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3-07-13涂郑禹桑红源
涂郑禹,桑红源,宋 翔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也不是学科教育,而是为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或某类职业人才的专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岗位在不断分化和综合,一些岗位被淘汰,同时又不断涌现新的岗位①。因此,社会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近些年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以天津渤海化工园区,天津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化工生产企业为背景,追踪毕业生在化工企业服务的岗位能力需要,在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基础上解构和重组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逐步形成以化工生产工作过程需要为核心的职业课程群和融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个性发展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就业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构建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将学生的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三大块②。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制定教学培养方案。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精细化工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使其培养为面向化工生产一线,能驾驭和掌控化工生产流程与工艺操作运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形成需要在现实的工作情境中反复锤炼和体会,也需要必备的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构建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应是融合理论与实践,面向工作过程并体现“工作过程完整”而非“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分析和确定精细化工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过程的确立是基于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一个典型的工作过程可以引领系列工作任务,派生相应的职业岗位群③。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精细化工企业就业的岗位和从事的工种以及对环渤海地区所属的精细化工企业的深入调查,列举出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并通过对企业某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其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精细化工专业所针对的企业岗位
(二)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集合。课程体系的主线是典型的化工过程,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④。完整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递进式人才培养规划。
近几年,通过走访宝洁(中国)公司、天津有机化工二厂,天津碱厂等企业,归纳了精细化工相关技术岗位群从业人员典型任务,得到精细化工行业主要行动领域,最终将行动领域转换设置为本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见图1。
图1 精细化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
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化工过程就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同时结合生产操作和产品营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精细化工专业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表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实施的前提是实践条件完善、师资配置到位以及教学方法恰当。显然,这些教学条件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模式改革
化工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工作任务的连续性要求,一般一个化工操作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常规的45分钟为1节课,并且2节课连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
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成的工作过程,且还设计了为完成此项目的教学情境,学生可在此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同时,各门学习领域课程用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来设计学习情境,并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三个基本模块组成各门课程。每个基本模块按“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组织,以训练学生某个单项职业能力,各基本模块间的学习由易到难,能力培养由“手拉手”到“手背手”递进,以达到学生能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来完成职业的某个完整工作任务的目的。
(二)实践条件建设
实践条件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主要体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装备、使用和管理上,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满足情境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近些年,学院新建了以化工为主导的实训中心,包括精细化学品合成实训中心,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校企合作设立的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实训车间(附带Honeywell自动控制系统),分析测试中心等,以满足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生产性实训要求。同时本专业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天津中河化工厂、天津筠凯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科瑞达涂料有限公司、天津风船试剂厂等四家企业做为课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功能明确,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基本满足了教中有做,做中有学,教、学、做一体化的贯彻落实。
(三)建立多方位考察、全面评价、重视过程,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导致评价方式的转变。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采用过程性考核和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替代先前的终结性评价制度。过程性考核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评价由职业学校负责组织,但在企业里进行。其具体做法是顶岗实习: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经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见表3。
表3 精细化工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建设兼专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支能工能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掌握良好教学方法的固定队伍,是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企业兼职教师是生产一线技术和经验的传递者和输入者,也是提升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动态集群,他们是教学团队的必要的补充,主要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优势。专业教学团队必须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且外聘企业人员要有一定的比例,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
四、结论
高职学生要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素质”人才,必须及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2]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06,(02).
[3]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