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抑郁现况调查

2013-07-07金霞芳常向东马丹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单亲家庭独生子女

金霞芳 常向东 马丹英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初中生基本上正经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日趋发育成熟,但其心智发育还较为不成熟,他们社会阅历少,尤其当出现学业压力、成长困惑、人际紧张、家庭变故等状况时,其心理状态较易出现障碍。本文以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抑郁状况进行系统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松江区 9所初中学校,对预初、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230份,有效问卷 1173份(95.4%)。 其中,男生 608人(51.8%),女生 565人(48.2%);最小年龄 11岁,最大年龄 16岁,平均(13.8±1.2)岁;预初年级 591人(50.4%),初一 年级 114人 (9.7%),初二年 级 468人(39.9%);来自城市 862人 (73.5%),来自农村 311人(26.5%);独生子女 928人 (79.1%),非独生子女 245人(20.9%);完整家庭 1076人 (91.7%),单亲家庭 97人(8.3%)。

1.2 方法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2]:该量表由Radloff编制而成,是特别为评价当前抑郁症状的频度而设计的。共有 20个条目 ,代表了抑郁症状的主要方面,包括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采用 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 0~ 60,以 16分做为划界分,分数越高,说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

以班级为单位,由培训员向学生们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得到同学们的知情同意后,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完成后统一回收问卷。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 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采用 i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变量抑郁分数比较 1173名初中生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抑郁分数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不同变量抑郁分数比较

2.2 初中生不同变量有无抑郁情况 1173名初中生中,共有抑郁者 449人,抑郁检出率为 38.3%。其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偏高,分别为 41.6%,47.4%,48.9%,45.7%,49.5%,见表2。

表2 初中生不同变量有无抑郁两组比较[%(n)]

2.3 影响初中生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初中生抑郁的因素,以抑郁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成长环境、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状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成长环境、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状况均是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R2=10.014,F=8.750,P< 0.001),见表3。

表3 初中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初中是学生时代较关键的阶段,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初中生普遍感到知识难度加大,学习任务重,加之很多初中生正在经历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心理状态不稳定,如果遇到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加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限,或缺乏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解与支持,较易出现抑郁倾向。高茗等[3]研究显示,青少年中情绪障碍普遍存在,其中,抑郁情绪表现更为突出。

本研究数据显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 38.3%。这比代成书等[4]的研究结果略低,比霍斌等[5]的研究结果高。本研究数据进一步显示,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发生率偏高。女生抑郁高于男生 ,这与顾文谊[6]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与女生感情细腻、思维具体、情感脆弱、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有关[7]。初一年级学生抑郁偏高,可能与初一已正式进入初中阶段,知识难度略高于小学,学生会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未能较好适应新环境变化有关,但因本研究未将初三学生纳入,也许结论存在偏差。来自农村学生抑郁偏高,可能与农村的学习环境较艰苦,其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师资力量偏低,学生往往背负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关。非独生子女抑郁偏高,也许因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独生子女家庭承受地更大,他们父母更会感受到抚育孩子成长中所面临地更大的经济压力与心身压力,导致他们对孩子的管教会更加严厉,容易使孩子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单亲家庭学生抑郁偏高,这与唐登华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因为父母离异,其家庭变得不完整,他们对于父母关爱的体验有所缺失,难免对其心理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初中生因学习压力大、青春期适应不良、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不佳、家庭不和谐、自我期望过高等诸多因素均可能诱发其出现抑郁情绪。及时有效地发现初中生抑郁倾向,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与专业辅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其抑郁状况。这些还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200-202

[2]章婕,吴振云,方格,等.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39-143

[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 [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4]代成书,彭丽娟.719名中学生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 [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2):186-189

[5]霍斌,高岚,邱柏红.92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中国校医,2010,24(4):247-248

[6]顾文谊,龚雪惠,张伟宏.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调查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6):415-416

[7]邱育平,桂曼今.自杀意念少女 3394例心理健康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1):13-15

[8]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单亲家庭独生子女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早期教育的社会干预机制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