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科教导刊,2012.14

[6]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当代经济管理,2012.34(6)

[7]孙强.谈谈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体系的重要意义.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

[8]陈贞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知识经济,2012.10

[8]王天龙.我国已基本具备利率市场化条件.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2

[9]舒芜.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中求存.上海国资,2012.7

[11]戴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7

[12]黄金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金融发展评论,2011.3

[13]王勇.趋利避害:利率市场化改革须有战略考量,2011

[14]邹睿蓉.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路径选择.经济导刊,2011(04)

[15]尹继志.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2011.07

[16]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2011.15

[17]黄志龙.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中国经贸导刊,2011.13

[18]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市场,2011.5

[19]王小友.借鉴全球经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时报,2012-03-9.

[20]曹开虎,马经.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成熟.第一财经日报,2012-03-03.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