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材新用铸华章

2013-07-05江苏

中学生 2013年27期
关键词:白娘子韩信黛玉

◎江苏 何 伟

在考场作文中,由于时间紧迫,考试紧张,考前准备的素材,很可能会短暂性短路,甚至遗忘。那么,这些新素材就得舍弃,此时,还得选用人云亦云的旧素材。如何将自己烂熟于心的旧素材,变旧为新,道他人所未道,使之成为制胜的法宝呢?笔者以为,如下几种方法,不失为应付因紧张而遗忘新素材的好方法。

重现历史,即在作文时,将教科书上枯燥无味的历史,赋予想象,从一个具体的小角度去描写历史。重现历史时,历史又可以成为鲜活的、形象的、立体的。历史的车轮虽然永不停息地前进着,在岁月中仅留下了模糊的痕迹,但通过我们再现历史场景,可以使历史重现。当然,此中可以做适当的虚构。如有考生根据《淮阴侯列传》中的“胯下之辱”片段写的考场作文《荣与辱》:

韩信回到了故乡,封一个无赖为中尉,人们议论纷纷。韩信的思绪也被拉回到多年前在淮阴闹市中的那一幕。

那个清晨,薄雾沉沉,凉风袭人。他眉头紧蹙,手里握着一把剑,缓缓走过,他正为生计而烦恼。周遭的叫卖声、吵闹声、马叫声,不绝于耳,他熟视无睹,这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他还是那样形单影只,无所事事。他寻思着这天到底该到哪里混一顿饭吃。

在街道的拐角,突然一个人撞到了韩信,后面跟着几个人。也许撞得力度过大,也许因为自己的饥饿,手里的剑掉在了地上。他也没在意是谁,只想捡起自己的剑,离开这里。

耳边突然传来了轻蔑的笑声:“哎哟,这不是韩信韩大少爷吗?今天也在这里放荡,吃过饭没有?”抬头一看,原来是这里的泼皮无赖。韩信不想理睬,掉头就要离开。

韩信的不理不睬,使得这个无赖感觉受了极大侮辱,在一群哥们儿中没面子,便忽然拦住了他,一把夺过他的宝剑。

“想离开,做缩头乌龟,还整天人模狗样地拿着剑,你真是侮辱了这把剑呀!这样吧,要么拿着这把剑杀了我,要么从我的裤裆下像狗一样爬过去!你选择一样阴侯列传》中的“胯下之辱”片段写的考场作文《荣与辱》:吧!”

哈哈哈,周围一片刺耳的哄笑声传入耳膜。“对对对,选一样吧!”有人起哄。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圆圈,包围着韩信和无赖。

想走是不可能的了,再说,自己的宝剑还在无赖的手里。韩信缓缓地抬起头,看着这个无赖:邋遢鼻子,头发凌乱,嬉皮笑脸,凶气十足。

“杀了他吗?韩信你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想当初南昌亭长因早早地吃了饭而等你,就跟他绝交。这个泼皮算什么东西!杀了他。”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说。

“不行,你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杀了他,你也会被判处死刑。你对母亲许下的好好活着的诺言如何实现?更别说将来光宗耀祖了!”另一个声音仿佛在反驳着。

“选择哪一种做法,的确是自己当前必须面对的一道坎。爬过去,要受乡人耻笑;杀了他,自己也要被处死!自己该何去何从呢?”韩信仔细打量着这个泼皮无赖。

忽然,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能因自己的一时怒气而贻误今后的大事。那么,爬过去又算得了什么?这种屈辱比起勾践,又算得了什么?这道坎又算得了什么?必须忍辱负重,跨过这道坎。

闹市上的人越聚越多,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见韩信蹲下来,跪下去,从这泼皮的两胯中匍匐着,爬了过去。四周哈哈大笑,有的甚至鼓掌叫好,不知是嘲讽,还是赞赏!韩信站起来,拿着剑,笑了笑。这故乡是不能待了,听说项梁起事,还是投奔他去吧。韩信信步而走,离开了淮阴。

多年以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淮阴仿佛炸开了锅,人们争相传颂着“胯下受辱”的故事……

文章灵感源于司马迁《淮阴侯列传》的某些片段,作者发挥想象,将简短的几句文言,通过自己丰富的联想,使得历史人物跃然纸上。作者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心理描写可谓细致入微,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景物描写也恰到好处,与韩信落魄时的心境相契合。最后,文章首尾照应。其中,句尾的“多年以后”,有种时空的沧桑感。

想象扩写,就是通过想象,把较短的文字材料加以扩充、拓展的形式。通过想象扩写,可以将旧的素材写出新意,生动、形象、具体,同时又开阔了思路,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而对旧素材进行想象扩写,使之成为新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失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方法。如考场作文《简单》:

一个阳光充盈的午后,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里,一根根粗壮的枝条上,嫩芽抽出了新绿,在微风的拂动中舒展开身子。在这些新叶中,有一片很简单的叶子。

这叶子的出现是何其自然啊,不知不觉间,他和所有的兄弟们一样静静地绽放,无人重视,甚至连阳光也没有在他身上多留一刻,微风也没有多抚摸一下他稚嫩的脸庞。但他的梦想很不简单。叶子们似乎很有忧患意识,很早就开始谈论离开树干后的生活。有的梦想是被制成精美的书签,有的梦想是落在江花的身边。这片简单的叶子,却大言不惭地说要看见明年的春天。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嘲笑起来,连树干都颤颤地抖动了一下。所有叶子都知道,像他们这样平凡的叶子,生命是短暂而又脆弱的。也许一阵风就能让他们支离破碎、叶落归根,甚至无法安然活到秋天。

日子在一天天过去,对于他们而言,这并没什将旧的素材写出新意,生动、形象、具体,同时又么特别的。他们也偶尔聚在一起聊天,欢快的笑声引得枝头的鸟儿喳喳地叫着。但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夏天这样善变的季节。刚刚还万里无云,一会儿天就黑压压地沉下了脸,胆小的鸟儿哪里见过这阵势,扑打着翅膀赶紧飞回了家。叶子们在狂风中手舞足蹈,但在一阵又一阵暴雨的袭击下,一片片叶子在狂风的肆虐中尖叫着被刮走了,幸存的都紧紧依偎着树干,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那片叶子也在风雨中,尽管雨迷住了他的双眼,但他却用整个身子贴住树干,抱紧树干,在狂风中挣扎着。暴雨停息后,少了很多的同伴,存在的叶子们都感慨不已,唉声叹气。在见识了自然的残酷后,很多叶子失去了梦想,他们在烈日下日渐憔悴,在狂风中慢慢枯萎。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片叶子不愿放弃。他一步步向梦想靠近,不论多么艰难,不论还有多么漫长的时间等他去熬,他都咬紧牙关,坚持着。

秋风起,又走了,也带走了所有的叶子。树干都光秃秃的,只有他还在。也许秋风看着他的坚持,觉得他可怜,没有把他带走。冬天来了,纷飞的雪花就不那么客气了。他一次又一次在寒风中颤抖,一次又一次被积雪压得无法喘气,连树干都劝他早点离开。

这样,他度过了秋天,熬过了冬天,他要等待春天。冬天终于走了。当初春的第一缕阳光融尽了所有的冬雪,当枯干又冒出了崭新的嫩芽,他如愿地松手,静静地凋落在这片湿润的土地上。

如同所有的叶子一样简单平凡的他,这一生,却又似乎昭示着他没那么简单。

文章看似不经意,却构思精巧,灵感也许来源于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文章思想较深刻,有内涵。特别之处是,采用寓言体形式,比较新颖,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通过合理想象,书写了一个童话故事,也表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理想,需要坚持,需要付出。这样,最终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梦想照进现实。

“小材大做”,从一个很小较陈旧的素材当中,提取出较深刻的思想本质,从而让素材摆脱原有的运用局限。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考场作文《温暖》:

当读到《红楼梦》时,我总有种压抑之感:人性中许多美好的品性,在金钱、权力、地位的冲刷下,所剩无几。真诚、信任、善良似已无处可寻。人与人之间到处是算计与心计,我四处寻找,寻找一个能让我灰暗的内心重新光亮起来的人。在机关算尽的大观园里,我找到了紫鹃,寻找到了人性应有的光辉。

焦大扬言:“贾府中唯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想要在此一个虚与委蛇、步步惊心的大观园里寻到真情,谈何容易?丫鬟之中见风使舵、踩着别人向上攀爬的何其之多?唯有紫鹃,其不因主子身份卑贱,寄人篱下而心生疏离、嫌弃,更何况黛玉还有个从南方带来的丫鬟雪雁,她完全都可以将活计统统推给雪雁。然而我看到的,是那个自始至终都在用心忠诚地侍奉黛玉,从端水熬药到婚姻大事无所不到的紫鹃。她与黛玉之间虽有主仆名分,但在感情上却是情同姐妹的知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因为紫鹃的相伴,黛玉的“红销香断”里多了一份怜爱,而我,也因为紫鹃的这名师讲坛份忠诚,内心寻得了一份温暖。

黛玉弥留之际,众人纷纷去给宝玉、宝钗贺喜,只有紫鹃、李纨和几个老嬷嬷陪在奄奄一息的苦绛珠身边,潇湘馆比往日更添了几分凄清、悲凉,那几杆幽竹似乎也在呜咽着。紫鹃不离不弃地听着黛玉最后的哭诉,泪水长流。试想,当贾府中其他人去世时,有几个丫鬟能像紫鹃这样陪伴的?黛玉之死使紫鹃看到了人生的艰辛,世态的炎凉,进而走向了完全的绝望,最终决定遁入空门,常伴佛灯。她的出家不是惜春的逃避,也不是妙玉的“云空未必空”,而是在情尽之后升华自己的感情,达到“纯情”,乃至“无情”。

紫鹃对黛玉的那份忠诚,向我们展示了人世间还有忠诚与真情。也许,作者曹雪芹给紫鹃命名,也有特殊的意义吧。“紫”是一种主调忧郁、伤感的色彩,“鹃”象征杜鹃,叫声凄苦,这也许就预示着紫鹃最后的悲惨结局。但我以为,紫鹃近乎完美地阐释了“情至深处则无情”。

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鸿篇巨制中,我,却寻觅到一个小人物所拥有的人性最后的忠诚,让我深信,人世间还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人世间尚有温暖。

文章灵感源于《红楼梦》的某些章节,但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梗概内容大意,而是经过作者自己梳理,正所谓学以致用,小材大做,在字里行间挖掘信息,思考较为深刻,也很独特。

故事新编,贵在出“新”。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新编的故事让人看来还是那个人物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合理的。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还是旧的,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思想有了新变化,但又并非无来由地突变。如考场作文《跨过这道坎》:

五百年的回眸一笑,化为今生今世的匆匆离散……如果有来生,必须跨过这道心灵的坎,不为世俗羁绊,他想。

许多年以后,当剃度为僧的许仙快要坐化时,忽然想起了与白娘子最初相遇的那一幕……

江南草长莺飞,西湖杨柳岸,细雨连绵,一把油纸伞。与她邂逅,同舟避雨。她白衣翩翩,面若桃花,宛若仙子。与他一见倾心,暗许钟情。洞房花烛夜,交杯缠绵,白娘子美貌无双,性情温婉,简直完美无瑕,两人何其幸福。她说,愿随他悬壶济世普救人间,伴他清贫简单度几载。她试图将他缠入甜蜜的情网,牢牢裹住。

也许是人言可畏,也许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婚后,白娘子屡现怪异,他不能忍受。一日遇到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法海赠一钵盂,令罩娘子。水波潋滟中,白衣翩跹的她,宛如无力挣扎的蝶儿。刺骨的江风拂起她的发稍,留在了她的眉角。法海狰狞着扬起手中的金钵,娘子被罩,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的白蛇。当他将娘子送入金钵,娘子竟无半点猜疑,半点迟疑,若非他的所为真的伤透了她的心,以她的功力,何以竟自愿幽囚于雷峰塔。她是否憎恨他心中那道软弱的坎,生生绊倒了她。

法海携钵盂,置雷峰寺前,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娘子于塔中。他再也见不到娘子孱弱哀怨的表情,从此,他剃度为僧,陪伴他的,只是佛经呢喃,香烟迷蒙。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她的千年修行毁于他心中的那道坎。人妖殊途,于他而言确实是世间真理。他懦弱胆怯,不敢越雷池半步,当得知她为妖物时,他的心中便筑起了一道坎,不敢继续这一段缘。他不能跨过这道坎,不管她摔得如何遍体鳞伤。清贫布衣生活她能受,普通妇人她能做;可是他,又如何对她?总道世间男子薄幸,女子多情。

佛前,跪着粗布僧衣的他,整日敲着的木鱼“答答”作响。佛法庇佑下,他心中当真了无杂念?心爱的女子竟为妖物,成了他的心结,跨不过去的坎。即便跪佛前百年,心中所念的是一生的忏悔,还是坚守?她囚于雷峰十世,念的仍是与他再续前缘。这世间情字,浸透了多少苦水,来世谁还能消受得起?也许,白娘子只盼他许仙跨过心中那道坎,只愿来世过得平淡简单。

倘若果真有来生,必须跨过这道心坎,许仙愧疚地闭上了眼睛,眼里流出了一滴泪,对白娘子最后的悔恨之泪。

《白蛇传》可谓是一本道不尽的民间奇书。千年以来被演绎出各种故事,如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等。作者很会写文章,此篇主要从《白蛇传》中拈出许仙,通过想象,独立思考,用对比手法,展示出自我的独特悟性与智慧。

当然,文章的技法不止这四种,还有很多其他技法,正所谓“文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在读书时,能够触类旁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那么,不管在考场中运用哪一种技法,都会“一击而功成”。

猜你喜欢

白娘子韩信黛玉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品潇湘妃子
黑皮肤的“白娘子”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水漫金山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追韩信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