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调查

2013-07-10刘丁蓉

卷宗 2013年8期
关键词:幸福指数量化满意度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6位农村老年人进行幸福指数的调查分析。在农村老年人中,幸福指数感觉较低的老年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年龄并不是导致老年人幸福指数的直接因素,身体状况、心理态度等因素对老年人幸福感受的影响更大;农村老年人适应社会的主动性不够,在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等待外在的支持和帮助而非自身调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偏低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人;幸福指数;满意度;量化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所谓的“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开始迈入老龄社会行列,目前老年人口比重为13.3%,全国现有老年人约1.67亿,80岁以上就有将近100万,失能老人算在一起就有2000多万,100岁以上的达到4万多。这些老年人中近60%分布在广大农村,而农村老人作为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容易被忽视。这些庞大的数字无不凸显着“未富先老”的压力已经骤然而至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农村老年人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较低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农村老龄工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2011年乳源瑶族自治县A村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为研究对象,对乳源瑶族自治县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乳源县A村60岁以上人群。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乳源县的特点,选取了108户,206位老年任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数据。问卷以自评为主,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一些无能力独立填写的老人,采用调查者宣读、做记录,调查对象口答的方法。

我们在借鉴参阅国内外文献以及对农村老年人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包括三类指标:一是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年龄、安全状况、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子女状况等)。二是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儿女孝顺程度、家庭和睦氛围等。三是涉及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的指标。如,人际关系和社会保障等。为了对一些老年人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问卷所问问题之外,我们还对一些农村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共发放206份,回收206份。其中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100%。

2 研究变量

本文采用的问卷设计参考了国民幸福指数的设计,结合农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乳源瑶族自治县自身特点三方面综合设计而成。问卷的主要内容涵括:

2.1 老年人个人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收入情况、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子女数量、居住状况、健康状况等。见下表1。

2.2 幸福指数指标

农村老年幸福指数指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的个人幸福指数。包括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安全状况、儿女孝顺程度、家庭和睦氛围等;二是宏观层面的幸福指数,主要指对政府(国家)的幸福感受。包括居住环境、社会风气、治安状况和医疗保障等。

2.3 幸福指数主要是对于幸福感受的一种量化分析

幸福感主要是一种主观感觉,主要体现在人的心情上。调查对象的心情好坏更加明了地反映他们所体验的幸福感程度。老年是人生的晚年阶段,而农村老年人的特殊经历和现状,让这种幸福感来的更艰难一些。因此,问卷中还设计了几个涉及心理感受的开放式问题:让您感到最幸福和快乐的是什么?最担心和害怕的问题是什么?

2.4 乳源县A村的特点

人的幸福感会受到生活环境的一定影响。乳源县曾经是中国100个贫困县之一,近几年虽然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它甩掉了这个称号,去掉贫困帽子,但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发展上都比一般县域要缓慢和艰难。而A村作为乳源县的一个行政村,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其独特性。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是交通相对比较闭塞。A村只有一条水泥路进出,交通非常之不便。

二是人口总数相对比较多。该村每家每户都会有2-3个子女,超过3个的也不在少数。独生子女的农户是屈指可数,有些家庭甚至已经有两个儿子的,都还要去抱养一个女儿回来养,总体超生情况比较严重。

三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个村庄一共有108户人家,16-5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100%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劳动能力低下或者缺乏劳动能力的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及16岁以下的儿童。不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出去打工多年未归的,都不在少数。

3 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全部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双变量的相关分析和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在总体满意度方面,本文采用10分制,分为5档。其中包括:“非常幸福”(9-10分);“比较幸福”(8-9分);“一般幸福”(7-8分);“感觉不到幸福”(6-7分);“非常不幸福”(6分以下)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老年人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1)幸福感较低。据调查,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普遍偏低。结果如下:

总体上,回答“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的人只有30%左右,回答“感觉不到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高达2/3左右。

(2)农村老人个人幸福感低较大程度上源于子女不在身边照料。据调查,子女经常回家的比例仅仅只有1.9%,较多回家的也只不过是9.3%,这个数据让我们深思,而更多的是一年只有2次或是一次抑或是一次都没有的,占了62.9%之多。其中大部分不是春节回家就是清明回家扫墓。可想而知,农村老年人及留守儿童成了农村的主体。

(3)农村老年人总体生活水平低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较低源于老年人缺少经济来源,虽然依靠务农能获取一定的来源,但绝大多数要依靠子女的抚养。根据调查结果得知,选择“生活水平还可以的”只有7.4%,选择“生活水平一般的”有33.3%,多达59.3%的人选择“生活水平很差”。

(4)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状况较差,健康状况堪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如吃饭、穿衣、洗脸、刷牙),认为在这方面“完全不行”的有2.4%,认为“比较不行”的有10.2%,认为“比较行”的有7%,认为“中等程度行”的有4.4%,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的有76%。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以没有什么问题的占多数。生活自理性与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r=0.461,P<0.01),但是年龄与基本生活自理不存在显著相关。开放式的问题更是显示了老人们的不幸福状况,有71.3%的老人不满意现在的状况。

(5)老年人人际交往狭窄,人际适应力差。当被问及“感到与周围人难以相处”时,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4.9%,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11.7%,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5%,认为“比较符合”的有44.2%,认为“完全符合”的有24.2%。可见,在人际交往适应性上偏符合的要多于偏不符合的,说明农村老年人在人际交往适应方面差。

3.2 满意度与老年人幸福指数

总体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的基本生存权,分为收入状况,享受国家保障,对医疗费用的承担能力,居住条件等方面。将这几项的满意度加和,再求与幸福总指数的相关度,可以看到老年人个人幸福感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总指数相关度为0.452。

3.3 情感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显著相关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老年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孤独寂寞感,渴望被人关心和儿女的陪伴。美国社会学家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情感性孤独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社会型孤独是缺乏朋友的交流,丧偶老年人无论是情感性还是社会性都表现出高孤独感,严重影响其幸福感受。

根据统计分析,情感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512。老年人需求结构与一般人不太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弹性会下降甚至弱化。社会时代的发展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为突出。在子女孝顺、收入水平、身体健康程度,婚姻状况等问题上,都可能促使他们精神的不协调,这样就让其在心理上更加体验到不幸福感和孤独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针对“您感到孤独吗?”这样的问题,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感到不孤独的只有少数,占5%左右。为了弄清农村老年人对幸福的理解,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您感到幸福的是什么?”。经过统计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身体健康、家人团聚、儿孙孝顺、家庭和睦。第二位的是朋友、邻里和睦、互相扶助。这些都体现了老年人情感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的显著联系。

3.4 社会风气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对于社会风气,56%老年人表示“一般满意”,23%的老年人表示“不太满意”,只有5%的老年人表示“非常满意”。虽然不少老人表示社会风气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整体上来讲,大家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社会风气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3.5 子女生活状况满意度与幸福指数之间显著相关

生命历程范式中,“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代人的生活状况注定要受到自己所处的关系网络中其他人的巨大影响。老年人更是如此,这主要体现在子女状况影响老年人幸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感受。而子女失业、子女经济困难、子女身体不好、与子女分离、子女不孝顺、不照顾自己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总体而言,研究表明,老年人幸福感程度与其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r=o.310,P<0.01),即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感受幸福;幸福感程度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相关(r=0.435,P<0.01),即身体状况越好,就越容易感觉幸福。研究还表明,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而言,年龄大小与其幸福感无显著相关。

4 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偏低原因剖析

4.1 生活基本保障少,精神生活寂寞孤独

1.农村思想比较保守,丧偶后再婚率低,造成实际孤独的现象严重。从上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访问的108户人家中,丧偶的有10人,离婚率为0%。老年人都保持了传统思想,加上农村妇女若是离了婚想再婚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因此,一旦鳏寡就将造成孤独。

2.老年人经济收入来源少,生活容易陷入贫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条件差,而且有些老年人已经部分或者全部失去了劳动能力,也没有什么积蓄,缺少相应的物质保障,加上农村经济来源有限,除了自身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依靠务农获取少量的收入,生活困难的获得一定的低保收入之外,大部分老人主要依靠子女的扶养,而子女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也有限,还有不少抚养下一代的任务比较重,对老年人的关注比较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80岁左右的老人为了不给儿女增添负担,还在勉强坚持着做农活。其中,丧偶的条件更苦,而且一般都有抚养孙子辈的责任。除了个别家庭条件好的,能有子女陪伴的老人之外,更多的是只能独自呆在家里,郁郁苦熬,没有人说话,有些连电视都没有,更别提其他的娱乐休闲方法。这就造成了老人们生活的寂寞孤独,使得老年人幸福感受非常低。

4.2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医疗保障条件差

1.老年人普遍自身身体状况不佳,健康状况较差。据调查,有病在身的占了64.1%,这其中包括常年多病的和患重病的。在农村,基层医院和卫生所只能应付一般性疾病或缓解严重疾病疼痛的症状,对白内障青光眼、咳嗽哮喘、风湿类疾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老年慢性病痛是应付不了的。

2.医疗费用高昂,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要。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甚至“有病不能医,大病就等死”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新农合等国家农村医疗政策已经实施,在经济上给予了一些帮助,但无法解决农村医疗设备欠缺、医疗条件较差问题,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幸福感低下的重要原因。农村大部分老年人不能在年轻时积累起养老费用,而只能靠子女资助。在农村老年人回答的他们的看法中,增加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提倡养儿防老等被提及的频率远高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他们的子女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得不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愈加感到生活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一种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外在途径,而子女的照顾能够给老年人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一种精神慰籍。这反映出当今农村的家庭养老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旧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但是新的养老观念还没有形成。

4.3 生活娱乐设施缺少,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

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于农村老年人巨大的养老需求。老人身体状况不好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一是沉重的生活负担及繁重的体力劳动,又缺乏及时的治疗恢复,致使不少老年人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二是生活娱乐设施少,老年人生活轨迹单一、人际交往狭窄,常年心情压抑,无法舒展,这自然而然导致身体就越来越差;三是当地的养老服务机构少,老年人得不到亟需的养老服务。据调查,A村当地只有一家敬老院,两层的楼房,所有房间加起来不过十几间,可对于当地有一万多人的乡镇,这个数字无疑是杯水车薪。A村的108户中老年人就有206位之多,其中孤寡老人有10位之多,生活存在严重困难有 16位之多,就一个行政村都有如此多的老年人需要依靠社会养老方式,而规模极小的养老院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据实地考察,该敬老院服务硬件和软件都很不完善,基本上没有什么生活娱乐设施,相比城市养老院,有天壤之别;农村老人平时的生活娱乐主要是打麻将、扑克,或者相聚在一起聊天,有些农户由于经济困难,连电视都轻易不使用。

4.4 农村城市化冲击农村社会结构,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性弱

农村城市化带来不可避免的破坏性后果。中国的城市化在对整个社会带来了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广泛、持久而严重的破坏性后果。特别是农村,农地向城市流转的不可逆性、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难以恢复性,影响到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被改变。在农地城市化、工业化流转的过程中,农地的原有形态产生了巨大变化,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A村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溪,已经被层层垃圾所覆盖,鱼虾已不见踪迹。

其次,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与乡村的财富差距持续扩大。农民的基本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生活水平要求,农民本应获得的土地收益被政府和开发商瓜分,比如,广东大峡谷项目的开发,虽然使得A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也给A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村庄中16-5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00%外出打工。

再次,城市化过程快速地摧毁农民原有的简单社会生活结构。大量的留守儿童无法受到家长的应有关照,老年人也缺乏家人的关照,而且,还承担了几乎全部的留守儿童照看义务,其中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心态,与家庭生活完整的农妇、儿童,明显地大为不同。任何时代的城市化,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人们从乡村迁居城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来乡村社会延续很多代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包括邻里之间的乡土扶助关系都遭到了较大破坏。置身于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因此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容易产生某种精神和生活上的不适

最后,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持续减弱。调查过程中,对“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否越来越不利”,老年人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10.2%,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17%,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6.7%,认为“比较符合”的有31.5%,认为“完全符合”的有14.6%;而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让我难以接受”,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17.5%,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20.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5%,认为“比较符合”的有24.8%,认为“完全符合”的只有1.8%。由此可知,农村老年人对现代社会现象和风气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认为社会的变化对老年人产生不利影响。

5 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政策建议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农村老年人,从而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5.1 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优势,适时引进资金发展经济

农村之所以落后,实质上是经济上的落后,经济的落后导致了生活上的落后,生活的落后导致了大批大批的年轻人逃离农村去外发展,年轻人的常年在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人幸福指数低下。更多的农村老人希望自己的儿女们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即使生活很困难,也感觉精神富裕。只要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就会带来物质保障,物质得到了保障,人才会有机会去追求精神享受。更重要的一个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给年轻人,这也就避免了大批年轻人逃离农村,让老人避免独守的孤独寂寞。就如所调查的地方,就利用了广东大峡谷这个旅游景点,吸引资金,吸引游客,也就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快速发展。但我们更多的是要从不同领域去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景点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如此,只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5.2 健全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于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政策支持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府和社会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逐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水平。其中,尤其那些没有自己收入来源,又得不到家庭赡养的农村老年人了,政府更应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权,要全面落实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一是实现农村低保政策落实到位。基层财政应足额确保和兑现五保老人供养经费,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欣喜地是,2011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在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决定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并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二是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全覆盖。对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给予特殊优待,并对农村五保对象落实全面参保参合。

三是实现农村特殊困难救助。要把农村特殊困难老人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形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优待服务。比如,尽快落实《老年法》修订案,为8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发放一定的高龄津贴,并提供免费体检等保健服务。

5.3 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

1.建设和完善农村养老的基础设施,并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宏观上,政府应该起主导和监管作用,比如,加强养老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如,对A村的那间养老院需要进行扩建,然后配以完善的设施,功能完备,该养老院应该设立医务室、活动室、健身室、图书阅览室、休闲区域等。而每套老人住房都应建有卫生间、浴室,安装电视、电话、管道燃气等,从而养老服务机构生活设施标准化和事务管理制度化。

2、推进老年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首先可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和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开展老年卫生服务的能力。其次发展老年保健事业,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作用。

3、关注老年人的家庭建设和生活环境改善。可适当改善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改善老年人公共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动和扶持农村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

5.4 强化家庭养老观念,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儿女们不仅给予老年人经济物质支持,更应该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抚慰。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要求强化农村尊老敬老道德建设,努力建设农村老年温馨家庭,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一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对于虐待遗弃老人的不仅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对于不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批评和适当的惩戒和法律的严惩。《老年法》修正草案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使得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在法律层面受到保护了。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表彰孝敬老人典范,大力倡导家庭养老解决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让高龄老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温情。建立健全补贴家庭照料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表彰或奖励政策更好地促进家庭对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通过媒体、广播、电视等各种渠道宣传先进的养老观念、养老方法和养老政策,积极组织各类养老服务教育宣传活动,积极推动家庭养老照料水平的提高。

二是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要做到这点需要拓展老年人维权免费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大对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的处理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运用社会资源,发展老年人组织。对于农村而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者,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对于一些农村纠纷,可以使用非正式组织的渠道进行化解和调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发挥农村老年人专长,让老有余力的老人能发挥余热。

四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使老年人了解更多解决自身困境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心理情绪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等造成的影响。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是引导农村老年人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教育事业,使农村老年人更强的主动适应现代社会。

五是逐步引入农村老年社会工作机制,增强社会成员(如专业社会工作者、老年服务志愿者)与老年人的沟通,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促进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提高其生活的自信心、自尊感及幸福感。

六是提高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主动性。社会应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农村老年人主动拓宽自己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改善自身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状况,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农村老年人也应该更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总之,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是关系到该地区是否能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老龄社会到来之际,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是建设幸福中国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闻瑶.高龄老人生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以福州市部分社区为例[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2]韩振峰.幸福指数:社会评价的新指标,人民日报,2011年09月21日版.

[3]张大勇,张彬瑜,冯帅.高龄化背景下农村高龄老人照料困境解决途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4] 沈 杰.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发展理论视野中发展观的几次深刻转折,中国社会学网, 2005年11月2日.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5/11/470.html.

作者简介

刘丁蓉,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幸福指数量化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基于幸福指数的公路勘探设计研究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警察院校量化考核制度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