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的护理体会

2013-07-08彭华芳谭妙青胡彩霞林悦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桡动脉动脉血血气

梁 菁 彭华芳 谭妙青 胡彩霞 林悦佳

脑出血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的护理体会

梁 菁 彭华芳 谭妙青 胡彩霞 林悦佳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行足背动脉采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4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穿刺法,从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误穿静脉发生率、抽血后按压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足背动脉穿刺法优于桡动脉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法是脑出血患者动脉血采集的较理想方式,值得推广。

脑出血患者;足背动脉;采血;体会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老年人风险最高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笔者所在神经科ICU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常需要动态监测血气分析,从而判断呼吸情况、调节酸碱平衡以及呼吸机参数。常见的动脉血气采血部位有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及足背动脉。研究表明[1],四个采血部位对采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无影响,足背动脉和桡动脉属于末梢动脉被广泛采用,因其不受体位限制、易暴露、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2]。其中,足背动脉位置表浅,比较容易触摸,与其它的动脉采血部位相比,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围软组织少,活动度差,动脉管壁厚,弹性好,比较容易穿刺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即使穿刺失败也不易形成血肿,因此足背动脉采血被更多护理同仁所重视[3]。笔者分析了本科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14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脑出血患者,选择足背动脉、桡动脉进行血标本采集,并对其临床操作效果比较,认为足背动脉采血优于桡动脉,尤其对于年老体弱及上肢正在输液的脑出血患者更适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140例需做血气分析的脑出血患者,男74例,女66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2岁。随机分成两组,各70例。其中足背动脉穿刺为观察组;桡动脉穿刺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桡动脉纳入可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标准:桡动脉搏动明显,ALLen试验阳性。足背动脉纳入可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标准:足背动脉搏动明显,胫后动脉供血情况良好。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BD一次性动脉采血器。所有患者均由本科室训练有素、心理素质强、临床经验丰富、操作稳定的专职护师进行动脉血气标本采集,在操作前保持稳定的情绪。对照组患者平卧上肢外展,取前臂下1/3处桡侧腕屈肌腱与桡骨茎突之间,掌横纹上方l~2cm的动脉搏动处为穿刺点。消毒后刺入桡动脉取血,采血后压迫穿刺点止血直至无血液渗出。观察组患者平卧脚掌下压,取趾跖关节最高点向外侧移动0.8cm为穿刺点。消毒后进针取血,采血后压迫穿刺点止血直至无血液渗出。

1.4 评价方法对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误穿静脉发生率、抽血后按压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

2 结果

观察组70例患者中有6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例发生皮下瘀斑及血肿,无误抽静脉血患者。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64例,发生皮下血肿5例,误抽静脉血3例。观察组动脉穿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穿刺情况比较[n(%)]

3 体会

桡动脉管径较细,皮下组织少,血管比较容易滑动,所以难穿刺。足背动脉管径较桡动脉大,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围软组织少,活动度差,动脉管壁厚,弹性好,易于穿刺。脑出血患者大多较烦躁,配合度低,且身体所连接管道、治疗和监护仪器较多,大多数的抢救、治疗、护理都集中在患者上半身,因此会对护士的采血工作带来不便,此时桡动脉采血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足背动脉采血无需帮助,很少干扰其它的治疗及护理,若人手不够更易采用[4],且足背动脉易暴露,患者烦躁用力时,血管更易固定,相对疼痛感轻,穿刺成功率高。

有相关研究显示,足背动脉采血具有弹性好、穿刺成功率高、止血容易、反复穿刺不易形成血肿、体位随意等优点。选择足背动脉进行穿刺时,患者暴露较少,有利于保暖。足背动脉较表浅,动脉压力小,穿刺后局部渗血量少,止血容易,不易造成皮下血肿,因而缩短了压迫时间,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加上足背动脉没有与之偕行的静脉穿过(桡动脉与桡静脉伴行),降低误穿静脉的风险,保证了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足背动脉为末梢动脉,反复穿刺对其下级动脉、组织血液循环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即便反复穿刺也不会导致血栓形成,一旦出现血肿也会较快吸收,穿刺时疼痛较桡动脉小,穿刺后按压时间短,对患者影响较小,可减少患者的痛苦。笔者所在神经科ICU的脑出血患者均是生命垂危,在生理及心理上都处于痛苦状态,作为护理人员更加有义务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加上脑出血患者鉴于病情的危重,进行采集血气时,需要动作轻柔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多选用疼痛较小的足背动脉,所以在临床实践中足背动脉采血优于桡动脉采血。

综上所述,足背动脉采血相对其它部位采血成功率较高,足背动脉表浅易于压迫按压时间短,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可以减轻患者疼痛、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值得医务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下肢水肿,足背有外伤以及末梢循环差的患者,仍要结合患者个体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当选择,并提高穿刺及采集标本的成功率。

[1] 蔡有兰.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部位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29(4):553-555.

[2] 张华.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9):7-8.

[3] 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7.

[4] 芮冶吴,吴燕平.循证护理在老年病人血气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10(7):2546.

R473

A

1673-5846(2013)09-0151-02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桡动脉动脉血血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黑珍珠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