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评2012十大文化事件

2013-07-08张贺杨雪梅陈原刘阳王珏

参花(下)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莫言文物

◎张贺杨雪梅陈原刘阳王珏

现实在憧憬中悄然前行,历史却在回顾中彰显意义。在梳理2012中国文化大事时,我们越发深切地感到:2012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到历时近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初步建成惠及13 亿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进口大片配额增加到《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中国文化前进的脚步越发铿锵、方向越发明确、活力越发旺盛。

这十件大事也许只是中国文化的十个侧面,但当十个侧面组合在一起时,一个自信、开放,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便更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80多年前,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鲁迅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期许“中国的脊梁”为国奋斗。

10多年前,当国际上某些人以“山寨大国”揶揄中国时,许多人问:“中国人失去创造力了吗?”他们期望中国人拿出属于自己的佳作。

今天的现实证明:中国人既没有失去自信,也没有失去创造力。在代表最高水准的国际文艺奖项上,中国人不再缺席。在代表最普罗大众的流行文化里,中国人风生水起。在中外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人拥有一席之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十件大事充分说明:中国文化的绚烂之花只能靠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带着美好的希望再出发,中国文化,路正长……

编者

1.十八大全面部署文化强国建设

【声音】“把握文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向文化强国不断迈进。”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

【点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显然与庞大的经济体量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实现由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切任务。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为中国文化的未来规划蓝图。

十八大报告从宏观理念到具体领域,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深化和部署。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内涵之一,鼓励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交流,鼓励自由发挥自由创新,有利于持续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产品。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报告,提出“三个倡导”,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报告还提出“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2.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声音】“体制改革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

【点评】在党的十八大期间举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情况”记者招待会上,中宣部有关负责人宣布,各部门已经基本完成中央确立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多年来一直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体制的束缚,无论是创造的活力,还是经营的积极性,都无法得到大能量的释放,尤其是各文化单位性质归属的模糊,既严重妨碍了经营性文化的市场化,也不能有效保障公益性的文化服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2年9月10日,广电系统、新闻出版、文艺院团等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经过体制改革的洗礼,我国的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期,佳作迭出,活力倍增,管理创新,总体质量明显提高。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为例,作为文化系统首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央文化企业,自2009年成立后,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文化企业三十强”,2010年总收入首次超亿元,2011年实现演出场次316 场,总收入突破两亿元,其中演出主营收入近8000万元,而且已有5 台剧目获得国家大奖。“体制改革是我们的唯一出路!”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欣说。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青年晋剧团为农民表演折子戏《打金枝》。(金良快摄)

【声音】“这是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

苏州市吴江区文化中心主任沈泉生

【点评】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通电行政村和20 户以上自然村,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次,观众超过18亿人次,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了99%的行政村,截至2012年底,文化共享工程累计服务群众已达12 亿人次。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建成60万家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3年完成“十二五”目标。

在我国,近些年不但大量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纷纷落成,而且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已经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都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这一系列成就标志着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我国这样一个13 亿的人口大国,能在短时间内初步建成是一个辉煌的成就。

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声音】“莫言获得诺奖,既是他个人多年潜心创作的成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中国当代文学渐渐地为世界所了解、所接纳。”

作家范小青

【点评】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

莫言获奖的消息传来,莫言的作品一夜之间“洛阳纸贵”,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热情。同时,莫言获奖也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出于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莫言获奖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无疑,莫言的获奖满足了我们掩藏在心中热烈焦灼的诺贝尔情结,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由莫言获奖也迅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莫言热:莫言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被激烈争夺;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拟投资6.7 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以莫言名字为品牌的各种商品也在积极开发中……当莫言的名字过多地与文化产业、甚至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是否能够利用莫言热持续、有效地发展文化产业、是否抛开了莫言的文学价值对此进行过度商业化运作等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5.《著作权法》修订引发强烈反响

【声音】“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词曲作者、一个歌手,我深深知道创作的艰辛。我们对于自己作品的权利应该是光荣地拥有,而不能被无情地剥夺。”

歌手刘欢

【点评】 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形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可谓恰如其分。2012年3月31日,国家版权局就《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一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短短几天之内,唱片业、音像业、出版业等纷纷发声,围绕“法定许可的范围究竟应该有多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不应该搞延伸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大辩论。参与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言辞之激烈,与1991年《著作权法》颁行以及2001年修订时的悄无声息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20年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惊人的变化?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文化界终于意识到这是一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20年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版权的价值随之呈现。一部电影、一首歌、一本小说、一台戏的价值已不仅是娱乐受众,更蕴涵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而激发活力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制定一部保护创造的法律。只有当创造不会被肆意掠夺,人们才会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创造成果贡献于社会。不论分歧多大,围绕《著作权法》修订的诸多争论都体现出全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6.新闻界深入开展“走转改”成效明显

【声音】“希望自己一直能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真正到基层,和采访对象、和老百姓在一起,把他们的所想所愿表达出来,这样的记者是幸福的。”

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站长何盈

【点评】从酷暑到隆冬,从高原到田埂,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过去的一年有声有色、波澜壮阔。据初步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每周刊播600 篇左右“走转改”报道,一年来刊发“走转改”报道总计超过5万篇,其中《人民日报》头版刊发300多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400多条。许多过去从未被报道的人和事都成了新闻的主角。

▲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报道。资料图片

曾几何时,读者觉得我们的报纸面目可憎,空话连篇、套话成风、夸张浮泛、高高在上……这些闭门造车不接地气的新闻不但令读者生厌让群众反感,而且也让许多记者失去了与百姓的血肉联系,丢掉了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并最终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

作为记者,基层不仅是巨大的新闻资源宝库,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所在。基层的困惑,累积成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基层的方寸探索,汇聚成社会进步的洪流。“走转改”活动,是时代需求和媒体作用的结合点。如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已成为新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描绘的新蓝图将在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努力中变为现实,新闻记者更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并记录这一历史进程,采写出更多带着露珠、裹着泥土的鲜活新闻。

7.《中国好声音》风靡全国

【声音】“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已经来临。”

浙江卫视总监 夏陈安

【点评】 在“风声鹤唳”的“限娱令”时代,《中国好声音》书写了一个传奇最高收视率超过4%,节目广告费从每15 秒15万元迅速飙升至每15 秒50万元,2013年广告招标总额冲破10 亿元。节目主创更是信誓旦旦地力图开创中国电视的“大片”时代。

在《中国好声音》的带动下,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集体发力,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东方卫视的《生动亚洲》等等,让这些原本有些“落寞”的地方热闹了起来,让卫视频道成为遥控器锁定的热门之选。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既在“声音”本身,也是在模式上。风靡全球的荷兰节目The Voice 为《中国好声音》提供了最“保险”的节目模式。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综艺大片”不仅仅是大投入、大制作,丝丝入扣的节目细节和非比寻常的节目质量才是最大的保证。

“拿来主义”也是实用主义,但“拿来主义”不会是终极目的。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生代”的“综艺大片”为电视节目的创新带来了一股新风,但中国电视人自身的原创能力和兢兢业业的态度或许更让人期待。

8.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0 周年

【声音】“我主演的电影,比如《龙须沟》、《烈火中永生》等,之所以大家会记忆深刻,就是因为我们真正深入到每个具体环境和具体人物中,真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生活,才能那么感人至深。”

表演艺术家于蓝

【点评】1942年初夏,正在延安鲁艺学习的于蓝意外地聆听到了毛泽东的一次即兴发言,那时延安文艺座谈会刚结束不久,毛泽东说:“……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这段讲话深深地刻进了时年22岁的于蓝心中,此后她漫长而精彩的演艺生涯正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70年过去了,为什么人们还会想起那个夏天回荡在延安窑洞前的那篇讲话?概而言之,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的文艺,离不开人民这一主体。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创造、表现人民的生活、刻画人民的精神,是一切不朽之作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进步文艺的基本特征。文艺和政治一样关注“人”这一历史的主体,作为人的集合的人民,自然是文艺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以人民为核心的文艺”体现了对人以及人民的高度尊重,“为人民而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9.进口片促使中国电影重新洗牌

【声音】“市场开放这一天是迟早要到来的,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才是常态。”

乐视影业CEO 张昭

【点评】 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格局出现了巨大的调整,而种种调整的出现,归根溯源都指向年初中美双方就解决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

依据中美双方达成的这则协议,中国每年引进的进口分账大片的数量由20 部增加至34 部,这一改变不仅使国产电影市场份额跌破了保持多年的50%以上水平,也使中国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下,涌入电影产业的资本投资策略随之发生了变化,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出现调整,国产大片与高票房的绑定联系被打断,波动的市场大盘里,既有大面积存在的亏损,也有一跃而起的“黑马”,产业和市场的真实健康状况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袒露在人们面前。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现场。(李宗宪摄)

增加的14 部进口分账大片究竟是入室之“狼”还是杀进沙丁鱼群的那尾“鲶鱼”,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将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逐渐水落石出。但不管怎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必将越来越高,文化市场开放这一天也迟早会到来。有激烈者说,中国电影从业者的那份娇气恰恰是被“保护”出来的,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大浪中,谁会笑到最后,谁就是传说中的那位“真英雄”。

10.多部门联手治理文物拍卖市场乱象

【声音】“文物本身的价值主要不是经济价值,而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专家 谢辰生

【点评】鉴宝类节目走红荧屏、知假拍假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文物鉴定假专家招摇撞骗、文物造假地图……文物拍卖市场的乱象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2012年,国家文物局罕见的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见》以及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多方利剑,志在斩断相关利益链条。

“不收藏文物,不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文物、博物馆职业身份牟取私利”这曾经是老一辈文博工作者人人皆知的处世原则。如果公众信任的专家都成为利益链条的组成部分,我们又如何奢望文物市场中的逐利者会自觉地守法经营?

据统计,目前有17个电台、电视台共开办20 档鉴宝类栏目,其中有个别节目过分关注文物经济价值,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与过去不允许文物专家参与文物鉴定类节目不同,国家文物局此次号召各类文博单位,积极参与此类电视节目制作,为相关文物的遴选、文物价值认知、文物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莫言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莫言:虚伪的文学
文物掉包案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