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分析
2013-07-08韩红粉刘传哲教授唐安宝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 韩红粉 刘传哲 教授 唐安宝 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区域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优势,关键在于他们所发展的产业是否有优势,而产业的特色优势又依赖于相互联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知识的进步,这就要求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之间形成互动。
相关概念阐述
在社会学中,互动模式是指通过主体之间积极的互相影响的过程,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就是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学科集群的知识在产业集群内部得到吸收、存储、应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产业集群通过产品创造、销售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需要来促进学科集群的发展。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具有保持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的条件。首先,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是为了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而学科集群是伴随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产生的,知识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学科的发展可以使得各种知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分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两个集群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为双方进行互动提供了首要条件。其次,两个集群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互补性,单一的学科集群或产业集群都只是通过对自身学科或产业调整来推动学科或产业发展,若从战略层面上实现两个集群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构成产业集群的企业在互动互补中提高技术水平。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促进对方的发展,因此,双方要想获得共同发展,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把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
江苏省各区域的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有以下特征:企业发展不平衡。在企业数量、规模等方面,苏南苏北存在很大差距;缺乏龙头企业。虽然江苏省各产业集群内有许多优秀的大企业,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还是比较少;产业分布不同。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产业各具特点,像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而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相比苏南就很有优势;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分布差异。江苏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分布主要偏存在于苏南地区。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观念转变
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社会各界思想观念逐步发生改变,意识到学科集群为产业集群服务的重要性,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南京大学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学研平台的运行、管理新机制,已经逐步形成学校与企业间的近距离、深层次合作,高校和地方共同发展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市场环境因素
由于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发展对科技生产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缩短技术研究开发周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利用外部资源创新来节约内部资源的重要性,在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积极地通过与外部的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来改善自身产品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而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需求,推动了学科集群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学科集群的发展又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知识,也为产业集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整个产业集群向前发展。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途径
(一)主体建设途径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互动总体上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三大基本主体之间、以及基本主体与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之间在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建设等活动中以不同的合作方式,合理发挥各主体的价值优势的一种系统性活动。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主要涉及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五个方面。
企业建设途径:在构建产学研互动模式中,参与合作的企业是以诸多彼此相互联系、交叉融合的企业和机构组织所形成的集群形式出现。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互动模式,是指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企业除了要提高自身研究开发能力以外,还要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投入到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中去,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技术创新也要求企业必须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因为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企业难以完成整个技术创新过程,这决定了企业必须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企业还应与政府的法规政策环境相适应,创造正面的积极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一直处于市场的最前沿,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变化信息,将企业的新技术通过实验转化为适应市场变动的新产品,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图1
高校建设途径: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学科集群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属性的跨学科之间的一种学科整合与聚集。在构建两个集群互动模式的过程中,高校通过若干相关学科形成学科集群的方式参与,为产业集群快速有效地发展提供了科研动力和人才输送。高校是学科集群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大科研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变动,根据产业集群的变化及时地对学科建设规划进行更改,调整学科结构,达到两个集群紧密结合的目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拓宽了高校筹集科研经费的渠道,企业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进行项目研发工作,高校获得经费的同时,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市场化。
政府建设途径: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需要政府的支持。首先,随着大学扩大规模,想要提高科技教育、知识创新和学科建设水平,必须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其次,需要政府发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评估监督的作用,为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虽然我国的经济法等法律已经对集群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取缔的非法行为,像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阻滞了公平、合理市场机制的推进,扰乱了经济发展秩序。再次,因为当前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的高难度、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决定了政府参与的关键性。
中介机构建设途径: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润滑剂的作用,中介机构是集群互动的重要媒介,是各主体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完善的中介服务环境可以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各种政策咨询和合作机会,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当主体之间出现矛盾纠纷时,中介机构也是最合适的调节剂。
科研院所建设途径:科研院所在两个集群互动模式中主要是将科研院所拥有的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市场化,这与高校承担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制度建设途径
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办学制度、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
办学制度建设:大学与科研院所既是生产知识的主要部门,也是转化知识的主要推动力,能否快速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技术知识的扩散及应用,这需要完善的制度与之配合。首先是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道路,这是促进高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人才、研发能力、资金等方面存在差异,无论是哪一方都很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学研联合办学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双方全方位的合作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最大化。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结合两个集群发展的关键点,及时调整校内管理体制,健全组织结构,实现合作共赢。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提供了资金和实践场所,使得在市场经济下科研成果转化更为容易,使人才供给,技术资源与市场的联系逐渐紧密,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管理制度建设: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合作需要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的配合。目前,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产业建设,它们的管理制度都比较偏向于保证自身发展的管理,针对两个集群协调发展的管理制度较弱,这既不利于学科与产业各自的发展,也不利于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创建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这种管理制度既提升了学科集群组织管理的凝聚力,又将产业集群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有效凝聚,合理配置和利用,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为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产权制度建设: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对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懈追求可以导致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一种切实保护创新者、研发者利益,同时使各方也都受益的产权制度是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合作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方面的重要性,企业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待知识产权问题,高校也应该在创新者和创新成果之间建立经济关系。其次,政府应加大保护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重视专利制度的激励作用,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创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完善产权制度,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扩大技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实现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迅速地提升区域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江苏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的基本总框架,因为江苏省各地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性,各地区应该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构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具体模型。
结论
我国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虽然一直在发展,但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互动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江苏省具有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双重优势,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江苏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互动途径建设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应发挥各主体的积极作用,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和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办学制度、管理制度、产权制度的创新,结合江苏省各地区的科研实力、文化背景等具体要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出适合省内不同区域发展的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
1.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6)
2.黄莉敏,陈志.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3.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
4.赵波,高大海,张庆辉,罗慧.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
5.雍会,吴强.多学科集群创新的蚁团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6.周静珍,万玉刚,高静.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7.毛良虎, 赵国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研究—以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