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3-07-07曹瑞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理改革体育

曹瑞化

(西藏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中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曹瑞化

(西藏民族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近十年来,我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新体育课程改革,同前四十年相比,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要真正落实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体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仍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及心理方面入手,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重点进行探索.

体育课程;生理;体育课程改革

我国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的同一性太强,灵活性不足,学校和教师在制定课程和计划以及执行课程合计划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其心理方面,学校和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随机变动,按其学生能自由得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兴趣和需要调节负荷和强度,从而使学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单纯的技术教学而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对原有体育课程的反思

体育课程集中体现了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它是学校目标实现的施工蓝图,是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当前突出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竞技体育占主导地位,实效性不强,课程评价过于强调成绩和选拔功能,等严重影响了我国中等学校体育的开展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1].

2 体育课程的特点及重要作用

体育课程自身的特性主要有实践性、娱乐性、健身性、人际交流的开放性、空间的约定性、这些特征使其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具有特定的功能.

(1)体育传授“三基”过程时,可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运动文化和健康意义的更深理解,并为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作贡献.

(2)体育通过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锻炼学生身体,用积极的手段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体育运用在体育运动和体育学科过程中的可创造性、可选择性和人际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竞争、协同精神和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2-4].

3 生理及心理发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根据我国青少年目前的实际情况,一般将步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划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里,青少年的各种发育水平突飞猛进,生理发育核心里发育急剧动荡变化.如人体形态、身体机能、生殖器官、智力、思想、情感、意志、行为都会出现许多变化,具有与儿童时期不同的特点.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从符合和满足中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生理发展特征着手,寓体育于乐,寓教于学,让出于青春期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使其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5-6].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育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7-9]:

(1)智力水平:具有大脑发育还不够健全,大脑易兴奋,神经控制能力差;

(2)情绪状态:具有情绪表现不稳定,易焦急、暴躁、抑郁、忧虑;

(3)行为反应:具有自我意志能力不强,自律差等特点;

(4)心理适应:具有看问题片面,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

(5)心理素质:具有自尊心强,自信心差,意志品质薄弱,竞争意识与协作能力差;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此,要寻找更好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就必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

4 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设想

由于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应该重新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应区别对待.根据各学段的主要身心特点和体育需求,进行不同的体育课程安排.

4.1中等学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

4.1.1初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1)基本正规的各种运动项目(需要适当的变形和简化);(2)有重点的身体素质锻炼和运动能力提高;(3)体态和体姿训练:(4)加强小组学习的频率;(5)加强运动原理的解释;(6)男女同班上课;(7)性教育.

4.1.2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1)正规的各种运动项目;(2)分别对男女有针对性身体素质的锻炼和运和能力训练;(3)女生的体态训练、男女分开的选修制教学形式;(4)加强运动原理解释和理性标语;(5)社会生活准备的有关体育教育.

根据上面4.1.1、4.1.2的分析,体育课程将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设想见表1.

表1

4.2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理论、实践反复融合的过程,而教师正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体育教师是实现课程的标准的决策者;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体育促进健康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者;是体育教育研究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10].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以上表明: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各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更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从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等方面进行.

5.2建议

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授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课程改革能见成效,教师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逐渐变革自身观念,加强自身素质.体育课程一定要与学生个性、兴趣等相结合.

〔1〕陆作生,刘昕.学校体育课程思考.体育学刊[J],2003,10(2):8-10.

〔2〕黄瑞元.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5).

〔3〕何录兰.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优活动[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2):108-110.

〔4〕简比学.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及制约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51-53.

〔5〕管水法,夏积仁.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6):32-35.

〔6〕陈淑萍.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初探[J].岱宗学刊,1999(1).

〔7〕郭海玲,张建超.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10).

〔8〕肖丽琴.论新体育课程与学校体育的发展[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23(5):76-78.

〔9〕郭苏芝,余之意.体育课改必须重视快乐与勤劳体验的的同步教育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4(6):59-60.

〔10〕陈作松,季浏.论新体育课程的教师角色特征[J].福建体育科技,2003(1).

G633.96

A

:1673-260X(2013)01-0161-02

猜你喜欢

生理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打破生理“平衡”
改革之路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