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差异和整合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分析

2013-07-08贺林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00083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32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人口人力资源

■ 贺林均 马 威(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00083 2、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特定区域的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以所属区域内的人力资源为开发对象,通过一定的开发途径实现所属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价值得以保值增值,并被有效利用的系统性活动。其中,区域是指特定的行政区划或地理区域,具有具体性和指向性。由此可见,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成效受到了区域管理主体、区域环境、区域人力资源特征及开发途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其中区域环境作为一组重要的影响变量,其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程度不可小视,但由于当前我国各区域的管理者多受短期利益导向的影响而致力于追求能获取短平快收益的开发项目而往往忽视了能够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长远战略性影响的环境因素,既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如何识别其战略环境,发掘各区域在各战略性环境变量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予以整合促进其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意义将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变量

“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萧鸣政,2007)。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区域发展,赢得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活动,系统识别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变量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有效实施的基础。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的资源,其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资源。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分析需要综合考察能对区域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活动产生长远作用的影响因素,识别其差异和影响程度。具体而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变量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自然环境、人口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见图1)。就我国而言,我国作为一大国,2011年底,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含港澳特别行政区),每一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经济、政治与文化特征,各区域在环境变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而各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亦将受到其影响而各具差异。本文拟以新疆这一典型的西部少数民族省区为主要分析样本,并将之与湖北、广东等东中部区域进行对比,就其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战略环境变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环境变量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动的影响。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环境差异

自然环境是区域划分的依据之一,也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不可回避的现实自然条件,加上区域自然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其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是长期的、战略性的。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大致可依据我国的地理形态被区分为东中西三大地理区域,且自西向东地形地貌逐步平缓,这也导致了我国在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均衡。区域发展梯度理论也认为,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钱士茹、王丽霞,2012)。同样,此种自然环境差异亦将影响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例如地处西部边陲的新疆,地域面积达到166万平方公里,且行政区域内多沙漠戈壁和山脉,形成了独特的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而由于其地理条件的限制,也导致新疆的2200余万人口的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其他省区不同,且自身也形成了显著的南北疆差异,因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较多的自然因素限制。而与之相比,湖北地域面积为18.59万平方公里,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丘陵和平原面积占44.5%,交通便利,区域内及区域间社会经济交往密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受到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较小。广东则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区域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气候宜人,约61%的面积为丘陵、台地和平原,交通便利,区域内外交流密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少。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口环境差异

图1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分析框架

人力资源是有别于人口的概念,但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受制于区域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不争的事实,同时一个地区的人口通常在短期内是难以进行大规模改变或迁移的。因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与战略选择必须要考虑其区域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带来的战略性影响。我国13亿人口广泛而有差别的分布于全国各省区,且地域面积相对狭小的东中部人口集聚程度较高,而广袤的西部则分布了相对较少的人口,且聚集较为分散。以新疆为例,新疆2200余万人口分布于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人口密度约为13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伊犁州直属县为44. 6人/平方公里,而人口密度最低的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则仅为2.4人/平方公里,人口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这导致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较大的人口因素限制。而湖北人口约为5700余万,人口密度约为307人/平方公里,人口集聚程度较高,且区域内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相对较低,这有利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口供给。广东人口则约为1.04亿,人口密度达到为584人/平方公里,且广州、深圳等八地市的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这种状况无疑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贮备,但也给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上述现实的人口总量及其分布差异导致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显著差异的基础条件,进而将影响后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具体实践。

(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PEST差异

1.政治环境差异分析。政治环境(Political)是影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稳定的政治局面、积极的政策、高效而透明的政策执行与行政管理是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取得实效的政治基础,但我国不同省区面临着区域政策差异、公务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执政效率与效能差异等现实问题。就我国当前的政策及其执行状况而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涉及的教育、培训、迁移和保健等诸多领域均有一定的法律或政策基础,但又普遍存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以及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现实问题。以新疆为例,近年来新疆全面推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和运用水平,有助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和潜在的就业能力提升,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培训和政策性就业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如新疆2011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四大培训制度”,即:劳动预备制度、就业技能培训制度、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制度和创业培训制度,以免费培训和职业培训补贴的形式推动职业培训发展(蒋夫尔,2011)。这些政策与措施有助于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对所属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也将有助于区域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价值的积累和增长。但相对而言,湖北和广东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其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政策及其执行则显得内容更加全面、形式更加多样、投入更有保障、执行更加严格、效果更显突出。

2.经济环境差异分析。经济环境与条件(Economic)是区域人力资源资源开发能否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布局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等将深刻的影响该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定位和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东西部地区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更是导致东西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差异的基本因素。例如,新疆2011年的GDP约为6600亿元,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23%、48.8%、33.97%,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8.7%:15.6%:35.7%。而同期广东的GDP为53210.28亿元,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为5.01%、49.7%、45.29%,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为:23.9%:42.4%:33.7%。相比较可见新疆目前仍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区域,并以棉花、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为主业,且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方面会导致农业就业人员的季节性隐性失业,另一方面又会带来季节性的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困境,新疆政府和相关农业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新疆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现实制约了对策的作用效力,而且在当前新疆的经济发展态势的制约下,这种劳动力的供需矛盾还将持续,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能否根据上述现实矛盾的解决需要进行战略选择与调整将对区域劳动力供需矛盾的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

3.社会环境差异分析。社会环境(Social)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文背景,区域内的主流价值观、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积淀、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等是影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现代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东中西部以及南北不同区域的人文社会环境的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将是直接的。就新疆而言,新疆是一个汉、维、哈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独特社会心理、习惯与风俗,因此在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如何处理新疆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教育、培训、流动等问题就更加复杂。例如,在新疆当前推行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如何在获得少数民族群众认可的基础上强化汉语的教育与应用仍有待解决,在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向内地省区的就业迁移流动中,如何解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也是新疆和内地省区的各级管理者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而与之相较,湖北、广东等省区虽人口众多,但民族成分集中,居民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趋同,主流价值观相对统一,这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与设计提供了较好的背景条件。

图2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变量的差异整合模式

4.技术环境差异分析。技术水平与条件(Technological)则是影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一地的生产技术发展程度与应用水平将直接决定该地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一地的生产技术发展潜力则影响到一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与选择,而一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平则本身就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就新疆而言,新疆地处西部边陲,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相对前述的广东、湖北等区域较低,产业布局以农业相关产业及石化等能源工业为主,产业类型较为集中,生产技术类型较为单一,对从业者的要求具有显著的针对性,这种现实的生产技术水平与条件无疑对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疆区域内自身具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机构和人员相对欠缺,例如新疆全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4所,湖北省内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0余所,而广东省区则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70余所,且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质量上湖北和广东的高等院校相对新疆更具优势,此外新疆在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质量上也极其不足,这也导致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进而不利于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

区域性整合: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差异的应对

面对因素多样,区域差异显著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区域各级管理部门和组织管理者如何抉择相应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行动方案是其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对如何应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环境变量差异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区域环境中的各因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难以被人为改变的,区域管理部门和各类组织面对环境时主要的选择必将是适应环境的要求,并通过整合各类环境资源,协调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因素的关系,利用其有利因素并规避或转化其不利因素,从而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和有效实施(见图2)。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需与区域环境特征相吻合

战略是计划和行动的先导,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实践的基本思路与规划。在制定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需考虑本区域的区域环境因素特征,明确其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筛选出积极的资源优势和消极的资源劣势,识别本区域环境因素与周边区域的差异与关联,明晰本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所从属区域和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位关系等,并据此根据本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就新疆而言,新疆在制定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就应当整合性的考虑区域地广人稀,但人口区域性集中,少数民族聚居,汉语水平偏低,区域产业集中,农业和能源工业较发达,但其他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技术单一等现实环境变量的影响,并据此分析区域民众和劳动者的现实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进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做到有的放矢。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需统筹规划、协调整合区域环境中的资源优势

资源是环境提供给开发者的自然馈赠,但不同区域的资源供给是差异的,因此识别环境中的资源差异,并将环境资源供给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进行比对和关联,进行选择性使用将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环境因素整合的关键。首先就是识别区域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并将之整合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资源优势。就新疆而言,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面对多样的环境变量,可识别和整合的资源优势在于:数量较少但分布集中的人口是潜在的人力资源储备,区域产业的集聚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对口援助新疆政策的扶持是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的时空优势,为此,新疆应在此时机积极利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涉及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项目以及区域内、区域间人力资源流转与保健等项目的统筹规划、协调与建设。

(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需借助区域合作应对区域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环境因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优势,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资源的劣势与不足。面对现实的资源劣势与环境不利因素,被动的适应是不可取的,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因素尽可能的进行消解或转化。同时,面对无法扭转或改变的不利因素,则应适时的选择暂时放弃或冷藏,在未来时机到来时再予以启动和实施。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仅依靠本区域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或转化这些环境不利因素的,因此在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借助区域间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交流以整合区域间的力量合作来消解、应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不利因素与问题就成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就新疆而言,其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环境不利因素主要在于:区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干线单一,区内人口聚集区沿水源分布而较为分散,且与其他省区的联系相对不便;区域少数民族语言人口众多,双语教育成效还未显现,语言障碍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差异与融合是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性问题,如何促进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实效;此外,新疆区域的文化教育力量较弱,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不高,也成为阻碍新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性问题。为此,新疆就需要借助西部开发和发达省区对口援助新疆的时代契机,积极加强与内地发达省市的经济社会联系,借助合作的契机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实力。

(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选择需与区域环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相匹配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在实践中常用的开发途径为教育、培训、流动和保健等几类,而不同开发途径的选择与组合不是随机的和主观任意的,而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来进行匹配。新疆作为一个农业人口众多、工业基础总体薄弱,第三产业又不够发达的西部区域,长期来看,过于片面的强调农业人口向外转移的策略是不可取的,因为当前随着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西部大开发进程的进展,以及对口援助项目的不断投入,新疆各地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区域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增长迅猛,而传统的区域人力资源向外流转的现实造成区域内投产企业招不到工人的现实困境,为此,新疆在合理进行人口向外流动的同时,更应注意根据本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因素的变迁调整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选择与组合方式,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的实施力度,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为企业培训提供必要的扶持,并从政策和法律上进行必要的保障,使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不至于做无用功,而真正实现人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区域得发展。

1.萧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3)

2.钱士茹,王丽霞.战略人力资源的协调开发机制研究—基于不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的比较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6)

3.蒋夫尔.新疆培训补贴将全覆盖.中国教育报,2011-3-28

4.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刘芸,王德鲁,宋学锋.组织战略环境复杂性测度模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2(21)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人口人力资源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