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胃炎80例中医证候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2013-07-13盖丽娟

天津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脉象胃脘胃炎

盖丽娟,于 强

(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急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机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在中医学中,急性胃炎属于“胃脘痛、急症胃痛”等范畴。目前许多专家对急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急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还缺乏相关研究。为了探讨急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笔者利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和现代多元数据挖掘技术对80例急性胃炎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观察病例均为2011年5月—2012年5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急诊科及天津保康医院门诊部就诊患者,共纳入急性胃炎病例8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1)胃脘部疼痛及胃肠病症状。2)有反复发作史。3)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而制定。急性胃炎受试对象应符合下列标准:1)有进食化学、物理刺激物及含微生物、细菌毒素的食物史,常于24 h内发病。2)具有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病例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糜烂性胃炎常有上消化道出血。3)有腹部或脐周压痛。4)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或出血、糜烂,或表浅溃疡等现象。

1.2.3 急性胃炎中医症状半定量分级计分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共39个变量分别X1-X39表示,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划分为无、轻度、中度、中度 4级,用 0、1、2、3分值表示;对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和舌脉分为出现、不出现,分别记为0、1分值。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而制定)。2)年龄在18~65岁者。3)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该项调查,并如实回答调查者问题。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2)有明显兼挟证或合并证者。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不同意参加本次调查者。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内容 根据急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设计了《急性胃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主要包括:中医四诊资料,一般情况,病史及临床表现。

2.2 观察方法 按照《急性胃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要求研究者接诊后,按照调查表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中医四诊信息等临床资料,不得遗漏。研究者认真全面的填写调查表,将数据录入急性胃炎中医证候数据库。

2.3 统计方法 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因子旋转等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因子分析结果

3.1.1 提取因子 因子数目的确定,可以按照共性因子数目尽量小且累计贡献率尽可能大的原则。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70%或特征根大于1,所有症状变量经因子分析后,提取公因子数为11。舌脉变量经因子分析后公因子数为6。分别见表1、表2。

表1 症状变量因子数累计贡献率Tab.1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of symptoms variance factors

表2 舌脉象变量因子数累计贡献率Tab.2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ongue and pulse variance factors

3.1.2 因子旋转 为更好地解释这些共性因子的实际意义,用4次最大方差旋转后,将原始变量进行重新组合。根据统计学原理,因子与证候之间的相关系数,数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将公因子按照每一个症状与其相关系数大于0.3进行提取,被提取的具有意义的症状包括临床症状、体征26项,舌脉13项。

3.1.3 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反映的是研究对象关于各共性因子所处的状态[1]。运用SPSS软件包中Regression分析中回归法可以计算出每个病例各公因子得分。再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公式计算出个公因子组合后的综合得分。因此就可得出急性胃炎患者中因子组合的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80例急性胃炎因子组合分布Tab.3 Factor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s of 80 cases with acute gastritis

3.2 急性胃炎中医证候分类

3.2.1 症状变量与各因子相关性 根据中医理论,总结体现相同病机的症状群:1)因子2:胃脘饥饿痛(0.802)、胃脘隐痛(0.619)、胃痛喜温按(0.597);因子 11:纳呆(0.764)、大便溏(-0.648);以上两组症状群体现虚寒特点。2)因子3:急躁易怒(0.836)、心烦(0.812);因子4:胸胁胀痛(0.764)、胸胁胀满(0.388)、口苦(0.704);以上2组症状群体现肝胃不和特点。3)因子 7:小便黄(0.732)、烧心(0.725);因子 8:胃脘胀痛(0.720)、大便秘结(0.808);因子 10:反酸(0.560)、与饮食有关(0.795);以上 3组症状群体现热盛特点。4)因子1:咽干(0.766)、胃脘饭后胀(0.743);因子 5:口干欲温饮(0.798)、口干(-0.490)、呃逆(0.534);因子 6:胃脘饭后痛(0.894)、胃胀喜温按(0.490);因子9:畏寒肢冷(0.786)、嗳气(-0.491)、倦怠乏力(0.530);以上 4组症状群体现寒热错杂特点。

3.2.2 舌脉象变量与因子相关性 根据中医理论,总结体现相同病机的舌脉象:1)因子1:舌淡红(0.835)、舌边齿痕(0.861);因子 6:苔薄白(0.705)、苔白(-0.824);以上两组舌象体现虚寒特点。2)因子3:苔黄腻(0.340)、舌质红(-0.776)、舌暗红(0.829);以上一组舌象体现热盛特点。3)因子2:舌胖边齿痕(0.763)、舌胖(-0.760);因子 5:苔薄黄(0.916);以上两组舌象体现寒热错杂特点。4)因子4:脉沉细(-0.596)、脉弦滑(0.655)、舌尖赤(0.660);以上体现气滞特点。

3.2.3 对能够反映相同证候特征的症状群和舌脉象进行归类,初步得出急性胃炎的类中医证候:1)Z1:胃脘饥饿痛,胃脘隐痛,胃痛喜温按,纳呆,大便溏,舌淡红,舌边齿痕,苔薄白或白;症状因子2、因子11和舌脉象因子1、因子6与中医虚寒证吻合,被归为类脾胃虚寒证。2)Z2:胸胁胀痛,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急躁易怒,舌尖赤,脉沉细或弦滑。症状因子3、因子4和舌脉因子4与中医气滞证吻合,被归为类肝胃不和证。3)Z3:胃脘饭后胀,胃脘饭后痛,胃胀喜温按,咽干,口干欲温饮,口干,畏寒肢冷,嗳气,倦怠乏力,呃逆,苔薄黄,舌胖边齿痕,舌胖。症状因子1、因子5、因子6、因子9和脉象因子2、因子5与中医寒热错杂证吻合,被归为类脾胃寒热错杂证。4)Z4:胃脘胀痛,反酸,烧心,与饮食有关,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症状因子7、因子8、因子10和舌脉因子3与中医热盛证吻合,被归为类胃热炽盛证。

3.2.4 证候分布 本次研究根据前面得到的因子组合的分布情况,可以得出相应的证候的分布:类脾胃寒热错杂证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8.75%;其次类脾胃虚寒证,为28.75%;类胃热炽盛证15%;类肝胃不和证13.75%。

4 讨论

因子分析就是一种从分析多个原始指标的相关关系入手,找到支配这种相关关系的有限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并用这些潜在变量来解释原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或协方差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2]。中医证候是根据望、闻、问、切这些直观方法收集临床症状、体征、脉象,并归纳出某一证候,这些证候是不可直接观测的,隐藏在四诊信息背后。在研究中将四诊信息看作变量,用分级量化表将其量化,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急性胃炎常见症状、舌象、脉象提取为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相关性的若干潜在因素,依据中医理论,将能够反映相同证候特点的潜在因素合并,被合并后的潜在因素与中医证候类似,暂称之为“类证候”[3]。

本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80例急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进行归类,得出急性胃炎基本中医证候为4类:类脾胃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证、类胃热炽盛证、类肝胃不和证;得出证型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类脾胃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证、类胃热炽盛证、类肝胃不和证。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中可以发现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辨证规范标准的研究中可以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并且能从不同角度解释疾病的证候本质,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 金丕焕.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01.

[2] 王乐三.SPSS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03.

[3] 张 宁,李同侠,任 可,等.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慢性肾衰肾性骨病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94-796.

猜你喜欢

脉象胃脘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