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分析

2013-07-08俞力微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稳定型

俞力微 徐 通

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分析

俞力微 徐 通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患有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疾病的患者共164例参与实验,采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复查MRI来评价手术疗效;采用HSS来对膝关节进行评分;采用Lysholm的评分方式。结果在随访的60例患者中,手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优秀率达到了86.5%,而良的获得也达到了87.9%。在进行的MRI复查中,共有48例参与了复查,其中6例膝盖部分愈合,42例的膝盖完全愈合,在评分中的优秀率达到了86.5%,达到良的有87.9%。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的效果显著,愈合率比较高,疗效也很显著,但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仍需继续进行研究。

关节镜;联合缝合术;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

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其易发生破裂部位多在膝盖外侧,患病后使身体机能受到影响[1]。盘状半月板的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盘状半月板。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采用传统的治疗法将半月板进行全切术,该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可能手术后再次出现破裂的情况,影响关节功能的正常运行[2]。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取得显著疗效。先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骨科收治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 164例,172膝,属于不稳定型外侧状半月板的患者占69.8%,有114例,120膝;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联合缝合修补术的有108例,114膝;6例只进行半月板全切术的传统治疗。年龄在14~49岁,平均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42:56,其中双膝6例;右膝是42例;左膝是50例,患病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7个月,大多数患者都有轻微外伤的记录。排除患有交叉韧带损伤及关节的软骨损伤达到三级以上;半月板退变、撕裂等无法修复者,手术占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随访20.8个月,并对所有患者的随访进行记录,以确认是否完全康复。

1.2 方法

1.2.1 术前症状与体征关节发生病变后患者疼痛感加重,在平时活动中会出现弹响或关节的交锁98例(104膝)其中有48膝是跛行史,占46.2%;出现了一次以上关节交锁史38膝,占36.5%;出现关节弹跳70膝,占67.3%;出现关节间隙的损失出压痛感82膝,占78.8%;出现行动困难58膝,占55.8%;出现在发病后未就医引起的股四头肌萎缩明显 62膝,占59.6%。术前患者均进行Lysholm及HSS的膝关节评分都需要MCMurry试验以及Steinman及Apley和MRI片结合后进行确诊,排除有可能存在的交叉韧带损伤现象和软骨退变的情况。

1.2.2 手术方法在进行手术时,第一要确保盘状半月板重要部分是否已有初步的雏形成形;第二在确认后,若出现半月板翻转、半月板的后角向前移动或前角向后移动的距离超过了胫骨平台的前后径的中线,则可判定该患者为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第三要在关节周围进行滑膜,有助于半月板的愈合;第四要将半月板缝合起来,先从外部开始缝合,一直连接到内部。在采用这种缝合时,要在半月板的上下两个表面进行交错式的垂直褥式缝合,两针距离3~4mm,以防止缝合后出现再次撕裂的状况;第五由于半月板的成形过程漫长,需要按照步骤进行,同时对于完全型的半月板须保留边缘,长度6mm左右,不完全型的半月板需要保留的边缘更大,长度8mm左右。在手术过程中,要对半月板的边缘部分特别注意,并且尽量将其边缘修改成平滑的斜坡状,可对股骨髁方面的磨损和撞击起到较好的保护,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2.3 术后处理在手术后,患者切勿处于静止状态的休息中,术后3d要进行一定的关节功能训练,分为主动的关节功能训练和被动的功能训练。在手术前部分患者因交锁而受到限制要进行被动的膝关节功能训练,让其膝关节适应伸直。所以患者4W内膝盖都不要进行弯曲90°以上活动,可确保患者在手术8W后恢复到正常伸屈的程度。同时需要注意所有患者在手术3~8W内不要出现突然行走等行为,需要从最简单的走路做起,达到可以完全负重并且能够行走的程度。在手术6个月后才可进行跑步等有氧运动,并且在3个月内勿做深蹲等动作,以免产生的压力再次使得膝关节出现撕裂,在手术的10个月后可尝试做体育运动,不会对膝关节产生影响。

1.3 疗效评定术后随访采用 HSS评分进行的临床效果评定。本次评价工分为优、良、中、差着四个等级,分数86分以上为优;分数76~85分为良;分数60~75分为中;分数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本组实验采用SPSS 12.0对于在手术前、后的评价结果进行t检验,以P<0.05,则说明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优达到了86.5%,良达到了87.9%,详见表1。

2.2 在手术后必须进行MRI的复查,共有48例参与了复查,其中6例膝盖部分愈合,42例的膝盖完全愈合,在评分中的优达到了86.5%,平均84分以上。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s)

表1 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s)

注:手术前后相比,t=78.4670、93.7520,P<0.05

时间 例数 Lysholm评分 HSS评分术前 60 47.8±7.9 45.6±6.7术后 60 90.5±12.5 82.9±8.1

3 讨论

3.1 保留半月板的意义盘状半月板在人体膝关节部位作用显著,它可以确保膝关节不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不易出现损伤[3]。在我国的临床中患有盘状半月板类疾病,大部分都属于不稳定型。若采用传统全切术进行治疗,会使膝盖接触面减少一半左右,患者的相应感觉出现缺失,并对膝盖的保护功能也会减弱,易引发关节炎之类的疾病,对于青年人的运动也有很大影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进行手术时最好采取中央部分与周边部分同时进行缝合方式进行,从而尽可能保留半月板,使其能恢复原本的功能[4-5]。

3.2 研究存在局限性采用半月板缝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半月板,但是半月板的过度稳定也会对于膝盖的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6-7]。在研究中,随访时间为14~30个月,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未发生,所以对于将半月板进行缝合固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4 总结

综上所述,采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优势为保留的半月板的正常形态而且边缘圆滑,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该手术在关节镜下缝合,创伤小,可有效保护神经血管而且对正常解剖结构破坏性小,临床效果显著,愈合率较高,疗效很显著,但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1] 孙百胜,郑雷,姜辉,等.MRI对军事训练致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5):730-734.

[2] 李豪刚,曾军,李兴荣,等.MRI在盘状半月板撕裂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4):198-199.

[3] 顾新丰,郑昱新.成形缝合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112-115.

[4] 蔡海清,王志刚.关节镜治疗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46例报道[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4):7304-7307.

[5] 高友富,高强,廖海燕.盘状半月板42例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79-80.

[6] 陈游,朱迎春,黄国良,等.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75-76.

[7] 胡月正,温宏,潘孝云,等.关节镜下外-内缝合法结合 Fast-Fix系统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外侧撕裂伤[J].中医正骨,2011,23(12):42-44.

R714.257

A

1673-5846(2013)09-0380-02

江西省上饶市平安医院骨科,江西上饶 334000

猜你喜欢

盘状半月板稳定型
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孩子的膝盖怎么了
关节镜下应用FasT-Fix 缝合器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中期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衰弱评估与预后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浅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蒙医诊治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