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

2013-07-08张伟萍王艳玲耿银龙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脑梗塞氯吡

张伟萍 王艳玲 耿银龙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

张伟萍 王艳玲 耿银龙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04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幅度好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氯吡格雷;氟伐他汀;脑梗塞

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疾病,是由于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并形成血栓造成动脉血管出现狭窄、闭塞,最终使患者动脉供血区域出现局部坏死,患者常伴有偏瘫、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且由于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因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我院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0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3]。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0.73±3.23)岁,发病时间2~72h,平均发病时间(24.63±6.28)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纠正脱水、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代谢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给予降压、降糖等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口服氯吡格雷75mg/次,1次/d,连续口服 15d;氟伐他汀口服40mg/次,1次/d,晚睡前服用,连续服用 6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采用 Bather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对患者治疗情况由专人进行整理、归纳并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采用SA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见表1。

2.2 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变化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好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t=7.0386、5.0913,▲P=0.0000、0.0000,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观察组 52 8.87±3.62 3.34±1.52★▲ 39.84±7.98 61.67±12.63★▲对照组 52 8.79±3.57 6.08±2.36★ 39.72±8.03 50.23±10.1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变化情况(±s)

注: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情况较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情况比较,t=8.1357、2.3603、10.6225,▲P=0.0000、0.0183、0.0000,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总胆固醇(mmol/L) 甘油三酯(mmol/L) 低密度脂蛋白(mmol/L)观察组 52 5.89±1.23 4.18±0.67★▲ 1.96±0.97 1.50±0.45★▲ 3.66±1.02 1.79±0.68★▲对照组 52 5.91±1.31 5.82±1.29 1.99±0.98 1.85±0.97 3.71±1.03 3.67±1.08

3 讨论

摄入高脂肪和高蛋白质使身体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流逐渐变缓,而且动脉管壁出现病变造成了血小板凝集在粥样斑块的部位,因而更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致使远端的血液受阻,发生脑梗塞。因此动脉硬化是血小板集聚的结构基础,而血小板的集聚又会加重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临床上对脑梗塞患者应用抗血小板凝聚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对治疗脑梗塞具有积极作用,我院采取了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的治疗方案,前者属于二磷酸腺苷的受体阻滞药物,能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进行结合,可以让纤维蛋白原同糖蛋白受体的结合受阻,有效抑制了血小板的集聚。此外有报道显示,氯吡格雷同阿司匹林相比,其具备显著降低新发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使相对危险率降低8%左右。氟伐他汀属于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物,属于全合成降胆固醇的药物,通过将羟甲戊二酰辅酶A变为3-甲基-3,5-二羟戊酸,而且氟伐他汀的作用靶器官与代谢部位在肝脏,可以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产生抑制效果,对于肝细胞的胆固醇含量具有较好的降低效果,同时会激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提高了低密度脂蛋白微粒社区,有效降低了血浆总胆固醇的浓度[4]。两者合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集聚,改善患者的机体血液循环,同时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对于患者的内皮细胞具有改善效果,抑制了进一步脑梗塞的进展,促进了神经细胞的恢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疗效可靠,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 肖卫民,王世芳,林显仙,等.氯毗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09,30(2):288-289.

[2] 孙宏春,张锋.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51-52.

[3] 舒可,郭莞莹,罗晓惠,等.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云南医药,2012,33(1):49.

[4] 刘艺平,李焕德,徐萍.氯吡格雷药学监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2,23(6):567-569.

R743.1

A

1673-5846(2013)09-0088-02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中风科,河南许昌 461000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脑梗塞氯吡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分析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