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澳网公开赛李娜止步八强的技术优劣势研究
2013-07-05徐毅成
魏 俊,徐毅成
李娜是目前我国女子单打水平一流的选手,被誉为中国网坛的旗帜,2011年法网历史性首夺大满贯单打冠军后世界排名上升到第4位,不仅首次进入世界前五,还追平了日本名将伊达公子1995年11月创下的亚洲选手最高单打排名,在中国女网的发展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2012赛季的开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意义非同小可,通过澳网的比赛,能看出李娜2012年的整体竞技状态及水平,因此本文选取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八分之一决赛李娜惨遭克里斯特尔斯(以下简称“小克”)逆转而失利的录像,通过统计两人的技战术指标,找出比赛失利的原因,以期全面分析李娜的竞技水平、总结比赛中的经验教训,并为李娜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再创佳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李娜与克里斯特尔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浏览中国期刊网、搜狐网与新浪网,查找有关网球比赛的资料,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并查阅《网球运动教程》、《网球发球技术与训练》等专著及期刊、杂志相关论文39篇,为本研究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录像观察法
观看201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八分之一决赛比赛录像,并对李娜与克里斯特尔斯的各方面技术环节进行详细纪录与统计,以获取相关数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李娜参加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单打八分之一决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主要对一发成功率、发球时速、双误、非受迫性失误等比赛技术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搜集和整理的数据,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程序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李娜与克里斯特尔斯的各技、战术指标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将整理后的资料统计分析后的数据,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逻辑方法,结合比赛录像与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分追求发球的角度与速度,忽视了稳定性与成功率
发球堪称网球中的第一技术,是比赛的开始,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好球可以为自己的下一拍制造优势。表1可知,李娜在发球制胜分(15个)、一发成功率(55%)、一发得分率(59%)、二发得分率(44%)上普遍低于小克;但在ACES球、最快发球时速、一发平均速度与二发平均速度上却高于小克,换句话说,李娜在发球技术环节上的稳定性不及小克。表2可知,李娜在一、二发的发球区域多以内、外角为主,追身的中路发球却很少。而小克则在一、二发落点的选择上更为多变。综合表1与表2数据,从发球的稳定性来说,小克无疑更为完美。在确保一发进球率的基础上施加对落点的变化,既保证了发球质量(发球制胜分26∶15),同时又使每盘的一发成功率均达70%以上。而李娜则一味追求发球的速度、威力与角度,导致一发成功率降低。加之在二发得分率只有44%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到对手破发,从而使自己阵脚大乱错失胜局。
表1 李娜与小克发球情况技术统计
发球的力是从腿到跨部、胯转到腹肌至肩,肩传导到手臂后使球拍加速。这是一个逐步加速的、协调的生物运动链。作为发球时核心力量的跨、腹肌、肩及上肢在整个生物运动链的传递过程中发挥各“链”的“核心”协调作用。李娜当时过高要求一、二发的角度与威力,这无疑是在挑战发球动作的难度,只要其中一“链”出问题,就会导致发球失误使发球局受到威胁。纵观整场比赛,李娜发球的战略意图就是试图通过发球来建立下一拍的进攻优势,但刻意的追求大角度的发球导致了李娜的失误。表2可见李娜的一、二发的内、外角赢球率均比小克低,尤其是二发。而小克则在一发失误的情况下,二发会选择更稳妥的追身发球,效果不比难度更大的内、外角差。李娜的一发追身赢球率恰好证明了这点,但却只有3%的使用率,说明李娜在发球的战略意图上一味追求一发制胜,忽视了稳定性这点。
表2 李娜与小克发球落点区域统计
2.2 接发站位太靠前、急于强攻,导致接发成功率降低
接发球是网球运动中一项被动中寻求主动的技战术,高质量的接发球,可以缓解发球带来的压迫,将比赛带入相持阶段,能使双方在同等条件下展开争夺,而接发的成功率在一定层面上能反映出球员接发的能力与水平,也能间接反映比赛的走势。研究表3可知,李娜在第一盘中以6∶4拿下后,连丢两盘,最终以总比分1∶2告负。李娜只有在第一盘高于小克,其余两盘均低于小克。如此悬殊的接发成功率,导致回球质量不高,在接发球局时处于被动,不仅不能取得破发,更影响比赛信心。追其原因,结合李娜整场比赛接发站位(图1),不难发现,李娜接一发时站位主要集中于底线外1 m与底线外1-2 m区域,底线外2 m区域却很少;二接二发的站位则更靠前,主要集中于底线1 m内外,更多的是站入场内抢攻对手二发,如此近距离的抢攻,虽能让对手措不及防,赢得制胜分或占据主动权,但又会大大增加自身的接发失误,主动送分。在当今女子网坛发球的速度、力量、角度、旋转技术日益突破的今天,加上面对克里斯特尔斯这样旋转多变的发球好手,李娜仍采取抢发进攻的凶狠战术,且越随着比赛的深入,抢发站位更靠前,失误也更多,随之第2、3盘的落败也不足为其。
表3 李娜与小克接发技术统计
图1 李娜接小克一发与二发的站位比例图
2.3 非受迫性失误过多掩盖了网前得分与制胜分的优势
表4数据显示,李娜比赛中14次来到网前,10次成功,上网得分率达到惊人的71%,而小克则只有5次来到网前,3次得分,上网得分率为60%,据检验此3项数据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但光从上网得分率上看(70%与60%),李娜与小克来到网前得分率都很高,说明来到网前是一种高效率的得分手段,而李娜在比赛中也多次利用自身网前技术好的优势给予对受压迫,取得制胜分。
表4 李娜与小克上网技术统计表
网球比赛中运动员主动得失分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其进攻意识与能力的强弱。表5中可知,李娜全场比赛的正、反手制胜分均高于小克,并取得总数24∶11与12∶6的压倒性优势,其中正手制胜分尤为明显,充分说明李娜属于进攻意识强且更善于正手进攻的打法特点,而且面对进攻机会毫不手软,常常打出线路刁钻,速度快、力量大的回球,主动采取变线进攻策略,往往调动对手被动接球,从而为取得一个个的制胜分创造条件。非受迫性失误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表3可知,李娜制胜分虽多,但非受迫性失误更多,综合第三盘被速败的缘由,或许从16∶2的正手非受迫性失误中可以找到答案。世界网坛一流好手,要赢得比赛,不光要取得更多的制胜分,更重要的是降低自身的主动送分,综合李娜的表现,并未在两者上找到很好的权重,进而造成比赛失利。
表5 李娜与小克的制胜分及非受迫性失误情况比较
2.4 多拍回合数越多李娜的胜率就越大
当比赛进入相持阶段,运动员各项技术综合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选手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相持阶段时,选手的某个技术环节发挥失常,那么就很容易被对手抓住机会而使自己处于被动。李娜则往往是进攻的发动者,为了不让自己被动,主动变线是李娜相持阶段取分的重要手段,由图2可知,李娜1至5回合的拍数发生率明显高于5至10回合与10回合以上。但赢球率却恰恰相反,这说明李娜在对抽过程中过于主动寻求变线,造成失误过多。回合数少,还未进入相持阶段就由于非受迫性失误而主动送分。这也说明凡是进入5回合,甚至10回合以上多拍相持阶段,李娜的赢球率就大大增加。比赛可见一旦进入多拍模式,李娜反而会冷静,在保证击球成功率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抽球线路与落点的改变来调动对手,迫使对手步伐没到位而回球失误,体现了李娜相持能力较强的特点。李娜应“扬长”利用相持能力强的特点,尽量不去抢攻前三板,将对手拖入相持阶段,这样赢球的几率会大增。
图2 李娜在相持阶段回合数的发生率与赢球率对比
2.5 处理关键球、把握关键分的能力不足,需增强比赛关注力
表6可见李娜整场比赛的破发机会比对手多了3次,也就意味着对手在发球局中受到的威胁更大。但李娜的破发成功率却只有53%,足足比小克的64%低了11%。观察整场比赛我们也不难发现,面对拥有多个破发点时,李娜却不能把握住破发机会,葬送一次次赢得比赛的机会。尤其是第二盘“抢七”中,李娜曾一度以6:2领先,只要再拿下一分就能赢得整场比赛胜利,而坐拥3个赛末点的李娜却出现了双误、非受迫性失误,甚至来到网前的截击也出界。关键时机专注力不够而失去良机,是李娜落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表6 李娜与小克的破发成功率情况比较
3 结论
1)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及二发得分率与一、二发的速度、角度成负相关,李娜过于要求自身的发球质量,是造成发球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而接发球成功率低,与其接发站位有很大关系,过于靠前的抢攻站位,一方面能给对手造成巨大压力,占据进攻的主动性,但另一方面,过于风险性的抢发,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失误。2)李娜的网前技术与正反手抽球技术较为突出,且相持阶段的主动变线能力强,进攻更有压迫性,能打出较多的制胜分一击致命,比赛中只要进入相持的多拍回合,李娜的赢球率就会增加,但自身的非受迫性失误较多,是今后训练中重点改善的问题。3)在面对处理关键球或把握关键分时,李娜显示出能力上的不足,更多的体现为比赛专注力的不够;过于苛求对发球、接发球等技术环节的质量,导致失误率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心态不稳定,心理因素造成比赛的失利占绝大比列。
[1]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陶志翔,祁 兵,胡亚斌,等.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95-1697.
[3]王 艳.2006年澳网女子双打决赛技战术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陶 权.2011年法网赛我国女单选手技术优势及发展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1(7).
[5]周建梅,张志华,陶志翔.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单打比赛的优劣势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2).
[6]张志华,曹 宇,周建梅,等.美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单打竞技能力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7]陈万军,郭开强,邢晓圆.对晏紫/郑洁在2006年澳网公开赛中技战术指标的统计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