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听说读写中生成
2013-07-13林其渊
林其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让学生对祖国语文的学习变成一种审美享受。语文教学有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语文课应该而且必须是美的。
一、在听中感悟美
1.在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语言的教学。教师丰富、而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当教师出口的是优美的诗文、生动的语句或名言警句时,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真善美的向往就会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我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这样谈话导入:“如果说人生是一首壮丽的乐章,那么痛苦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幅多彩的画卷,那么挫折就是其中不可抹去的色彩。如果说人生是一份凝重的书卷,那么失败就是其中不能永恒的段落……每个人都会经历风浪,遭遇挫折,陷入痛苦……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望而退却。一位21岁就被医生诊断了绝症的人,后来居然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霍金。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新课《向命运挑战》,了解他的感人故事。”我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学生们听得入神了,给了他们以美的熏陶,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
2.在声情并茂的范文朗读中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些都是美的化身,要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如《七月的天山》一课,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教学这课的第四自然段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在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同学们逐渐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大脑中呈现出了一个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的天山之美。在教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一边范读一边放音乐,让学生闭着眼睛,尽情地想像。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开阔了,索溪峪的山、水、野物、游人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也“野”了起来。学习课文成为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二、在说中体验美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博大深沉又温情似水的语文课是人文教育的载体,美更是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匠心与文章的内涵,能对作品解读,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在学生学习了四季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后,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喜欢它什么?你好像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问题一出,同学们就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就说:“小兴安岭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漂亮的小鹿喝水、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有的说:“小兴安岭还给人以听觉上的美(雪水融化的声音,流水的淙淙声)。课文动静结合,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
三、在读中赏析美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古诗词都是写景和咏物的,这些古诗词往往是诗中有画,学习时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展现在眼前,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语言美的旋律。如古诗词《忆江南》描绘了一幅江南美丽的风景画。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现这样一幅画面: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艳的野花,春光水碧,波光粼粼……美妙的画面,配上悠扬舒缓的古筝音乐,唤起孩子们无穷的情趣,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帮助学生感受江南独特的美。然后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练读。同学们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流连在诗的美妙的韵味中,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仿佛来到迷人的江南游玩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古诗的内在美,在潜移默化中将诗了然于胸。
四、在写中表达美
语文的意境之美是语言文字“此情此境”的反映,而语文的文化之美则是语言文字“彼情彼境”的呈现。学生感悟、体验了美,自然地就有了对美的追求,有了创造美的愿望。这时,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表达美。
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把好朋友孟浩然送上船,船已经消失在碧空中,而他还伫立在江边目送着远去的小帆。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面对着画面,边听配乐朗诵,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头脑中呈现出的画面写下来。有个同学这样写到:草翠花开的长江两岸,花儿争奇斗艳,散发醉人的花香,蝶儿翩翩起舞,河水滔滔向东流去,这时,诗人孟浩然乘着一条小船借着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最后消失了……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春暖花开的三月份,长江两岸的山林里经常可以遇见一片片灿烂盛放的鲜花,春天的气息让人在奇山秀水间倍感心旷神怡。这天,诗人李白在江边送好朋友孟浩然,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天边。我不禁惊呼:“同学们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力太出人意外了!”又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情境中。于是,我让学生练笔:“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我们的校园真绿啊, ;我们的校园真净啊, 。”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把美的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美在语文课堂中流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美的感悟中得到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美体验中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学会写。
(责任编辑:闽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