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长难句的障碍研究及解决方法

2013-07-07刘婷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难句长句主语

刘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外语学院)

云南省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长难句的障碍研究及解决方法

刘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外语学院)

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外语学习技能.基于此,本文在调查了影响云南省四所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中长难句的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这些影响做了一些统计和分析,分析了为什么长难句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及解决的方法,这对云南省高职高专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长难句的理解和教师在长难句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

云南;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阅读;长难句

1 引言

“‘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学习的目的常常是为了旅游和阅读有关文献等等;”(束&庄,29.)阅读对外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阅读是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各级各类的英语考试,阅读理解分值所占的比例也较大.阅读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各种英语考试分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高职高专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长句所造成的障碍,以及可采取的教学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省高职高学生英语阅读中长句理解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作出研究,并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云南省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作出微薄的贡献.

2 文献综述

阅读理解以及策略研究在国外和国内都比较多.例如:1984年伦敦国际教育出版公司: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的E Willians,编写的著作Read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1999所出版的N.J. Anderson编写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Issues and Strategies.等等的著作中都提到了阅读教学,但很少有针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更不用说讨论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阅读.国内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也相当多.例如:1996年广西教育出版社胡春洞的《英语阅读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曾亚平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但几乎没有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研究.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输入目标文献特征”中输入“高职高专英语阅读”只有10条记录.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研究成了当务之急.

3 研究方法和理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实证研究,用定性方法(qualitative approach)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approach)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对影响云南省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因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阅读中应对长句理解的方法,为高职院校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及学习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3.1调查对象

定量的问卷调查所选择的对象是云南省四所较有代表性的高职高专院校随机抽选的英语专业大一年级在校生.即: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科信职业学院、云南扬帆职业学院、云南爱因森职业学院.

3.2研究工具

设计调查问卷时考虑了云南省高职院校的现状,着重对英语阅读过程中长句理解的情况;对教师英语阅读教学的期望;以及他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意见及建议.本项调查共计三个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为选择题,第三部分为主观题.(见“附录一”)

3.3数据收集

本调查问卷共发出300份,成功收回270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100%.在面试访谈中,选择了经任课教师推荐的20名学生,他们代表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这使得调查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实际情况.

3.4统计方法

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到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数据分析软件之一SPSS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对所得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分析.SPSS提供描述和推断统计结果.具体数据统计和初步分析见以下提到的表格.另外,作者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各任课教师推荐的10名大学生进行访谈,总结概括了影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理解因素.

4 结果和讨论

学生经常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在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含义已经知晓,但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这往往是由于句法复杂的句子造成的一大阅读障碍.下面的表格,说明了长难句 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

绿色针灸通过快速、灵活、有效地在城市里更多地创造绿色公共空间,给予了城市居民更平等、更频繁地接近自然和自然元素的机会,能够减缓现代城市人群与自然的割裂状态,舒缓人们因长期在高密度的人工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所引发的身心问题。在城市恰当的地点植入绿色公共空间,改造和提升现有绿色空间的品质和公共性,形成面向公众,步行友好型的绿色公共空间网络,有助于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吸引力、连接性、可达性,提高它们的活力和使用率[9]。除了对人类产生影响外,这些绿色公共空间网络也作为城市的绿色廊道,方便城市内部和周边各区域动植物的迁移和繁衍,提升了城市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表1 阅读过程中,我遇到长句往往搞不清句子结构,很难理解句意

表2 阅读过程中,我遇到复合句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很难理解句意

表3 阅读过程中,我的语意障碍表现为搞不清上下文之间的语意联系或逻辑的关系

表3 阅读过程中,我的语意障碍表现为抓不住段落或全篇主旨,在语篇意义理解方面有困难

以上的表格,看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长句,搞不清楚句子结构,很难理解句子含义,百分之六一点五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或是比较符合他们的情况.而属于长句的复合句的则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七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认可,学生认可阅读过程中,遇到复合句时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很难理解句意.数据说明,较难理解长句是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难题之一.在面试访谈中,选择了经任课教师推荐代表好、中、差三个等级的20名学生.经过访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归纳:对一些长句的结构不认识,习惯于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英语,是重要的原因.

长难句常常是英语的不同句式,表达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英语的语法,词法的使用特点和英文的思维和写作习惯.下面我们按照三种句子类型(复合句,并列句和简单句,)来解释长难句,导致理解困难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4.1复合句中的情况

4.1.1汉语的句子是隐形联接,英语则是显性联接,众多的联系词能够形成结构复杂的内嵌句(embedded sentence).所以英语的句法对学生的句意理解造成障碍.Kimball提出的七项原则中两句原则(The Principle of New Nodes).他认为句法分析器只能一次分析两个S节点的分句.这条原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理解内嵌句感到有点困难,因为内嵌句子名词短语和外部S节点的动词短语分离开来.当一个句子有两个内嵌分句,就会有三个S节点的分句(包括管辖最外部的分句)是不完整的,例如:The question the girl the lion bit answered was complex.(那个被狮子咬了的那个女孩所回答的问题是复杂的.)(桂,359-360.)针对这一点,可以写下句意相同的英汉的不同表达,通过对比分析,求异存同.发挥母语语法知识的优势,抑制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在对比英汉语言时,重点放在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他们是不同的联接类型.在汉语中,定语是放在所修饰的名词或是代词之前,而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往往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和代词之后.让学生习惯于英文的思维模式.

4.1.2在主语从句中,因为句子主语较长,学生习惯于在看到一两个词之后,谓语就出现,如果不是那样,就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例如:That the individual should be free to do this was enhanc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life styles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groups already inhabiting the land.学生往往忽略主语从句的标记that而把this当作was enhanced and reinforced的主语,使得整个句子无从理解.不清楚主语从句,使得学生陷入理解的困区,无从知道句子的含义.教师应加强主语从句的讲解,多分析类似的结构,让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全句,顺畅的理解句子.

4.1.3同位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常常放在名词之后,这是和汉语结构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容易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去考虑句子,母语的负迁移效应.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形成障碍.多给学生这样的从句,让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和汉语语言结构中的不同,从而形成对英语语言结构的认识和感知,在遇到相似的从句时,能够理解句子.

4.2并列句中的情况

汉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句子中的各个部分的关系取决于逻辑推理.而英语是一种综合型的语言,句子中各个部分的关系,取决于对连接词的分析.(连接词即是对一些联系上文的代词和表示转折,因果关系的副词.)因为对连词识别存在问题,造成不能跟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阅读.韩礼德(Halliday)认为保持文章连贯的连接词有四类:(1)表示意义增补的连词.例如:and,also,for example,moreover,furthermore,for instance等;(2)表示意义转折的连词.例如:but, however,yet,in spite of,nevertheless等;(3)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例如:first,second,then,after,finally,before,at last等;(4)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例如:because,so,since,for as,as a result等.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对这些标记性连词的认知,减少学生在长句理解中的难度.

4.3在简单句中的情况

4.3.1一个原本就已经很长的句子中出现了插入语也会严重阻碍学生对全句基本结构的把握,学生无处下手,导致误解或是无法理解句子.

4.3.2用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句子成分.如充当后置定语,状语,用it做形式主语,或宾语,真正作主语或宾语的非谓语动词放在句子的最后.学生容易根据出现的词汇顺序来进行句子的理解,这也就造成无法正确理解句子.

4.3.3在连接中的回指照应和后指照应,把某些目前的词眼和上面出现过的词语联系起来,这叫回指照应.(Carroll, 158)例如:The woman lost track of her little girl at mall. She became very worried.she就是回指词.那she指代的是the woman还是her little girl,则要根据上下文的来决定,不能简单是认为是指代谁.但是学生容易想当然地给出自己的所知,导致句子理解的错误.同样地,我们有时候也把词语指向后面,那就是后指照应.如句子中的“this”起的就是这种作用:This is how you do it.You let the herbs dry and then grind them up in a food processor.(这就是怎么样做的方法.你先把药草弄干,然后放到食物加工器磨碎.)(Carroll, 158)即在句子中出现了指示词,学生搞不懂,到底指代的是什么,有时候是先行词和回指词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从而妨碍了句子的正确理解.

总体而言,长句难句不过是围绕“纵向深化(词类→短语→从句)”和“横向广化(添加定、状、补等枝叶部分)”两个维度对简单句(主干部分)的复杂化.这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框架,也要求学生在平时加强对长难句分析方面的练习,以提高对长难句的正确理解和反应速度.

5 结论

1980年,Stanovich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他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的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阅读时,各个层次(可以是高或是低一层次)的知识相互补偿.(束&庄,129.)在论文中分析了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理解长句存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改善学生在理解长难句方面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词汇量比较少等其他方面的不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另外,一定程度弥补国内在高职高专阅读理解方面研究的空缺.

〔1〕Carroll,D.H.,2007.Psychology of Language[M].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Christine Nuttall,2002.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Halliday,M.A.K&Hasan,ruqaiya,1976.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Longman.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2004.

〔5〕洪霞.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障碍分析及相应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80-82.

〔6〕刘怀军.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分析及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6-89.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桂世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梁晓辉.大学生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及应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2):36-42.

〔1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G642

A

:1673-260X(2013)01-0251-03

猜你喜欢

难句长句主语
高中英语长难句教学中的不足与对策分析
高中英语长难句教学中的不足与对策分析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标记法”解析长难句
长难句是怎么来的?
这样分析含同位语的长句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盘点高考中的特殊句式(二)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