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赢在细节
2013-07-13邱惠英
邱惠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赢在细节。本文想探究的是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锤炼细节,让细节真正迸发强大的力量,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滋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生命。
一、锤炼传统细节,让学习充满乐趣
在现行的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属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这既是我们教学中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内容,也易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瓶颈问题。平时不难听到教师们抱怨计算课没啥噱头,很难进行创意设计。从客观上分析,计算教学确实在算理算法上的突破,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较多的局限。但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占据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半壁江山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锤炼传统计算教学细节,让学习充满挑战是很有意义的。
由于计算教学本身比较单纯、重复,所以除了要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进行总体设计外,还要在细节处多下功夫,让学生不觉得计算很枯燥。教学中除了采用游戏、竞赛、辩论、积分换星等富有对抗性、挑战性的活动是有效的形式,还要在活动的形式上,课堂语言的组织上,肢体语言的应用上多锤炼,让传统的计算教学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爱上计算,爱上数学。
曾有幸听过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胡子安老师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具体教学内容已经遗忘,但胡老师把计算教学上得饶有趣味,学生也学得不亦悦乎。其中这样的一个细节至今难忘,巩固环节用卡片出示题目抢答时,按说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练习形式,胡老师在出题时题卡忽而从身体的上方伸出,忽而从左侧出现,忽而又从讲台桌的右方出现,伴随着教师俏皮的语言,故弄玄虚的表情。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计算题不再只是计算卡上的数字与符号,而是一个个富有生命的充满挑战跳动的音符,学生的心被拨动起来了,那高高扬起的手,激动地撅起的屁股,想要教师关注的充满期待的眼神,都是学生投入学习的最鲜活的写照,这样练习的效果自然不同寻常。
二、锤炼新锐细节,让教学绽放异彩
在这轮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加大了“统计”份量,同时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首次把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作为一个和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同等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收集处理信息意识与能力,更好适应未来生活至关重要。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要特别重视选取典型的全面的素材,让学生在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中体会数据的作用,增强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统计知识的教学要体现对统计表与统计图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收集过程及分析能力,而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对典型事件模拟与再现,让学生在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体验数据的作用。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时,笔者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认识是这样处理的:先利用课件把一幅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异同点,得出折线统计图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接着教师特别选取了一幅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细节:教师让学生伸出左手,教师和学生同方向用手沿着折线的变化,边用手势表示上升与下降,边说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在这个活动后学生轻易就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体现数量的增减变化。更主要的是这个增减变化是学生用自己的手势切实感受到的,所以在后面的反馈中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掌握得比较好。连学困生都饶有兴趣,轻松掌握。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做上升下降状,并能轻易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锤炼衔接细节,让教学谱写和谐
在欣赏名师的课堂时,除了佩服名师的总体构架的精妙外,我特别为他们的衔接细节所倾倒。细节的衔接犹如一条红线串起一盘的大珠小珠,让它们各得其所,成为一串精美的珍珠。有幸听过福州市年青名师游利瑛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他在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时,风趣的语言,潇洒的动作,苍劲有力的板书,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其中一个细节让我们啧啧称叹:在学习完长方体的特点后,他将课题、板书内容用尺子画成一个长方体的三维透视图,将板书内容与简洁的长方体图相结合,无语间学生已在脑中印下长方体的图像,长方体的特点也悄然摄入眼帘,记到脑海中。这个衔接新课与练习之间的细节让我们回味无穷,作为学生怎能不爱上这样的课,怎能不爱上这样教学的数学呢?
总之,教学中当教师开始重视教学细节的锤炼,这时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完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领略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风采,师生情感的交融。愿教学细节的锤炼得到更多数学教师的重视,让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更多的精彩!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