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区位优势

2013-07-07何池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信众妈祖闽南

何池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论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区位优势

何池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363000)

通过叙述闽南民间信俗的概念与民俗性、泛神性、草根性、功利性特点,阐述闽南主要民间信俗的神祇及充满特色的各种信俗活动,介绍了闽南民间信俗传播入台的经过和台湾的信俗活动概况,最后以改革开放以来台湾信众频繁回闽南祖庙祭祖进香的大量事实,得出“两岸交流从民间开始,民间交流从信俗开始,民间信俗交流从闽南开始”的结论,揭示出民间信俗对两岸关系的重要作用,以及闽南在两岸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闽南;民间信俗;两岸交流;优势

民间信俗在闽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因远古时期人们生产活动中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老病死生理现象不理解和恐惧而产生,为祈求社会安定、生产生活顺利,亲人身体健康而发展,又随道教佛教儒教传入闽南而进一步衍生与繁荣,它与民众生产活动及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在明末清初台湾的大开发活动中,闽南信俗又随闽南垦民的大量入台垦殖而传播台湾,可以说,台湾的民间信俗根在闽南。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交流活动就是从闽南民间信俗的交流拉开帷幕。闽南在两岸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区位优势。本文拟就此作粗浅探讨

一、闽南民间信俗的概念与特点

关于民间信俗的概念,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合这些专家的合理元素,笔者认为:民间信俗是宗教信仰及其延伸出来的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民俗活动相交融的总称,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传统崇神观念的反映。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宗教,它没有教规教义,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信众也无需履行“加入”的手续,信之则来,不信则去。但从广义上看,它又是宗教信仰的一种延伸与普及化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底层,它无所不入地渗透并植根于社会底层的每一个角落和广大民众的心灵里,因而具有民俗性、泛神性、草根性、原生性、功利性等诸多特点。

其一,民俗性。闽南民间信俗最大特点就是民俗性。它其中包含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节俗,如农历十二月三十祭祀祖先的除夕、农历元月初一团圆并祝贺一年开始的春节、农历元月十五欣赏花灯的上元(元宵)节、农历三月祭扫祖墓的清明节、农历五月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农历七月超度孤魂野鬼的中元(普度)节(含“放水灯”)、农历八月祭拜月娘的中秋节,农历九月尊老的重阳节等各种岁时节俗,以及各种“做王醮”、“走王巡安”活动,等等。

其二,泛神性。闽南民间信俗的突出特点是泛神性,祀神众多。又有传统的民间信仰(如敬拜观音菩萨、玄天上帝、天公、妈祖天后、关圣大帝、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和王爷等),同时又与宗族活动(如敬拜祖先、祭祀亲人),与自然物崇拜(如村头老树,山川土地、墙脚石头,床头门口)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杂、广泛、根深蒂固的社会底层民众的传统信俗文化现象。具体说来,是儒、道、释神明,或是祖先神,甚至孤魂野鬼(民间奉为“大众爷”、“王爷公”),都设专门祠庙祭拜,厅堂上也可以设神龛祖宗神位来供奉。其祭拜内容与形式处处流露出儒、道、释与民俗文化交相融合的浓重痕迹,是我国儒道两大宗教以及佛教发展的民众基础。佛教的如来、观音菩萨,道教的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儒教的孔子、文昌公等神祇在闽台许多地方的庙宇里同时供奉,和睦相处。

其三,草根性。民间信俗处在社会底层,它植根于闽台两地广大农村。它不属五大宗教范围,因此不受宗教法规与条例的限制,但它又时时处处存在,就植根于广大信众的内心深处,时时与这些信众在作心灵的交流。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因生活中常有无助之感,他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要求(如生发财利、家人平安、办事顺利、祈福消灾等等),在无奈之下,只能寄托于冥冥之中的诸位神明,希望自己的虔诚能够感动这些神明,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这些并不奢侈的期盼,这也就是民间信俗能够代代相传至今而不衰微的根本原因所在。宋代的陈淳曾说当时漳州一地“自城邑至村庐……为庙宇者何啻数百所,逐庙各有迎神之礼,随月迭为迎神之会,自入春首便措置排办。”陈淳是大力反对“信鬼尚巫”之风的地方名士之一,他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风气助长了奢糜之俗,还成为地方豪绅“搜刮财物的凭藉”。但他这篇文章却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宋代漳州民间信俗的兴盛,这也是历史上闽南区域民间信俗兴盛的一个缩影。由于这些民间信俗活动在闽南农村基本上月月都有,剔除其中如陈淳所反对的奢糜风气及组织者的借此敛财以及一些迷信成分,其合理的成分是在给广大农村村民带来某种精神寄托的同时,也给古近代缺乏文化活动的农村带来了热闹和喜气,因而颇受基层百姓的欢迎。

其四,原生性。闽南民间多神信俗现象的形成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历史原因,它源于古闽越族自然崇拜、庶物崇拜、灵魂崇拜的原始宗教和巫术。地方史书记载,闽南是“好巫尚鬼之区”,因闽南与中原地区相比较而言开发较晚(迟至大周垂拱二年(686)漳州设置之后一段很长时间才陆续完成开发),这片号称“炎荒绝域”、瘴疠横生、荆莽遍地的闽南地区与岭南(粤地)在唐宋还是流放犯人以及贬谪官员之处所。陈元光的伯父陈敏、陈敷在咸亨元年(670)奉命率援军入闽救援被“闽獠”叛军围困的戍闽唐军,就在途经闽浙交界的江山县染上“瘴疠”而亡。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当刺史的韩愈在到任后目睹南方人烟稀少瘟疫频发的凄凉景象,悲从心来,给他的侄孙韩湘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要他“好收吾骨瘴江边”。这片生存艰难的“南蛮”之地,正是“好巫尚鬼”之风滋生的沃土,即使开发较早的泉州,也是“华刹淫祠,山僧野观,无处无之”故这里就保留有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崇拜。还有一些山区则保留有原始信俗的驱鬼祛邪的“傩舞”。比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漳州浦南“傩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俗。该傩舞以“大神尪仔阵”巡安为形式,达到驱鬼逐疫、除灾纳祥之目的,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朴素愿望。诸如此类具原生态的原始信俗经过民间长期的传承,已成为闽南独特的信俗活动。

其五,功利性。民间常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的说法,这就是信俗的功利性特点。可以说,有相当部分的信众前往寺庙求神问卦、烧香拜神都是碰到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或是因为家里或个人的生活、生意不顺利,或身体出了问题,急需神明指点迷津,消灾解厄,逢凶化吉,这是最明显不过的功利性特点。当然亦有许多信众只是为了图个家里平安,婚姻美满、事业发达而前往,尽管这种祭拜需求没有前者那么迫切,但亦脱不了功利性目的。

实际上,信俗的功利性还表现在信众对所拜神明认识的模糊性。“中国民间信仰中只有神灵的概念而无宗教概念。……他们一方面没有专业的知识去区分哪一尊神是属于哪一种宗教的,而且对他们而言,这种区分也没有意义。”可以说,大多数信众对他们所拜的神明的名字、何方人氏、生前为社会为百姓所作的贡献都不清楚。对这些香客信众来说,他们到庙里烧香的目的就是祈求人生与家庭的平安,求得心灵的某种慰藉。这种情况的广泛存在是与信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关系,也与民众纯粹只是烧香求保佑不求了解所拜神祇的情况思想状态有关,这种心态则反映了信众期翼得到神灵庇佑能够趋祥避祸的功利性诉求。

二、闽南是台湾大多宗教信仰的传播源

民间信俗的载体是人,其传播当然也靠人。明末清初台湾大开发活动中,闽南人是这场开发活动的主力军,在台湾人口中,闽南人占了十之八成,这决定了闽南信俗传入台湾的强度和广度,所以,闽南是台湾大多数宗教信俗的源头。

(一)闽南信俗宫庙的现状

由于民间信仰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中有重要作用,中央从利于争取广大台湾同胞、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大局出发,对宗教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并加强管理力度,这促使闽南民间信俗的兴盛和发展。这一发展状况从下列闽南三市统计数字便可了解其概貌。据漳州市民宗局统计,至2011年底,全市依法登记并经省民族宗教厅审核换发新登记证的寺观教堂 (宗教活动场所)460座,其中:佛教215座、道教73座、天主教28座、基督教144座。有宗教信徒约10万人。全市有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宫庙4000多座,其中较具规模的有2400多座。寺观宫庙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座,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寺庙、宫庙78座。

2005年,泉州市宗教局统计,寺庙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鲤城区168座、丰泽区292座、洛江区196座、泉港区459座、惠安县655座、南安市1056座、晋江市1035座、石狮市413座、安溪县540座、永春县450座、德化县288座。

厦门的宫庙信仰崇拜以保生大帝和天后妈祖为最,据厦门市民宗局1992年统计,市区有54座专祀保生大帝或保生大帝合祀天后的神庙,这些宫庙占厦门寺庙总数的60%。

从实际情况看,闽南厦、漳、泉三市民间信仰寺庙、宫观遍及农村每个村庄、城市每条街道,其数量之多、神团之众、信众之广、地域之普遍,世所罕见。值得一说的是,闽南三市的这些宫庙,不少都是分香分灵台湾的祖庙。

(二)闽南主要民间信俗神祇与信俗活动

闽南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泛神崇拜方面。闽南地区平均不到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宫庙,其中80%供奉的神都是民间信仰的神明,俗神数量之多,可谓世所罕见。据林国平教授等学者统计,“仅 《八闽通志·祠庙》中收录的民间俗神就所达119种。”还有学者从更大范围作了统计称,“民间所崇拜的灵魂神、自然神、庶物神等神明多达二百多种”。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祇,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相对应的信俗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赵光明、关公),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祈求保佑平安福寿,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不论城镇乡村,宫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儒合处一隅,还有众多俗神,是典型的多神崇拜。

1、俗神崇拜,主要有如下数种。

唐代康仙崇拜。“康仙“唐朝乾符年间卖药长安,遇中丞黄碣,自称是漳州圆山琵琶坂康长史。后来黄碣过闽南漳州,问圆山琵琶坂,没有康长史者,入山下一祠看见祀主的像貌如长安所见。到现在,龙海九湖的圆山脚下岱山岩奉祀康仙,闽南人常往烧香,正月间特别热闹。

海神崇拜。闽南人古代与海外来往密切,信仰天后妈祖、水仙尊王,都是海神。南宋以后,妈祖庙宇遍布闽南城乡。甚至到达闽西山区,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信众群体。

此外,还有开漳圣王崇拜,开漳圣王俗名陈元光,河南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随父陈政奉高宗命率中原府兵入闽平乱和开发,经过长达17年的艰苦平乱,为这片“炎荒绝域”、唐政府“鞭长莫及”的管理盲区带来了久违的安定,“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之后,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向朝廷建议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漳州,朝廷批准了他的奏书,并委任他为漳州刺史。从此他带领官史部属在这里兴农惠工,兴办学校,和睦族群,使得“畿荒一德,同沐皇恩”。景云二年(711),陈元光在一次新城保卫战中遇难,政府和民间都建庙祀奉,四时祭拜,以纪念他为闽南社会走向进步与文明作出的贡献,并累封至“开漳圣王”,成为地方保护神。

保生大帝崇拜,保生大帝俗名吴夲,宋同安白礁(今属漳州)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曾在闽南瘟疫盛行时“活人无数”。景佑三年(1026)上山采药坠崖而亡。逝后,父老乡亲尊为医灵真人。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为“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成为黎民百姓祈求健康的医神。几百年间,祭祀之宫庙遍及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各国。

三平义中禅师和清水祖师崇拜。三平祖师又称广济大师,俗名杨义中,是唐代福建高僧,他于会昌五年(845)创建平和三平寺,圆寂后被演化为佛教俗神,历史上有“卓锡化树”、“降服众祟”、“擒服大毛人,收为毛侍者”等惩恶扬善、恩惠广济的故事在漳州民间流传。三平寺因三平祖师信仰而闻名海内外、香火鼎盛,每年均有海内外五十多万信众前来朝圣,其中台胞上万人。清水祖师姓陈,法名普足。北宋庆历四年(1044)出生于永春县小姑乡(现岵山镇)。从小父母便把他送到永春州大云院(现在德化县戴云寺)出家。北宋元丰六年(1083),清溪县(今安溪)大旱,乡贤请陈普足祈雨见效,众人在张岩山盖屋请陈普足驻锡,普足把修行处起名清水岩。北宋靖国元年(1101),清水祖师年在清水岩圆寂。殁后成为泉州境内民间崇奉的地方保护神。

关帝崇拜。关帝以忠勇仁义的形象为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信众所敬仰,成为闽南民间信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北宋开始建关公庙,宋元明清社会各界对关羽的美化、圣化和神化对闽南关帝崇拜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关羽宋封王,明封帝,清代关圣大帝。历朝皇帝的敕封有力地促进了闽南关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东山则是关帝信俗最盛行的县份。这里家家户户都在厅堂供奉关公塑像。而在闽南众多的关帝庙中,以漳州东山铜陵关帝庙、芗城古武庙及泉州通淮关岳庙最为著名,它们都是台湾数百座分香关帝庙的祖庙。

城隍崇拜。城隍起源于5000年前先民对城壕、护城河等的原始自然崇拜,东汉时期民间已经形成系统完备有城隍信仰。唐代城隍已有塑像。宋以后,城隍信仰广泛流行。元明之时,受统治者青睐,城隍神地位愈加重要。清代开始盛行城隍巡城。从古至今,城隍信仰不断丰富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安溪城隍庙是福建省最早的城隍庙,也是全国最早建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主祀的城隍爷各不相同,但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和清官担任,也有由著名文人担任的,如平和九峰城隍庙的祀主竟然是唐代名诗人王维。

王爷崇拜。在古代,“王爷”又称“千岁”的主要职能是“代天巡狩、燮理阴阳”,代表天帝巡察人间善恶,并为百姓驱除一切瘟疫与邪恶,所以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为“代天府”,过去的百姓,都把王爷看做是瘟神,而加以崇拜。泉州南门的富美宫(主祀西汉名臣萧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爷二十四尊)和南安的凤山寺(供奉广泽尊王)为最著名,其中富美宫被称为“泉郡王爷庙总庙”。后来,因王爷有着代天巡狩,司掌驱瘟之功能,遇到瘟疫流行,往往要请出王爷神像巡游,驱赶瘟鬼,并举行送王船仪式等,于是逐渐演变成为“保境安民之神”。

王爷崇拜中,有一种“王爷”值得一说,这就是“大众爷公”。“大众爷公”是那些在历史上战斗中罹难的将士官兵转化而成的“孤魂野鬼”。璧如在南靖船场的梧宅石门岩、漳州浦南的北溪江畔,都建有大众爷庙,以祭祀在唐初陈元光平闽战斗中以及清郑交战中战殁而无亲人收留的“孤魂野鬼”。另外,平和山格镇有一座特殊的大众爷庙,庙中的“大众爷”经有关学者考证竟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土地神崇拜:土地神即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土地公据说是守护村镇、家庭的阴阳两界之神,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认为土地公能保佑土地平安、丰收、治病、除灾、发财、管理土地等,乡间村头路旁多见土地庙。

灶神崇拜:灶神为一家之“主”,乡间建灶、改灶均需看黄道吉日,恐冲撞了“神明”。灶口只能向南或向西,否则“不吉”。

闽南民间信仰的神祇实在太多,难以一一叙说。

2、祭祀习俗

酬天敬地。每逢农历正月初九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都要高摆供桌,备设五牲大礼,敬奉“天公”,俗称做“天公生”。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都备酒肉、月饼来敬“土地公”,以酬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地庇佑之恩。另每月逢农历初一、十五要敬神。生意人初二、十六则敬“土地”,等等。

祭祖先。闽南民间祭祖活动非常盛行,有家祭、庙祭、墓祭、岁祭、生忌日祭。岁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此外,凡遇族中人升学、升官、生子、婚姻,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礼。凡重大祭祀,举族同聚,摆宴欢饮,民间称之为“吃祖”。

做王醮。做王醮是闽南民间一种异常隆重的酬神祭祀仪式,一般在村里的王爷公庙举行,有二年一次、四年一次、六年一次不等,每逢做醮年份不惜投入最大的财力和人力,将王醮办得隆重体面,以保证村社的平安和兴盛。年头开始筹备,在庙前的空地搭建几丈高三至五层的彩楼,内饰山水、人物、花鸟,备极华丽。聘请戏班连唱十几天的大戏,醮期有3天,有7天,最长也有49天的。期间有“请王”、“建醮”和“送王”等仪式。最后一个仪式是壮观的“送王”活动。村民抬着的王爷公和糊好的(也有用木头制作的)十几米长的王船之外,有化了美妆 “担金枣”的小女孩;有年轻小伙子组成的舞龙队;还有大鼓凉伞、腰鼓队……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一群身着蓝色、红色上衣,黑色长裙的阿婆,她们手拿扫帚,边走边扫地,据说这是要为王爷公扫除路障,然后到溪边(或海边)把“王船”焚毁(亦有送出海)。意味着一切疾病、不祥随风而去。

走王巡安。在闽南各地,每年元宵节前后,亦有不在正月的,信众都会到当地的宫庙焚香祭祀,用辇轿抬出神明,依序巡行村镇各街道,称为“巡安”。队伍由土地神开道,鼓乐队跟在神辇之后以壮声势。每到一处都暂作驻跸,锣鼓、鞭炮喧天,民众备丰盛的牲礼摆香案恭迎,顶礼膜拜,祈求风调雨顺,四境平安。这种信俗,以云霄的开漳圣王巡安和白礁、青礁的保生大帝巡安(农历三月)、东山和鲤城区的关帝巡安(农历六月)、三平祖师寻安规模最大,也最为隆重。

开漳圣王巡安中还有一项精采的“走王”仪式:村社中选出数十个精壮年男子,八人一组,各将一尊开漳圣王雕像连同辇轿一起,举着疾跑如飞,以最先到达终点和姿势最威武雄壮者为胜,有的还要跨过熊熊燃烧的火堆或蹚过水深齐头的河流,再现开漳先贤驰骋沙场的气势。

普度与抢孤。在闽南一带,七月有做“普度”的节俗。这是比较典型的敬祭亡魂的“鬼节”,其中揉合了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农村各社、市内各条街道要逐日轮流做普渡,人们以鸡鸭鱼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门前路边排供品烧纸钱普渡无主孤魂,并互相宴请。

泉州规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二村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普度最高潮是七月最后一天的搭“孤棚”和“抢孤”活动。“孤棚”上摆香烛、牲礼,陈列熟面塑成各种形状的供品。孤棚后有木板钉成二层楼高的塔,称“馒头山”,内放食物与各种物品。群众争求塔内物品,求到者来年要加倍奉还。和尚在孤棚上将盐、米、馒头当空撒下,象征布施给饿鬼,俗称“摔孤”。孤棚上的执事随后也向棚前群众散发馒头、饭团,民间以为吃孤棚的食物可得到保佑,贫民可借此饱餐一顿,民众也可爬上“孤棚”去抢祭祀过的食物回去让家人吃“平安”,称为“抢孤”。

闽南江河沿岸居民在做普渡期间有“放水灯”的节俗。以小陶钵,边沿贴上纸制的莲花,内置蜡烛而成。七月底的夜晚,千百只点着灯火的纸船顺流而下,象征将野鬼孤魂载离人间。

(三)从闽南传播入台的台湾民间信俗

1、台湾是宗教信俗最集中的岛屿

台湾学者余光弘1982年对全台湾庙宇作了调查,从1975年到1981年,信众名列前20位的庙宇总数从5338座增至5539座,6年里平均每年增加33座。而根据台湾“内政部”2011年6月18日公布的全台宗教寺庙、教会、教堂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至2010年底登记在案寺庙教堂合计有15211座,若包括没有登记的,数量达2万多座。仅以登记在册的计算,30年间共增加近1万座,平均每年增加300座,是台湾庙宇发展最快的年份,其中近10年来,道教寺庙发展最快,占78.3%,佛教寺庙占19.6%。目前在台湾内政主管部门登记的宗教种类共有27种,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历史悠久的五大宗教。统计数据显示,佛教、道教在台湾地区最为兴盛。台湾已成为全球宗教种类最多庙宇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台湾宗教信仰兴盛的原因

台湾宗教信仰的繁盛,是台湾艰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原因使然。大陆民众到台湾要渡过风大浪高的海峡黑水沟,古时台湾又是一个瘴疠肆虐之地。湿热多雨的气候,数百里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蚊虫如雨,使台湾成为热带传染病的温床。陈培桂《淡水厅志》称:“瘟疫时作,移民入垦,罹难而死者,不知凡几。”甚至连仕台官员也不能幸免,陈文达《凤山县志·秩官志·巡检》云:“淡水巡检司署:原在下淡水东港,水土毒恶,历任皆卒于官,甚至合家无一生还。”1864年清廷在东港设淡水巡检司署后,最早的十任巡检,除了第五任沈翔升告老还乡、第十任冯吉“以忧去”外,其余八任巡检均因疾病死于任内。官员尚且如此,何况平民百姓?阮旻锡(1627~1712)《海上见闻录》卷二载:“初至,水土不服,疫疠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此外,入台垦民还要面对“番害”猖獗及地震台风等频繁的自然灾害,因此大陆群众到台湾真正能活下来留下来的不多,故有“三死一生六回头(回大陆)”的说法。

在这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早期闽南移民很自然地从家乡带来各种保护神,顶礼膜拜。范咸《重修台湾府志》说:“台多漳泉人,建庙独盛。”在文化科学落后的古代,面对的是人地生疏又异常艰险的环境,无助的人们只能祈求神祇的庇佑,因此宗教信仰应运而生。在台湾,宗教信众是台湾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这是台湾民众在特殊历史和地理情况下合情合理的现实选择。

3、台湾主要信俗神明从闽南传入

闽南几乎所有的民间信俗以及神明均在明末清初台湾大开发时期随闽南垦民入台垦殖而传播台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妈祖、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关圣大帝、城隍、广泽尊王、开漳圣王、三平祖师、清水祖师、福德正神,以及客家人所崇奉的三山国王和定光古佛等。以上神祇能在台湾立庙祭祀,有其历史背景和因素,例如:天妃圣母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保生大帝是治病救人的神医;观世音菩萨是送子传宗的大士;关圣大帝、开漳圣王能祛邪伏魔,安民保境;城隍能匡扶正义、主持公道;广泽尊王能驱除瘟神、消灾福祈;福德正神能保佑生意兴旺、财源滚滚。这些从家乡分灵的神祇,对当时到台湾谋生、面临岛上频发的自然灾害、瘟疫瘴疠横行等困扰的孤立无助的闽南人来讲,有着充满希望的精神寄托,这也是台湾多神崇拜、庙宇林立的环境因素,于是,闽南原乡“信巫尚鬼”的风俗就完全搬到了台湾。正如台湾志书上所称“俗信巫鬼,病者乞药于神……亦皆漳泉旧俗。”

其中,保生大帝的入台值得一说。据地方史料记载,明永历十五年(1661)春天,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白礁村300多位青年从慈济宫里分出一尊“保生大帝”神像跟随郑成功东征台湾,1662年二初一日,侵占台湾38年的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终于收归中国版图。当年三月十一日,郑成功的白礁村子弟兵将带来的保生大帝神像在台南的学甲镇安家落户,建起了全台湾第一座保生大帝庙——学甲慈济宫,成为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翌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是白礁乡子弟跟随郑成功登陆台湾一周年的日子,他们抬着出征前从白礁慈济宫请奉来的保生大帝神像,敲锣打鼓送至一年前登陆的头前寮,一齐面向大陆,隔海朝故乡遥拜,寄托思乡之情。此后该庙每年三月十一日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仪式,祭典当天,各地的进香团、神舆、艺阵、花灯齐集此宫进香,然后依序绕境至头前寮将军溪畔,恭送保生大帝晋谒白礁祖庙,信徒面向大陆白礁方向遥拜,以示对祖地祖庙的怀念。

妈祖香火的入台也跟闽南人有关。台湾最早的妈祖庙是澎湖天后宫,据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妈祖宫”。而主岛的妈祖庙则是在明天启元年(1621),这一年海澄人颜思齐率领闽南籍垦民入台垦殖,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并带去了妈祖香火,在笨港建起台湾最早的妈祖庙,后来该庙因洪水冲毁,洪水过后人们在笨港溪两侧各建一座妈祖庙,即新港奉天宫和北港朝天宫,这两座庙就成为今天台湾许多妈祖庙的分香祖庙。

明郑政权及清领台湾前期从闽南传播入台的神明与信仰[14]

三、闽南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由于闽南民间“好巫尚鬼”信俗之盛、之多元化,而台湾的民间信俗绝大部分来源于闽南,故台湾民间信俗也呈现“俗信巫鬼”的状况与特点,“南人尚鬼,台湾尤甚。”而且,具有浓厚宗族乡土情结的台湾同胞,在不忘寻根谒祖的同时,也不忘从祖籍地闽南分香分灵而来的祖庙。因此,民间信俗成为连结两岸同胞的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的破冰从民间开始,民间交流从信俗开始。民间信俗交流从闽南开始。由此可见,闽南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一)两岸民间信俗交流从保生大帝信俗交流破冰

早在192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台湾信众就冲破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封锁,回闽南白礁谒拜祖宫演戏酬神。原来,几天前的农历三月十一日,“三乐轩”戏班同来自台湾岛各地的香客云集在台南学甲镇慈济宫前,举行第266次隆重的“上白礁”祭典。当他们正在隔海遥拜祖国大陆时,一队日本宪兵带着狼狗前来驱赶祭祖的人群。不愿当亡国奴的“三乐轩”艺人们商量:年年“上白礁”,不如亲自到祖国大陆的白礁宫去祭祖进香。于是,他们在“上白礁”遭阻的第二天,就渡海来到白礁宫祭祖进香。并在广场上演唱了一段歌仔戏传统剧目《山伯英台》,这是台湾“三乐轩”歌仔戏班第一次回娘家祖宫祭祖演出,这一历史往事至今仍在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众中流传。在近40年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中断了来往,但即使如此,每年仍有不少台湾信众绕道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千里迢迢回白礁宫进香祭祖。

1989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第一届会长、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先生一行数人,从香港转机到达漳州白礁村祭拜祖宫,周董事长带还发起筹资助建白礁慈济宫的活动,捐资120万人民币、金箔数35万张,重修了白礁慈济祖宫。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在保生大帝诞辰举办的 “保生文化祭”堪称是北台湾最大型、最具代表的庙会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连续多年为“保生文化祭”鸣锣开幕。2010年4月26日还在台北成功合作举办“两岸三地”(漳州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首次“海峡两岸保生文化节”,有力推进了两岸民俗宗教文化的交流。

2005年起厦门青礁慈济宫、漳州白礁慈济宫,台北市保安宫、台南学甲慈济宫确定四年轮一次举办“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的共识。

2006年至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众、庙团在台北、海沧、龙海先后举办五届“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盛典,来自台湾的信众一届比一届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仪式一次比一次隆重。

(二)东山关帝信俗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热络

1995年元月11日,东山岛铜陵关帝庙神像从东山港乘渔船直航抵台湾出巡半年,开创海峡两岸隔绝40多年后,大陆神像首次直航赴台之先河,数十万台湾各界信徒争相膜拜,轰动全岛。2005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东山岛关帝信俗文化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由山西申报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弘扬关帝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从1992年以来,东山关帝庙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至今年(2013)已成功举办22届,可以说是两岸所有信俗文化节中举办次数最多,最为热络的信俗文化节。

(三)两岸妈祖信俗交流最为最为盛大

妈祖祭典习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尤其在我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妈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老少皆知。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海峡两岸近十万妈祖信众在湄洲妈祖祖庙隆重举行“妈祖千年祭”纪念活动,时间延续一周,并举行了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学术研讨会,揭开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人们只知道妈祖所在的湄洲现在隶属莆田,却不知在历史上莆仙未置县之前,其行政区划多属泉州,因此,妈祖林默娘在历史上可算是一位“泉州姑娘”。妈祖之成为海神,也和泉州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泉州人的海外移民,妈祖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神祇走向世界。在元朝,泉州港已成为我国对外交通贸易大港,元统治者因此对泉州妈祖加以颂扬,《元史》卷十世祖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八月乙丑(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明永乐初莆、泉两地都奉旨大修妈祖宫。今泉州天后宫”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漳州漳浦旧镇乌石妈祖庙一起,成为台湾许多妈祖宫庙的祖庙。近年来,两岸的妈祖信众、庙团交往日趋热络,泉州、漳州妈祖庙也多次迎来台湾和海内外信众。2010年7月8日,“温陵妈祖会”就在泉州隆重举办,参与此次妈祖巡安绕境踩街盛事的宫庙共有70多家,其中有鹿港天后宫、彰化南瑶宫、嘉义市天后宫等20多家台湾宫庙。

乌石黑脸妈祖是明嘉靖年间漳浦探花林士章从湄洲恭请而来,是至今仅存的明代黑脸妈祖。明末清初,黑脸妈祖随着漳浦垦民分香入岛,成为台湾许多妈祖庙的祖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信众络绎不绝到乌石妈祖庙认祖进香。2002年9月,乌石妈祖巡安台湾,历时4个多月,所到之处信众夹道跪迎,盛况空前。

(四)开漳圣王信俗交流最为隆重

开漳圣王信俗传入台湾大约在明代中后期。有文献可考的最早记载是明代天启元年(1621)开台王颜思齐率二三百闽南籍乡亲到台湾垦殖,又派结拜兄弟陈衷纪(海澄人)回闽南招募三千多乡亲赴台,其海澄宗亲就“携带开漳圣王分灵渡台,在笨港(今云林嘉义一带)建立一个名叫埔仔的陈氏村落。这尊移奉的开漳圣王就成为笨港漳州移民的精神寄托……嗣后集资建祠于北港街奉祀,称陈圣王庙。”之后,随着漳籍垦民入台人数的不断增多,开长圣王香火就被带到台湾各地,并逐渐成为台湾信众最多的民间信俗神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在回家乡寻根谒祖的台胞日趋增多的同时,民间信俗文化交流也逐渐兴起。1986年12月,漳州举办建州1300周年庆典,并召开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峡两岸研究陈元光的专家学者聚集漳州,共同探讨开漳圣王的丰功伟绩,这是两岸研究开漳圣王的开始,开漳圣王信俗文化的交流也随之而起。云霄威惠庙因属最早的开漳圣王庙而备受瞩目,此外,漳浦威惠庙、芗城松州威惠庙、新桥威惠庙、官园威惠庙等也成为台湾开漳圣王信众和庙团寻根谒祖的祖庙。从2006年起,两年一届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先后在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和漳州隆重举行,每届都有两岸上千开漳圣王信众和数百庙团参加。同时从2007年起,在漳州的发祥地云霄,每年都举办“国际(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至今(2013)已举办六届,每次也都两岸信众云集,祭典仪式十分隆重。

(五)王爷信俗交流最为普遍

王爷信仰在台湾是信众很多影响很大的民间信俗,有“三月疯妈祖、四月王爷生”谚语。据1981年调查,台湾的王爷庙,共有753座,庙宇数量在当时为全台之冠。从中可以看到王爷信俗在台湾的巨大影响。

台湾的王爷信众认定王爷的根在闽南,台湾众多“王爷公”宫庙渊源也在闽南,而以泉州的富美宫和南安诗山镇的凤山寺为祖庙的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两处宫庙已成为台湾广泽尊王信众向往的朝圣祖庙。1988年以来,台湾各地先后到泉州富美宫进香谒祖的宫庙就有云林县聚宝宫、集安宫、聚保宫、泰安宫,新竹县南密里富美宫、堑港富美宫、东隆宫、镇安宫三王府,嘉义县东石港先天宫、北门口先天宫、朴子镇镇安宫、岭兜武圣殿,台中市大安港和安宫、梧棲富美宫、圣明坛、文兴宫、聚善宫,彰化县白沙坑富美宫,苗栗县吉兴宫、后龙港合兴宫七王府,台南县金唐殿,高雄市先天宫,台北县三重市灵圣宫、新庄丹凤擎天府、板桥妙云宫、北巡宫、兴安宫、代天府、慈德宫,新庄镇安坛、树林镇五府王爷千岁宫等等数十座。1991年10月,高雄市数十名萧太傅信徒特意乘小船跨越海峡直达富美宫进香。

结论:两岸民间信俗文化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海峡两岸以闽间信俗文化搭桥,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广大台胞对“根、祖、脉”的认知,促使两岸同胞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进而达到增进同胞情谊和对原乡祖地的了解和认同。闽南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注释:

[1][2]光绪《漳州府志》卷三十八《民风》。

[3]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一·陈政》。

[4]乾隆《德化县志》卷八《祠宇志》。

[5]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6]漳州市民宗局2011年统计资料,载《漳州概览》(中卷)第8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第95页。

[7]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1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8]黄振良:《闽南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2009年9月,第6页。

[9]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一·陈元光》。

[10]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表4,《“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 53期,1982年。

[11]台湾《福音时报》。2011年22日。

[12]嘉庆《续修台湾县志》卷一《风俗》。

[13]林国平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50页。

[14]引自台湾陈智炯老师:《众神保佑的岛屿台湾宗教信仰简史学习单》,并作个别增补。

[15]丁绍仪:《东瀛识略》卷三《习尚》。

[16]汤毓贤:《台湾的开漳圣王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6,第35页。

[17][18]林国平:《闽台瘟神与王爷信仰》,海峡之声网,2011年6月25日。

〔责任编辑 钟建华〕

Theory of Location Advantage of Minnan Folk Customs in Cross-strait Cxchanges

He Chi

By dcscribing the concept ofminnan folk customs letter with MinSuXing,divine,grassroots,utilitarian features;elaborating theminnan main folk customs letter of deities and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ommon letter activity;Minnan folk customs letter communi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Taiwan letter worldly activities,finally to Taiwan believers often back to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temple,worshipping pilgrimages facts,concluded that"cross-strait exchanges starting from the folk,folk communication letter from customs, folk customs letter communication from minnan"conclusion,reveal the folk customs letter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and minnan ha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cross-strait exchanges.

Minnan,folk customs,communication accross the strait,acvantages

何池(1945~),男,福建省漳州市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A034)。

猜你喜欢

信众妈祖闽南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淮安的惠济祠与妈祖文化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闽南少年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