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PMI 数据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2013-07-08刘云龙
于 颖 刘云龙
(1.中采咨询;2.中国人寿养老保险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2013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发布后,GDP 同比增速仅为7.7%,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同比呈现下降,从各项数据的表现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显得动力不足,市场普遍对经济增长持比较悲观的看法。这与中国目前经济环境有关,我们正在追求经济扩张转到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尤其是去除过剩产能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对PMI 这一领先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通过生产量和新订单的对比厘定产能利用效率高低,新订单等于或大于产量,则产能利用充足,去产能正在进行;如产量大于订单,则产能过剩则有继续恶化的可能。因为PMI 通常表现一定的季节性,且月份之间的波动会干扰长期趋势的观测,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三月或者六月、或者累积移动平均来观察该拟合指标的变化,以便进一步确定产能情况。我们认为,鉴于产业结构转型与前周期的重化制造业去产能密切相关,则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前周期制造业的该拟合指标在数据分析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细分数据的比较,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PMI 供需比指标(新订单-生产量)领先于全国PMI 综合指标发生变化,同时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呈现转好的迹象。这里我们以某些细分数据的表现来进行说明。
一是利用全国指标来来进行观察,数据显示全国供需对比指标正在逐渐转好。二是利用个别行业的细分数据来进行观察,数据显示前周期行业的供需对比状况也在逐渐转好。
例1:观察全国PMI 和全国供需对比状况
2011年12月全国供需对比指标达到-3.6的低位,之后开始逐渐回升的态势。而全国供需对比(三月移)指标则是在2012年1月达到-3.3的低位,之后开始回升,在2012年7月曾回落至-2.89,随后继续回升。如图所示,全国供需对比(三月移)更为清楚地表示出制造业经济质量的实际变化,全国供需对比(三月移)较全国供需对比的回升时点略为滞后,并且在回升的过程中也有所起伏。
图1:2011年12月,全国供需对比指标达到-3.6的低位,之后开始逐渐回升态势
图2:2012年1月,全国供需对比(三月移)达到-3.3的低位,之后开始回升态势
例2:观察细分行业的综合PMI 和供需对比状况
如电气机械行业,其供需对比在2011年11月达到-8.9的低位后开始转升,期间在2012年10月曾回落至-8.07,之后又重新上升。其供需对比(三月移)在2012年1月达到-7.53的低位后开始回升,并一直保持升势。电气机械行业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其供需比的走势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又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供需对比在2011年10月达到-12的低位后开始转升,期间在2012年8月曾回落至-6.54,之后又重新上升。其供需对比(三月移)在2011年12月达到-8.06的低位后开始回升,在2012年9月曾回落至-4.7,之后重拾升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作为上游原材料行业,其供需对比的走势也具有比较强的指示作用。
如图3、4 所示,2011年11月,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供需对比指标达到-8.9的低位,之后开始逐渐回升态势。2012年1月,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供需对比(三月移)达到-7.53的低位,之后开始回升态势。
图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供需对比指标趋势
图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供需对比(三月移)指标趋势
如图5、6 所示,2011年10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供需对比指标达到-12的低位,之后开始逐渐回升态势。2011年12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供需对比(三月移)达到-8.06的低位,之后开始回升态势。
图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供需对比指标
图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供需对比(三月移)指标趋势
其他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供需对比及其三月移动指标趋势均呈现2012年底有所回升的态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全国供需对比指标和行业供需对比指标一般是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年初达到低位并开始回升,全国供需对比(三月移)和行业供需对比(三月移)回升的时间约滞后1 到2 个月,同时在回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起伏,如短时间内有所回落。
由文中分析可知,供需对比状况领先于全国综合PMI 指标,而且2012年下半年以来,供需对比的状况正在逐渐爬升,并接近2006年的最低水平。由此可以得出推论,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正表现出趋好的迹象,但在去产能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质量的真正转好仍有待观察,我们希望供需对比状况能够恢复到较佳的水平,经济质量效益可以得到持续地提升。
我国经济正在从重速度向重质量的方向转变,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PMI 供需对比指标是可以用来观察企业经济增长质量和产能利用情况的指标,除了该指标之外,积压订单等指标也可表明去产能的状况,我们留在其他文章中分析。
注释:
①本文可用引用文献有限,论证过程为作者独力研究成果,文中图表、分析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中采咨询研究部(CLII),原始数据分别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
[1]于颖.中国PMI(采购经理指数)调查体系的适用性以及可行性分析[D].2008:1-3、11-12.
[2]于颖,蔡进.中国PMI(采购经理指数)与外部数据相关性研究(一)[J].社科纵横:1-3.
[3]于颖,蔡进,黄冠华,刘湘宁等.解读PMI 走在市场之前[M].2009:P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