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蓝神采元青花

2013-07-07徐蓓蓉上海博物馆

检察风云 2013年4期
关键词:鬼谷子元青花青花

文/徐蓓蓉 图/上海博物馆

幽蓝神采元青花

文/徐蓓蓉 图/上海博物馆

元青花发源于中国,无疑主要承袭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又处在元代这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元青花包容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些原本产自中国,现在从世界各个角落汇聚在上海展出的元青花,无疑是收藏之菁华、水土之精魂。

“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高63.8厘米 口径14.3厘米 足径17.5厘米

盘口、长颈、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腹部瘦长,台足。纹饰自颈至底共有九层,依次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两层、缠枝牡丹纹以及杂宝莲瓣。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而不乱,绘制精细。颈部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

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明清青花瓷发展的先导,也是古代制瓷技术与工艺的结晶。元青花的生产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国内外的传世元青花瓷器数量很少,在国内除部分窖藏和墓葬发现它的踪迹之外,窑址出土也十分有限。

世人对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英国大维德爵士所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现伊朗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深入调研,遴选出数十件应属14世纪生产的所谓“至正型”青花。元代青花瓷研究由此肇兴。70年代开始,伴随着一批国内元代青花瓷器考古发掘资料的陆续发表,尤其是几个重要窖藏的发现,元青花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

传世精华

从传世品看,除了国内一部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有传世元青花瓷器收藏外,在欧美、中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部分博物馆和相关机构也有一定数量的收藏。6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增多、收藏的扩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元青花瓷器已成为一个受到格外关注的中国瓷器品种。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分布于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和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瓶是一件标志性文物,又有全面反映元青花绘画和制作水平的器物。

“至正十一年”铭瓶就是一件精品元青花的典范,共有一对,纹饰铭文略有区别。此瓶龙头向左,昂首张口,颈部凤纹一上一下;另一件龙头向右,龙口紧闭,颈部凤凰皆向上飞翔,铭文也稍有变化,为“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这对有铭瓶在元青花研究史上意义重大,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至正型”器物,奠定了元青花研究的基础。

从铭文看,这是一对供器,应该还有香炉相配。花瓶一对与香炉,是元代较为常见的瓷器供器组合,应该是明代“五供”的前身。江西萍乡、湖南澧县,都出土了类似的“三供”器物。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吕后祭汉王”图中,供桌上设“三供”,即“香炉花瓶一副”,可为例证。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高27.5厘米

直口、短颈、圆肩,腹以下渐收,足端微外撇,矮圈足,涩底。纹饰,自颈至底依次为波涛纹、缠枝牡丹、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图,以及杂宝莲瓣纹。鬼谷子乘坐双虎车,目光炯炯,前有侍卫两人。苏代身着宋代官服,策马急驰。鬼谷子身后,有武将一人,打出“鬼谷”旗号,威风凛凛。人物间以树木、花石,布局合理,画风潇洒流畅。青花发色浓艳,釉色白中闪青。(英国Eskenazi Ltd. 提供)

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

高28.4厘米 口径21.2厘米 足径20厘米

直口、短颈、圆肩,腹以下渐收,足端微外撇,矮圈足,底部无釉。盖为荷叶形,有钮,盖面绘荷叶脉络纹。罐口沿饰波涛纹,肩部有缠枝莲纹一周,胫部为变形莲瓣纹。主题纹饰为《昭君出塞图》。明妃乘坐白马,头梳高髻,怀抱琵琶,面容忧愁,颇有“凉风吹动钗头雁,一曲琵琶写幽怨”的凄景。明妃两旁各有胡服女子一人随行,另有迎亲匈奴使节与汉朝送亲官员,匈奴 使节头戴貂冠,发架鹰。送亲官员着汉装,戴毡笠。画面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行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元代更是极为盛行,多位杂剧作家描绘过这一题材,如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吴昌龄《月夜走昭君》等,惜未能保存,流传至今的仅有马致远的《孤雁汉宫秋》。元代青花瓷器上,昭君出塞的图像亦见于甘肃武威出土高足杯上,昭君出塞故事与图像之盛,由此可见一斑。(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中外交流

在国外,也有很多地区发现元青花瓷器的遗踪。目前所知的至少有20多个国家都出土过元青花瓷器,绝大多数是残片。

14世纪,元青花瓷器通过海路和陆路对外输出,海路沿南洋群岛以至中东伊斯兰地区,陆路经蒙古草原、新疆抵达中亚、西亚及东非等地区。以土耳其和伊朗发现的元青花珍品为主要代表,展示丝绸之路及海上陶瓷之路沿线相关地区发现的元青花瓷器,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种瓷器在当时已走向世界进行贸易的历史。

举例来说,长方形扁壶是元代开始流行的一种式样,除了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与河北磁州等地窑场也有烧造。景德镇窑此类制品的烧制工艺特别精细,釉面滋润匀净,将青花纹样衬托得尤为亮丽,故产品十分精美。类似作品传世稀少,且都收藏于国外,除伊朗的这件外,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日本松冈美术馆等机构亦有珍藏。

2005年7月12日,英国著名古董商人埃斯凯纳齐在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买下了一件中国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加上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算的话,约为2.3亿。这件以天价卖出的元青花,一时间成为收藏家眼中的“神物”,那么,这件元青花上的“鬼谷子下山”又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其实,鬼谷子下山的故事在元代较为流行,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新刊全相平话·七国春秋后集》中的乐毅图齐故事,讲述了鬼谷子下山的故事。燕国与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燕国所擒,其师鬼谷子应苏代请求,下山前往营救。其文曰:“鬼谷交童子准备双虎车。吾看伏虎阴书迷魂阵,救孙子去看几时免灾……诗曰:燕齐征战几时休,今日孙膑不自由。苏代大夫赍圣旨,故宣鬼谷下山头。”书中有版画一幅,与此罐构图较为相似,但细节处存有差异,版画的画面较此罐纹样简单。因此,这件大罐的纹样,未必直接承袭此版画而来,两者可能都参考了当时其他的戏曲版画或绘画。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

高10厘米 口径57.5厘米 足径32厘米

此盘折沿呈十六瓣菱花式,弧腹浅圈足,底无釉。内里纹样满密,自底心至折沿分别由八瓣花开光内一折枝莲、八变体莲瓣内八杂宝,两对穿枝菊花纹凤凰,海水波涛、缠枝牡丹、海水波涛组成,展现层层分布精细的绘画纹样,图案密而不乱,具有严谨中见活泼、繁华中见古朴的特征。

盘外壁饰有一周青花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一周复合莲瓣纹,这种在大盘近底处再加绘写实复合莲瓣纹的装饰传世罕见。莲瓣纹外侧刻有伊朗国王阿斯巴萨非名字的阿拉伯文款识。折沿背面的青花铭文是元代制作时留下的,是阿拉伯文还是波斯文目前尚有不同的认识,便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阿拉伯文,至于文字的内容至今也没能完全识辨。

此盘尺寸颇大。其形与中亚、西亚地区陶制或金属制品相似,是为适应中东地区饮食习惯而生产的外销瓷,目前尤以伊朗国家博物馆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收藏的数量为多。(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凤凰瑞兽穿花纹四系扁方壶

高36.3厘米 长26.3厘米 宽9.6厘米

此壶系小口凸唇、短颈,壶腹呈扁长方形,至下微内收,肩部四角圆弧,平底椭圆形浅凹足,肩部两侧附对称半环形双系,可供穿绳提携之用,是一件实用与装饰结合完美的制品。壶腹前后两面分别绘凤凰瑞兽穿缠枝莲花纹与雌雄孔雀穿缠枝牡丹纹,壶两侧各在单线长方框内绘一串枝菊花,上饰如意纹。纹样绘画精细之极,青花色泽浓艳明快。(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

高46厘米 口径14.6厘米 足径18.8厘米

此罐1980年在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洗口、溜肩、鼓腹、浅圈足,器底无釉,有数块釉斑。肩部贴塑兽首衔环双耳。盖有子口,莲苞钮。器身用进口青料从上至下绘回纹、缠枝菊纹、变体覆莲瓣纹、云龙纹、缠枝牡丹纹、钱纹和变体仰莲瓣纹。盖面亦用变体覆莲瓣纹和卷草纹装饰。盖珠上绘有螺旋状曲线。兽耳的眉、眼、须均用青花描绘。器形厚重,胎质细腻,釉色光润,青花妍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高安市博物馆藏)

元代纪年表

至元八年~三十一年1271—1294年

元贞元年~二年1295—1296年

大德元年~十一年1297—1307年

至大元年~四年1308—1311年

皇庆元年~二年1312—1313年

延祐元年~七年1314—1320年

至治元年~三年1321—1323年

泰定元年~四年1324—1327年

致和元年1328年

天顺元年1328年

天历元年~二年1328—1329年

至顺元年~三年1330—1332年

元统元年~二年1333—1334年

至元元年~六年1335—1340年

至正元年~二十八年1341—1368年

出土佳器

目前国内发现有元青花瓷器出土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山东、浙江、广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国内许多地区考古发掘工作中,相继发现元代青花瓷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出于遗址或窑藏。出土地区至少遍及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展出的出土瓷器,既有经典的精品,也有反映时代特点的纪年作品和有研究价值的器物,以江西高安、江苏南京、河北保定等地出土文物为主要代表。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就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情怀。蒙元王朝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好酒之风,酒器在日常用具中占有很大比例。元代考古出土大量金属、陶瓷酒具,有些是固定搭配的酒器组合。罐是储酒的器皿,也是元青花中常见的器型。蒙古人宴饮、出游时总会携带大量美酒,随时饮用。罐多有盖,有子口,增加密封性,减少酒液挥发,避免粉尘等污染。有些罐的颈部有一道凸棱,可能是加固绳索捆绑之用。

这些出土器物,对元青花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知道元青花是贸易瓷,它的踪影始终出现在世界各地许多遗址中,当然大多数是元青花瓷器残片,如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蒙古草原、南亚次大陆、日本列岛、南海、东南亚诸岛及非洲沿海等地区的古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元青花的踪迹。代表地区有江西景德镇元代窑址和肯尼亚出土的元青花标本,其中一些器形和纹饰不见于传世的出土的完整器,给大家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元代青花瓷器的机会。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猜你喜欢

鬼谷子元青花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翰墨乾坤
青花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